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竹得知音

2025-02-11 00:00:00海滨
环球人物 2025年2期
关键词:虚心苏辙郑板桥

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竹,经冬不凋,风骨凛然。在文人墨客的心中,竹子蕴含着人文气息,具备君子美德。有的诗人赞叹竹:直节难随俗,虚心不染尘;有的诗人欣赏竹:虚心劲节存坚操,赢得人将君子看;有的诗人褒扬竹: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唐代诗人白居易撰写的《养竹记》,则总结了竹之四德:本固——其扎根牢固,象征君子本立道生;性直——其外形笔直,象征君子正道直行;心空——其通体虚心,象征君子谦逊;节贞——其竹节分明,象征君子崇尚名节。

被文人墨客写进诗里的竹,饱含浪漫——以竹为邻,能够涵养精神,移人气质;以笋为食,调侃“胸有成竹”;赏竹、画竹、写竹,则成为诗人清雅脱俗的气质在笔墨中的投射。

“不可使居无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苏轼生于一个书香之家,他曾这样描写家中的居住环境: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门前万竿竹有风,可沐浴躯骸,明媚眉目;堂上四库书有风,可澡雪精神,清雅魂灵。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苏轼和其弟苏辙,与其父苏洵在文学上都有颇高造诣,被世人称为“三苏”。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探访於潜县,被当地寂照寺绿筠轩的青青翠竹吸引。于是,他提笔写下《於潜僧绿筠轩》,诗道: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北宋诗人。

此时的苏轼,虽还未曾发明黄州的东坡肉、惠州的烤羊蝎子、儋州的烤生蚝,却没少吃汴京的肥羊和西湖的鱼虾,他却偏偏宣称:宁可日常饮食没有肉,也不能居住在没有绿竹的环境当中。饮食没有肉,可能会让人瘦,而所居环境中没有竹,一定会令人俗。人瘦了,还是有办法增肥的,而人如果变俗了,那就不可救药了。

苏轼为何会做出“不可使居无竹”的评价呢?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缘于眼前情景,苏轼在寺庙里,面对清修的僧人,写诗咏竹,实在不宜谈荤腥。二是缘于旧时典故。《世说新语》记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字子猷,颇具魏晋风度。他曾经租赁别人宅院暂住,环顾院落后,立即令人在院中种植竹子。来访的朋友大惑不解,问王子猷:“您这不过是暂时借住,何必如此大费周章!”王子猷指着院中这一片刚刚移栽的翠竹,吟啸良久,感叹道:“何可一日无此君!”一时之间传为美谈。从此以后,“此君”就成了竹子人格化的代称。

苏轼的好友文同,字与可,更是在自己洋州(位于今陕西汉中)经营的竹林中建了一座“此君庵”。

“胸有成竹”

文与可是西汉开公学先例的蜀郡太守文翁的后人,他曾是苏轼父亲苏洵的同事,后与苏轼苏辙兄弟成了好友,还跟苏辙结了儿女亲家。苏轼将文与可的艺术成就排序,写诗第一,楚辞第二,草书第三,绘画第四。文与可感动地回应“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

文与可酷爱竹。他的一首《咏竹》几乎无死角地展现了竹的浪漫形神:在森寒中葆有洁绿,以虚心劲节超越了众草凡木,堪比屈原笔下的兰、陶渊明笔下的菊。更有趣的是,这首诗在形式上,从一个字到两个字直到十个字,均对应写起,居中对齐后,就形成一个三角形,好似破土而出的矮墩墩的竹笋。

除了咏竹,文与可还非常喜欢吃鲜嫩的竹笋。文与可在洋州担任知州时,当地有一处筼筜谷,盛产竹子,他就因地制宜,将这里经营成了诗朋啸侣游赏唱酬的清幽佳境,并一口气写作诗歌《守居园池杂题》三十首,寄赠给苏轼、苏辙、鲜于侁三位朋友。

苏轼也积极唱和,在他的和诗《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有一首《筼筜谷》: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苏轼说,文与可虽然担任了洋州太守,可是他为人正直,不贪不占,生活过得非常清贫,经常馋无所食。好在洋州地处汉川、渭滨,这里有大片茂密的竹林,这个馋太守可以举着刀斧,每天砍竹挖笋,过一过嘴瘾。

当苏轼的这首和诗寄达时,文与可和妻子恰巧在筼筜谷烹调竹笋,吃得正香之时,看到苏轼这首《筼筜谷》,又想起他曾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夸赞自己画竹子是“胸有成竹”,文与可夫妻俩不觉失笑,喷饭满案。

竹子的“解人”

清代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虽然动辄言称“难得糊涂”,其实他一生非常清醒,也非常痛苦。

郑板桥幼时丧母,中年丧父、丧子、丧妻,长期过着“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的生活。他20岁中了康熙年间的秀才,40岁中了雍正年间的举人,44岁中了乾隆年间的进士,但一直到50岁才走上仕途,先后担任范县县令、潍县县令,61岁去官归乡卖画为生,73岁离世。

郑板桥一生酷爱竹子。他说: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当他在清秋的江馆晨起看竹,看到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便画意勃勃,提笔即是佳作。

郑板桥画竹,传达的是竹子的品格精神;他写竹诗,更是融入了自己的人格灵魂。

郑板桥曾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中心念民间疾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无论教育自家子孙,还是栽培弟子学生,郑板桥都像园丁一样,该修剪的时候毫不犹豫,该扶持的时候慷慨出手。他在诗中写道:减之又减无多叶,添又加添著几枝。爱竹总如教子弟,数番剪削又扶持。

当郑板桥无奈地去官归乡时,潍县的百姓依依不舍,他画竹写竹,以明心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自称为竹子的“解人”。他是这样解读竹子品质的: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正因为如此,最能代表郑板桥也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人气节的,要数他的这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时候,除却文人墨客们的“不可使居无竹”“胸有成竹”和为竹当“解人”,就连孩童放假都会以竹起兴:竹林青郁郁,鸿雁北向飞。今日是假日,早放学郎归!竹之浪漫便是这样在诗词中被塑造和被留住。当今天的我们提起竹子之时,便会想到清雅与正直,坚韧和不屈……古与今便这样产生了同频共振。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学院)

编辑 牛志远 / 美编 徐雪梅 / 编审 张建魁

《咏竹》

北宋·文同

竹,竹。

森寒,洁绿。

湘江滨,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帔静苒苒,风神笙竽清蔌蔌。

林间饮酒碎影摇樽,石上围棋轻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

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于仆。

猜你喜欢
虚心苏辙郑板桥
因不宽容而给自己砌了一堵墙
因不宽容而给自己砌了一堵墙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6:20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文史春秋(2019年12期)2019-04-13 13:49:50
求知若渴 虚心若愚
呆奇的故事
新教育(2018年12期)2018-07-24 07:46:14
虚心求上
小主人报(2018年11期)2018-06-26 08:52:10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
山西青年(2017年22期)2017-01-29 22:56:22
郑板桥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