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明代大儒王阳明带领一群学生去登泰山,意在领略山中风景,感受“山人合一”的意境。
一开始,大家都兴致勃勃,有说有笑,但随着山路越来越崎岖陡峭,一部分学生感到体力不支,开始打起退堂鼓,不愿继续爬山了。
王阳明见状,也不勉强,允许他们中途退出,自己带着其余学生继续向山顶进发。
愈接近山顶,山路愈发难走,跟随他的学生个个累得汗流浃背,疲惫不堪。终于到达山顶后,他们纷纷瘫坐在地,气喘吁吁。唯独王阳明腰杆挺直,泰然自若,额头上仅见细微汗珠,正闲适地站在山顶,眺望远方的美景。
远处的蓝天、白云、山川、河流、村庄,都让王阳明心旷神怡。如此心境不容错过,他向学生们提议现场作诗。学生们纷纷摇头,竟无一人愿意尝试:“太累了,哪里还有心思作诗。”王阳明还是不勉强,自己一口气作了三首诗,每一首都十分精彩。
学生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有一名学生忍不住问道:“老师,我们登山已经筋疲力尽,您又比我们年长不少,怎么还能如此从容不迫地吟诗,难道您不累吗?”
“我当然也会累,但我累的程度远不及你们,我只是身累。”王阳明笑道,“你们感到特别疲惫是因为身心俱疲,你们心里也在想着山高路远,发愁走很多步才能到达山顶。而我心里则认为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学生不解:“我们攀登了这么多步,怎么可能只登一步呢?”王阳明解释道,大家在登山时总是凝视着遥远的山顶,感觉它高不可攀,脚下的路似乎永无止境;同时又担心脚下崎岖的山路,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坠入峡谷深渊,因此边走边焦虑,心情自然越来越沉重,累就在所难免了。“而我登山时,既不仰望山顶,也不担忧险路,只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我深信只要走好眼前的每一步,最终就一定能不费心神地抵达山顶。”
山高万仞,只登一步;知行合一,安住当下。人生的困难一如险峻的山峰,当我们感到心累、失落、不如意时该如何调整步伐?王阳明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
编辑 高塬 / 美编 徐雪梅 / 编审 许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