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端拿护士学校,该校师生曾冒死护送邓颖超脱险,这一英勇事迹成为该校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20世纪20年代学院师生冒险护送邓颖超事件为切入点,分析该事件对于学院发展与红色基因传承意义的多元维度与时代价值,总结红色基因融入教育实践的模式与方法,提出优化思政课程设置与思政教育、丰富实践教学与红色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红色元素、鼓励师生以实践传承红色基因等对策,助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关键词:邓颖超;广州卫职院;红色基因;精神传承
一、广州卫职院师生护送邓颖超事迹概述
20世纪20年代,反革命阴霾笼罩全国,广州陷入白色恐怖。在反革命势力操控下,广东省国民党当局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全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北伐战争取得的胜利成果付诸东流。在广州,反革命势力加紧对城市的控制,军警四处巡逻,严密盘查过往行人,任何疑似与共产党有关联或者具有革命倾向的活动都遭到严厉镇压。学校、工厂等场所被密切监视,革命思想的传播变得异常艰难,人们生活在恐惧中。
然而,革命的火种并未熄灭。中国共产党在恶劣环境中领导地下斗争,积极组织力量,寻找突破机会。在此背景下,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当时为端拿护士学校)教师王德馨与毕业生韩日修冒死护送邓颖超,用实际行动与反革命势力进行顽强斗争,为保护革命力量作出贡献,彰显了革命志士面对危险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
1927年,邓颖超因怀孕即将临产,暂留广州,住在广州西关保生医院待产。然而,产后不久,反动军政当局开始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及与革命相关的人士。特务很快探查到邓颖超在医院,要求负责护理邓颖超的护士长韩日修及开设医院的教师王德馨把病人交出来。王德馨巧妙应对特务盘查,回答“病人已经出院,我不知道她到哪里去了”,暂时化解了危机。为安全护送邓颖超离开,王德馨和韩日修精心策划了护送路线。她们深知,一旦被发现,不仅邓颖超会陷入绝境,自己也将性命难保,但她们没有丝毫退缩。韩日修凭借身材高大、医护经验丰富的优势,在护送过程中悉心照顾邓颖超,时刻留意其产后虚弱的身体是否出现异样。在准备转移时,为躲避特务眼线,她们巧妙伪装。韩日修以女佣身份作掩护,小心护送邓颖超。一路上,她们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每经过一个关卡,每遇到一队巡逻军警,都冷静应对。遇到盘查时,她们以事先准备好的一套说辞应对,临危不惧,一次次闯过关卡[1]。护送过程中,王德馨和韩日修既要应对外部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又要确保邓颖超的身体能够承受旅途的颠簸。从医院到暂居的朋友家中,再到后续转移的各个环节,每一段路程都是对二人勇气与智慧的巨大考验。在白色恐怖的阴霾下,她们克服重重困难护卫邓颖超,最终成功将她平安护送出广州城,向上海转移。
二、护颖事件意义的多元维度与时代价值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1902年创立的端拿护士学校,是中国最早的护士学校之一。建校初期,教员多由夏葛医学院教师或柔济医院医生、护士担任,包括著名妇产科专家梁毅文、20世纪30年代广东最早进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外科专家王怀乐等。他们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专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了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与敬业态度。学院师生冒险护送邓颖超这一事件对学院自身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院层面来看,护颖事件是校史中的大事。师生王德馨、韩日修明知护送邓颖超充满巨大风险,却毅然承担重任,其坚定无畏的精神深深烙印在学院的发展历程中,成为激励一代代师生前行的力量源泉。学院内部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救死扶伤、奉献担当的红色基因更加具象化,为学院营造了浓厚红色文化氛围。在他们的精神指引下,无论是抗战时期坚持办学、施医赠药救治伤患,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积极参与革命及建设工作,以及后来抗击“非典”,学院师生均秉持红色基因传递的精神力量,为守护人民健康、助力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王德馨、韩日修护送邓颖超事件体现的无畏与担当,成为学院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独特精神标识。
从传承红色基因来看,该事件串联起学院过往的历史脉络与未来的发展走向,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关键纽带。这一英勇事迹为学院的红色基因注入了鲜活生命力,让抽象的红色精神有了具体可感的事例支撑,便于师生更好地理解、领悟红色基因的内涵。通过代代相传的讲述,以及将红色故事融入学院的校史教育、思政课程等环节,红色基因得以在不同时代的广卫学子心中扎根发芽,激励其发扬先辈精神,践行救死扶伤的使命,担当起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责任。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护颖事件在岁月更迭中持续焕发强大生命力,为广州卫职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同时还传递了正能量,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2]。
三、红色基因融入教育实践的模式与成效
(一)优化思政课程设置与思政教育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学院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融入,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课程设计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结合学院特色与学生专业特点,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体系。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学院师生护送邓颖超等历史事迹融入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内涵,树立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着重阐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卫生工作政策与成效以及学院在其中的积极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红色基因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党的卫生事业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同时,学院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例如,组织学生围绕“红色基因与医护人员的使命担当”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感悟与体会,深化对红色基因的理解与认识。此外,持续创新“思政第一课”、举办“博济大讲坛之红色校史”宣讲暨关工委“五老”进校园讲座活动,对全体师生开展红色校史教育。
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融双驱上,注重将专业教育与思政课程进行结合,融入红色护理文化元素,开设医学伦理等特色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深刻领悟医学事业的使命与责任。通过系列措施,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红色基因的传承为学院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二)丰富实践教学与红色主题活动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护理专业学生到红色革命遗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南丁格尔精神;药学专业学生深入乡村,开展红色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科普宣传活动,向村民介绍中医药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应用及红色根据地的医药发展史,同时为村民提供免费中药材鉴别、用药咨询等服务。
在红色主题活动方面,学院定期举办红色文化节、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红色故事诵读会等,构建传承红色基因的展示平台。红色文化节期间,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展览、红色文艺演出、红色历史讲座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红色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了解红色基因的历史渊源与精神实质,锻炼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在红色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生动讲述红色故事,从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到当代抗疫英雄的无畏奉献,生动展现红色基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红色元素
在校史展厅建设方面,学院精心策划,突出红色文化元素。展厅详细介绍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重点展示师生在抗战时期坚持办学、救治伤员的英勇事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参与革命及建设工作的奋斗与奉献等。其中,学院师生护送邓颖超脱险的事迹作为核心展示内容,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历史场景,让师生直观感受先辈的勇敢与担当。
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融入红色元素,增强红色基因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如定期组织开展红色主题文艺演出,如红色歌曲演唱、红色舞蹈表演、红色话剧展演等;举办红色历史讲座,邀请党史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革命后代讲学,深入解读革命历史事件、红色文化精神及红色基因传承脉络,使师生更加全面、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激发其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3]。
(四)鼓励师生以实践传承红色基因
学院大力提倡师生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涌现出许多典型事例。例如,在学术研究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百年广卫与红色资源传承发展研究中心”,秉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医精神”原则,立足校史,面向广州乃至全国,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丰厚的红色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聚焦挖掘易运用推广的红色资源,探索与AI技术等结合路径,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与课题研究,推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红色教学资源库,为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提供学理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医学教育的内涵,还为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医学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师生始终以红色基因中的奉献担当精神为指引,积极投身于各类公益活动与医疗服务实践,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院定期组织师生深入社区、乡村及偏远地区,开展义务医疗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群众,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学院的“博济天使”志愿者团队长期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以学院师生冒死护送邓颖超的英勇事迹为榜样,定期深入偏远山区,为当地群众开展免费体检、健康咨询和疾病预防宣传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学院每年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师生人次达数千,服务覆盖范围广,受益群众多,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4-5]。
在抗击疫情中,学院师生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深刻践行了红色基因的内涵,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疫情初期,面对医疗物资短缺的严峻形势,学院师生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并及时捐赠给抗疫一线的医疗机构和工作人员,为缓解抗疫物资压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许多师生主动奔赴抗疫一线。其中,一批优秀的医护专业毕业生加入援鄂医疗队,日夜奋战在武汉的方舱医院、定点救治医院等抗疫最前沿,参与患者的救治护理工作。在本地抗疫工作中,学院留校师生积极参与社区核酸检测、隔离点志愿服务、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等工作,守护人民安全与健康。
四、结语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对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护颖故事深刻展现了红色基因的强大力量。护途勇毅,师生护送邓颖超的红色传奇展现了无畏的担当与坚定的信念;百年寻踪,红色基因的传承见证了学院的历史与发展;精神涟漪,事件意义的多元维度与时代价值激励了一代代人不断前行;教育浸润,更将红色基因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了大批品德高尚和具有使命感的医疗人才。
红色基因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基因中所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强烈爱国情怀、顽强革命意志、无私奉献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源泉。将红色基因融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还应持续深入挖掘红色历史,使红色基因在发展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以红色基因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不断增强青年一代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宋俊成,王晓玉.“大思政课”背景下红色校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大连大学学报,2024,45(03):123-128.
[2]付阳红,李正亭.新时代红色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的路径探析[J].新西部,2023,(10):146-148.
[3]卞燕敏,吴任慰.校史资源融入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析——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05):65-69.
[4]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传承百年红色基因,缔造健康新未来[EB/OL].(2021-06-28)[2024-12-24].http://jyj.gz.gov.cn/gk/zdlyxxgk/gzdt/content/post_7350567.html.
[5]广职卫院“增强精神认同,赓续红医精神”团队暑期三下乡实践[EB/OL].(2024-07-08)[2024-12-24].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CT0I9105569FC8.html.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运用红色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的路径研究”(2023GXSZ166);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重点课题“运用红色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的路径研究”(202315779)
作者简介:
黄汉昌,硕士,副教授,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