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到新疆“再就业”

2025-02-11 00:00:00陈佳莉
环球人物 2025年2期
关键词:张立喉科耳蜗

2024年12月,韩德民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你的鼻子长得挺漂亮,但是鼻内结构有点歪,因为你睡觉总是偏向一侧。”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韩德民冷不丁地冒出一句话。

很多人都说韩德民会“相面”——谁睡觉打呼噜憋气,谁经常嗓子干,谁容易喉头感染,他看一眼便知。他说这个本事其实是传统中医望闻问切中的“望”。深耕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40多年,什么毛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天天打开鼻腔、颈部看,里里外外反复修,一看就知道”。

当医生,韩德民有一双“圣手”,创造了无数手术刀下的奇迹——第一例喉癌激光手术、第一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都出自他之手。他又不只是简单的医生。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同仁医院)当了12年院长,他一直希望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古稀之年仍在探索国家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

解剖就像“雕刻艺术”

要当好耳鼻咽喉科医生,解剖功底必须过硬。耳鼻咽喉解剖部位深,毗邻颅底、眼眶、颈内动脉、视神经等复杂结构,几乎是所有局部解剖部位中最难的。韩德民的解剖技术是在东北乡村“修炼”出来的。

1976年,韩德民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时,按照综合成绩和表现,留校应该没问题。他心里也早有规划,打算继续深造,以后做个外科医生。可公布毕业分配去向时,他被分到了辽宁锦州的北镇廖屯战备医疗队。到了医疗队,他才知道要去耳鼻咽喉科。

耳鼻咽喉科主任张立在当地小有名气,慕名而来的病人很多,经常忙到脚不沾地。张立已经70多岁,迫切希望带出个精干的徒弟,看中了新分配来的韩德民,希望把他调到耳鼻咽喉科,没想到碰上个倔脾气的。

“当时这是个很边缘的学科。我觉得自己是当外科医生的料,堂堂男子汉,去弄小鼻子小眼睛的,简直太憋屈了。”年轻气盛的韩德民闹情绪,罢工,一连十几天待在宿舍里不想见人。

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韩德民躺在炕上怄气,张立冒雨找上门,还带了老伴儿做的热腾腾的粽子。看着老爷子身披蓑衣、满脸雨水的样子,韩德民的委屈一下子释放了,也想开了,跪在炕头拜师:“张老师,我跟着您干!”

为了让韩德民掌握解剖要领,张立从解剖教研室背回尸头(医用福尔马林泡过的人体头颅)给他练手。有一次,医疗队突然接到火车站派出所电话,原来背着尸头的张立被当作嫌犯抓起来了。这件事韩德民一直记在心里,“没有一位老师为学生这么拼的”。

要当好耳鼻咽喉科医生,解剖功底必须过硬。耳鼻咽喉解剖部位深,毗邻颅底、眼眶、颈内动脉、视神经等复杂结构,几乎是所有局部解剖部位中最难的。

背回来的尸头放哪呢?放在门诊房间里,虽然用布遮着,可护士们知道后还是害怕。韩德民找来找去,找到了太平间。在农村,人一旦病死,马上会被拉走,太平间平时都是闲置的。这里成了韩德民的“解剖实验室”。无数个晚上,他边看书边用锤子一下一下凿。颞(niè,头部两侧靠近耳朵上前方部位)骨深处的耳蜗凿出来了,被他放进小瓶子里。颞骨里面包裹的半规管也被削了出来,只有小米粒的1/3大小。头顶那盏昏暗的灯晃来晃去,韩德民经常凿着凿着困了,趴在解剖台上就睡着了。

不管住炕头还是睡太平间,韩德民毫不在意。他虽然出生在大连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但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从小没少遭受歧视和不公。他刚满17岁就到辽宁盘锦农村插队,决心用劳动改造自己,“别人吃不了的苦、干不了的活、坚持不下来的劳动,我都没问题”。所以,在乡村医疗队吃的这点苦,对韩德民来说压根不算什么。

随着对学科的深入研究,韩德民对五官七窍越来越着迷。“张立老师带着我做了很多手术,有时病人太多,他忙不过来,就指导我直接上手。”经过在医疗队的实践,韩德民被调回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时,比留校的同学水平要高出一大截。

气管切开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规手术,由于医院地处沈阳市中心,最多时每天有十几例气管切开手术。有点资历的医生都不屑于做,但韩德民从不回避。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即使正在吃饭,也会马上撂下筷子赶过去。碰到急诊手术,他忘却周边环境,全情投入,“就像雕刻艺术,是心与艺术的交流”。

那哭声“真是美妙极了”

1991年,韩德民从日本留学归来,来到以眼科、耳鼻咽喉科为重点学科的同仁医院。当时,传统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常会出现并发症——喝水呛水、吃饭呛饭。因为医生的治疗模式是切除患者的大部分软腭和悬雍垂,导致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误吸、误咽的情况。韩德民在手术中尝试保留软腭,术后悬雍垂可以随着肌肉运动,逐步恢复功能,不仅保证了治疗效果,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韩德民开创的新术式远不止这一项。

1993年,医院来了一名喉声带早期癌症患者。韩德民在日本留学时见过激光手术,回国后一直希望将激光应用到喉癌手术中。经过反复实验,他感到时机成熟了。在支撑喉镜的配合下,他用激光在患者癌组织基底深处安全距离彻底切除了肿瘤。以前做喉癌手术的病人至少要住院一周,这次由于没做气管切开,病人术后恢复很快,当天傍晚就出院回家了。喉癌激光手术的成功让业内为之一振,很快在全国普及开。

1997年,3岁的抗梦雯被父母带着来到同仁医院求医。小女孩是先天性双耳失聪患者,父母给她取名“梦雯”,希望她在梦中能够听见(闻)声音。韩德民在了解过抗梦雯的情况后,希望尝试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植入术需要在耳后切开,开放乳突到中耳腔,再通过在面神经前沿显露骨岬处钻一个孔,从耳蜗底轴把精细的多导电极旋植入耳蜗。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损伤面部神经,造成口眼歪斜。抗梦雯的家长很犹豫。

韩德民不断给家长做工作。最终孩子母亲被打动,决定尝试,条件是韩德民要签下“生死约”,保证孩子不出现任何并发症。为了抗梦雯以及更多耳聋患儿能有更精彩的人生,韩德民愿意赌上自己的前途,点头同意。

植入人工耳蜗的抗梦雯在跟韩德民说悄悄话。

手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家长在护士站看手术“实况直播”。50天后,到了测试听力的时候,所有人都很紧张。韩德民表面镇定,内心也在打鼓。当人工耳蜗开机调试,一直活在无声世界的抗梦雯突然被声音吓到,愣了一下,接着“哇”地哭出了声。“那个哭声在我听来真是美妙极了,因为我知道,她听见了!”

如何避免更多的孩子失聪?韩德民希望从源头找到解决办法。他找到了清华大学教授、生物芯片专家程京。2009年,程京带领的团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款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只需要一滴新生儿的足跟血,就能检测出新生儿是否携带有先天性耳聋、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的遗传性耳聋基因,为预防和诊治以及人工耳蜗植入提供了科学依据。

几十年里,韩德民帮助建立“筛查—诊治—康复—预防”四位一体的防聋治聋服务模式,也见证了中国防聋工作从受援国转变为对外援助国,人工耳蜗从进口到自主生产再到推广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整个过程。

“又是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

此次接受采访前,韩德民刚从新疆回京。这是他最近几年的生活常态,“大部分时间在新疆,来北京算出差”。2022年,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邀请,71岁的韩德民举家搬到新疆,参与新疆国际医疗中心建设,“又是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

“其实刚到新疆挺难的,要带一支新的队伍,很多新技术从无到有,既要身体力行,又要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而我也是廉颇老矣……”韩德民感叹着,但话锋一转,“无论如何也要去,因为意义重大”。

韩德民参与“华佗工程”项目,将先进诊疗技术推广到基层。

此前,在担任同仁医院院长期间,韩德民一直苦于医院空间有限,“全国各地的病人来这里看病,医院设施老旧,空间人满为患,再好的服务也不可能让人满意”。在他的主导下,同仁医院在原有院区的基础上,在马路对面新建东区,同时还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设了新院区,“一院三区”的格局逐渐形成。

物理空间比原来大了3倍多,韩德民以为可以更从容地应对患者需求,但很快医院又人满为患。

为什么会这样?“本质上因为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无法下沉到基层医院,同时,大量基层医院的技术骨干又被‘虹吸’到大城市,基层医疗体系薄弱,很多病人不相信基层医院。大医院的门诊病例中,80%以上都是常见多发病。”韩德民说。

这也是韩德民选择到新疆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建立一种新的模式,把常见多发病留在社区医院和三级以下医院,而不是扎堆到大医院”。

近十几年,韩德民一直聚焦于解决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2016年,在韩德民的倡导和主持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发起“华佗工程”,希望通过适宜诊疗技术下基层,推动城乡一体化专科标准化体系建设,把大城市成熟的医疗技术向县级医疗机构、乡村基层推广,促进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努力改善患者蜂拥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求医的窘境。“现在已经在全国五六个地区做了试点,但还远远不够。”

“新疆受地域限制,医疗服务水平和内陆地区差距大,对高层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更大。”韩德民认为这里是一片大有可为的热土,“我选择到新疆,就是要开创一个新的、全智能化的分级诊疗体系,实现线上线下、院里院外一体化,让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能在网上解决,在社区进行健康管理,真正的疑难重症才被送到大医院。如果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按这个标准操作,整个社会的负荷就下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可穿戴设备的角色不可替代,比如睡眠疾病监测可穿戴设备,可以在五六秒内完成数据分析和初步诊断;智能助听器,通过与手机数据联网,实现在家验配。

韩德民说,搭建起智能化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就可以把每个人的健康数据放在网上管理,人工智能和医生远程服务相结合,加上完善的药品物流保证,最终实现在家和在医院看病一样的效果。“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新疆国际医疗中心差不多就要开业了,梦想离实现不远了。”

编辑/许晔 美编/苑立荣 编审/张建魁

【人物简介】韩德民,1951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在中国医科大学获得耳鼻咽喉科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12年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

猜你喜欢
张立喉科耳蜗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列表法在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听力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喉科擎拿术随想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14
妙用丹栀逍遥散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验案举隅
陪你半程
现代妇女(2017年1期)2017-04-17 08:29:40
DR内听道像及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人工耳蜗的效果评估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豚鼠耳蜗Hensen细胞脂滴的性质与分布
基于Gammachirp耳蜗能量谱特征提取的音频指纹算法
信任
三月三(2015年2期)2015-02-05 16:31:01
通过鉴定案例浅析耳鼻咽喉科纠纷的特点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