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你有多久没逛动物园了?你有多久没好好看过动物了?很多司空见惯的动物你真的了解吗?
今天,我们身边所有诗意的栖息地,都是和许多生灵共有、共享的。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关心动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新的一年,我们在这个专栏里共同聆听地球脉动,感受生命温暖。
2025年,是农历乙巳年,生肖是蛇。
蛇在咱们中国文化中,似乎一直不太正面,看看这些成语、谚语、俗语就不难发现:蛇头鼠眼、虎头蛇尾、牛鬼蛇神以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几千年来,人在与蛇的接触中总结出了它们的一些关键词:冷血、无足、咬人、有毒等。甚至直到今天,很多人遇到蛇的第一反应也是——打死。
如此说来,蛇类生存也着实不易。那么,真实的蛇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就从这几个关键词入手。
冷血,这是大家对蛇乃至爬行动物的笼统认知。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它们属于变温动物。我们熟悉的猫、狗、牛、羊,这些哺乳动物是恒温的,体温会恒定在一个区间范围内,一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发身体的反应。但以蛇为代表的爬行动物,身体的温度并不恒定,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的身体结构也解释了蛇的许多行为。比如在阳光充足的上午,我们会看到蛇盘踞在石头或树枝上,这是蛇要吸收更多热量,热量可以促进蛇各项身体机能的运转,如消化、发情等。相反,如果气温降低,蛇还没能找到洞穴庇护的话,就会因为身体温度过低而一动不动。
这也是为什么在《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中,农夫会在冬天发现一条冻僵的蛇。如果农夫不出手相助,寓言故事就会变成动物世界的悲剧故事:这条蛇极有可能再也看不到明年的春天了。所以怕蛇的朋友在寒冬腊月的北方大可以放宽心,这个时间这个地点,野外几乎不可能遇到蛇。
按照当代生物分类学,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这也符合大家对蛇的印象:蛇全身是鳞片,但光秃秃的没有足。或许这也是“画蛇添足”这一成语的由来吧。但是,蛇真的没有足吗?
其实这里有个误区。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18亿年前的早白垩纪,它们的祖先是某种蜥蜴,那个时候它们有足。但蛇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洞穴及海洋环境,足的存在非但没有带来帮助,反而起到了负向作用,于是逐渐退化了。
2003年,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史前蛇类的化石。这条蛇其貌不扬,却拥有一对发育完全的后肢。它生活在距今约9000万年的晚白垩纪,被古生物学家命名为黑河圣诱蛇。这条蛇的出现再次证实了,“画蛇”可以“添足”。
不过化石也显示,那个时候蛇的后肢已经非常短小,或许很难在日常行为上起到帮助作用。
那么能不能说现生(通常指目前在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种类,与“古生”相对)的蛇就完全没有足了呢?也不能。对于现生的蟒科、蚺科动物,比如缅甸蟒、网纹蟒、球蟒等,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身体后部的泄殖孔两侧有两个残留的小足。这些小足虽对蛇的生活影响不大,却是蛇足存在过的证据。
最后要说说和我们人类关系最紧密的——咬人和有毒。人对于蛇的恐惧可能是写在基因里的,我们的祖先当年在野外就需要提防这种爬行动物。
首先,目前已知的3400多种蛇,绝大多数体型偏小,性格谨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态位非常低,主要扮演的是被捕食的角色。对它们来说,各处尽是天敌,随时随地都有被捕杀的可能。所以在野外,稍有风吹草动,大部分蛇会立刻逃离,这也是“打草惊蛇”的科学性体现——只要蛇感受到细微的震动,它们本能地会选择逃开,而非对峙或“硬刚”。
其次,蛇并不主动攻击人。因为人类并不在它们的日常菜单中。根据体型大小,蛇的主要食物是鸟类、鱼类、小型哺乳类(如啮齿类)、两栖爬行类。在我国蛇咬伤人案例中,九成以上是人主动靠近甚至攻击蛇造成的。蛇的“内心台词”一定是:我只是自卫,什么都没干。我们在野外能看到蛇已经是概率极低的事了,如果看到蛇,安静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要说有毒。其实毒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常见,毒蛇在蛇家族中占比约20%,且大部分保持了蛇家族遗传的“怂”性格,“见人就跑”和“一动不动”是大概率事件。蛇真的要张嘴咬人的时候,要么是人类确实没看见,差点踩到它,要么可能是人类在试图捕捉它。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毒蛇还是非常珍惜自己的毒液。在全球蛇咬伤案例中,约20%的咬伤是没有注毒的“空咬”,所以毒蛇已经在前期给予了足够的警示和震慑。
若真的被毒蛇咬到,我们可以先拍下毒蛇的照片,这可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而是方便医生鉴别后选择抗蛇毒血清。普通人不要轻易尝试绑扎、排毒、灼烧甚至断肢的方式进行自救,最简单安全的方式就是立刻就医。
这就是我们熟悉但又略感陌生的蛇。今年是蛇年,重新认识一下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老朋友。不怕蛇,可以先从科学的了解认知开始。(作者为自然科普指导老师、标本制作师)
编辑 刘舒扬 / 美编 徐雪梅 / 编审 许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