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效率

2025-02-13 00:00:00翁奇辉
小学科学 2025年7期
关键词:教科木块磁铁

〔摘" "要〕"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课中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运用学具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和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1~2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操作能力弱,合作意识不强,倾听习惯未养成等原因,科学课堂的动手操作效率不高,出现了不少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操作现象。本文从1~2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内化教学常规、演示操作过程、抓住操作症结和反思教学活动等四个教学策略,旨在提高1~2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效率。

〔关键词〕" 小学科学;1~2年级学生;有效操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7" " 028-030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它倡导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动手操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课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运用学具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与创新能力。但由于1~2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自制能力、操作能力、合作意识薄弱,倾听习惯不良等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经常听到有1~2年级科学教师说:我们也想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但1~2年级学生各方面的习惯没有养成,操作活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常常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还有一些1~2年级科学教师,他们虽然着力让学生参与操作、探究,但效果并不理想,看似热闹、自主地操作,实则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一堂课热闹之后什么也没留下。因此,如何提高1~2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效率,值得广大科学教师关注。本文从1~2年级学生的特点着眼,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切实提高其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一、内化操作常规

1~2年级学生生性好动,他们对动手操作活动兴趣浓厚,但由于他们的知觉选择性和思维缜密度都正处在发展状态,有意注意持久时间短,协调能力及自控能力不足,他们更多关注的只是操作本身,且容易被周围的新鲜事物所吸引,使其在完成一些操作活动时显得费时费力。因此,教师需要建立起操作的常规,并在课堂上反复强化训练,使其得以内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序进行。

(一)试器材,学技能

在新学期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特意安排出一些时间,将本学期科学课上的常用器材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先认识一下,试用起来。试用器材的过程,不仅能激发1~2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学会操作这些常用器材的基本技能,如滴管、简易天平怎么用,小方块怎么拼,尺子怎么量等。

(二)细分工,知任务

科学课中的操作活动,多数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考虑1~2年级学生刚学习科学不久以及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在开展小组操作活动之前,确定组长,并结合实际情况细化分工,说清任务,使每位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同时,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应深入每个小组,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这样不断地强化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理流程,明步骤

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还需要给学生讲解本次操作的流程,让学生认真倾听操作要求,明确操作步骤,知道每个步骤“做什么”和“怎么做”了,才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在小组内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提醒学生按步骤有序操作,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演示操作过程

操作活动有一定的程序,学生需要运用一定的操作方法进行正确操作,才能实现预期操作的目的。然而对于1~2年级的学生来说,类似的操作经验极少,因此,让他们经历一次次的操作模仿,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在教学中演示操作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经过从“扶”到“扶放结合”,最后到“放”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动手操作的方法,学会正确操作,实现预期的操作目标。演示操作的形式有如下三种。

(一)教师演示

学生在动手操作前,教师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演示器材,演示操作的过程,这是运用最广也是最有效的演示形式之一。如,教学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收集一袋足量的空气,我在学生活动前做了演示,先将塑料袋袋口张开,然后左右来回晃动几次,直到袋子鼓起来,然后慢慢收紧袋口,这样一袋足量的空气就收集完成了。此外,为了能让学生看得清楚,我还重复做了一次。在经历观看教师的演示后,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收集一袋足量空气的技巧,活动效率得到提升。

(二)媒体演示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媒体进行演示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且在某些操作层面上,它比教师演示更形象、更具体、更简便。比如,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游戏中观察》一课时,我将抓尺子游戏三种玩法的细节教给学生,比如两位学生怎么玩、拿尺的学生手怎么放、抓尺学生手怎么放、口令怎么喊等问题,用媒体演示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更清楚地将一些注意细节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规范地玩抓尺子游戏。

(三)学生演示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选择1~2两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的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演示形式。它既能检验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调整教学时的“扶”“放”策略,也能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性,向学生提出更高的操作要求。

演示操作的形式虽有不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即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动手操作的方法。

三、抓住操作症结

在1~2年级的科学课堂上,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经历了一段时间后,教师的教学慢慢地由“扶”过渡到“放”,学生的操作慢慢地由“模仿”过渡到“独立完成”。学生在独立完成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一开始难免会遇到困难,出现失误。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操作症结,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引,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操作方向继续前行。

症结一:记录受阻。例如,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给植物画张“像”》一课时,让学生画一种植物的“像”,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绘画能力有限,观察能力也很有限,尽管教师在学生画图前应用媒体展示学生的手绘作品,或通过板书示范画、学生黑板演示画等方式,指导学生画出植物的主要特点,但很多学生的植物“像”仍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或只能画一些粗线条,甚至画不出来。面对这种情况,我利用海绵纸,有针对性地给几种结构简单的植物的叶、枝条、花等结构制作了模板,并贴在相应的结构上让学生去摘。学生摘下模板后,不仅可以观察它的结构特点,还能利用它画出这一结构的轮廓。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节省了活动的时间。

症结二:行动受阻。例如,在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一课教学中,在探究用磁铁的不同部位接触回形针时,很多学生做不到磁铁的各部分等距离向前移动,磁铁总是一端前一端后地向回形针靠近,不仅组内同学有怨言,而且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干扰,不利于学生建立“磁铁的两端磁力大,越往中间磁力越小”的科学概念。于是,我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一把磁铁移动“距离尺”,这把尺子的每小格为2毫米,每个刻度的长度和条形磁铁的长度一致。学生有了这把尺子,移动磁铁时有了参照,就能做到磁铁各部分均衡地向回形针靠近了,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效率,还保证了实验数据的精准度。

症结三:思维受阻。如,在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认识物体的形状》一课教学中,在探讨“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木块少这么多?”这一环节时,很多学生思考时将思维定在“乒乓球”比“木块”大这一点上,不会从形状上分析原因。此时,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往与木块一样大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里装沙子,学生会发现它们装的沙子一样多,从而认识到木块和乒乓球的大小是一样的,以此将他们的思维从“大小”牵引到“形状”上来,最终明白乒乓球比木块装得少的真正原因,由于形状,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留有很多空隙,而木块几乎将整个盒子铺满了,所以木块可以装得更多。

四、反思操作活动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经历操作活动对知识初步感知后,需引领他们对之前的操作活动进行现象分析、比较、概括、方法提炼,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成认知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操作活动中将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动手操作活动才能真正促使学生成长。因此,在1~2年级科学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回顾并思考之前的操作活动过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总结方法,以促使学生得到以下几方面的成长。

(一)生成科学方法

反思操作过程,可帮助学生生成科学方法。如在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教学中,学生在完成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比较活动后,我们除了要及时地对活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出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外,还要紧紧围绕“这个实验,怎样做才公平”这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以此让学生生成只能改变“溶解的物质”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不能改变的实验方法,即“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二)形成科学观念

回顾操作过程,可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如在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一课教学中,学生在经历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搅拌并观察水杯中的现象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盐、红糖真的消失了吗”这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喝糖水、喝汤等自身生活中的事例,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盐、红糖没有消失,只是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颗粒,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的各个角落”,即溶解这一科学观念。

(三)积累活动经验

反思操作过程,可帮助学生提升活动经验。如上例,在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教学中,学生在经历“将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一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然后继续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明明盐和红糖放进去了,它们真的都消失了吗?”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盐和红糖并没有消失,只是变成了我们看不见的小东西了,同时也为以后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了活动经验。

综上所述,动手操作是1~2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不仅需要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它,更要在行动上不断地注入时间和思考,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组织教学,关注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1~2年级的科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提高动手操作有效性,促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朱红.科学实验的若干创新技法[J].物理教学,2013(11):52-54

猜你喜欢
教科木块磁铁
南京国民政府教科图书出版审查审定法律制度初探
——从行政法角度
教育评论(2023年3期)2023-07-30 23:59:12
严摇恺
——教科双馨铸丰碑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小鸭数正方体木块
中日高校英語教科書から見る異文化理解
俄罗斯教科部要求高校取消宵禁
磁铁会吸引哪些东西?
电磁新题 吸引“眼球”
玩磁铁
A Triangle Block(一个三角木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