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策略探究

2025-02-10 00:00:00张丽萍
红岩春秋 2025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大思政协同育人

摘要: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大思政课”贯穿高校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文章在“大思政”视域下解码“大思政课”,分析构建“思政+”“辅导员+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意义,指出目前阻碍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实施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关键词:“大思政”;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思政+专业”教育的主要责任群体。“大思政课”建设中,构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工作体系,推进“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科教育的融合,统一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德育和智育,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育人的感染力、引导力和说服力。

一、“大思政课”内涵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在推进“三全育人”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进行结合,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育人的协同效应,打破单线教育模式,融合德育与智育,挖掘专业思政元素,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政课堂并行的双线教育模式,回归教学本质。“大思政课”的实施形式和方法解答了“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提出了可行路径;其教育内容和对象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指明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1]。“大思政课”建设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出发,符合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构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体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基石,也是培养思想政治坚定、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新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途径。

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

探索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的高质量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2]。“大思政课”通过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专业课教学中,将育人育德作为立足点,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促进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创新育人机制的内在需要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工作中面向的主体具有一致性。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处在思政教育工作第一线,重点做好学生服务保障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负责大学生“德”的教育[3]。专业课教师是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者,重点做好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工作,负责大学生“智”的教育。在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改变传统单线教育模式,是促进德育和智育工作协同进行的新方法。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培育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课程思政是使之实现的重要路径。

“大思政课”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不再局限于单一知识的传授,而是在教学中结合“技能+思政元素”,塑造学生理想信念与价值观;辅导员不仅参与一线教学、承担思政教育的专业教学工作,而且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学习、心理和生活状况等。

通过加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联系,统一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德育和智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大思政课”建设推动教育内容与形式改变。“双向联动”既加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渗透力,又进一步提升了育人联动性,以思政教育引导专业教学,整合教学资源,强化育人效果。

在实践中,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均参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建设。辅导员协助专业课教师开展第一课堂,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及生活困难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专业课教师协助辅导员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课课育人、人人育人、处处育人”的教学协同和课程联动,发挥课程思政的“多通道”效应[4]

三、阻碍协同育人实施的问题

(一)协同育人联动性不强

目前,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活动相对独立。辅导员重点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在课堂外进行教育工作;专业课教师则以课程教学为主,通过课堂传授知识。

同时,辅导员和教师专业不同,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背景较杂,而专业课教师主要聚焦本专业领域。不同的专业背景导致二者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独立性,从而在协同育人方面产生沟通不及时、不充分的问题,减弱了育人联动效果。

(二)协同育人体系不健全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育人体系的错位评价制约了协同育人模式的建设推进。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评价体系主要基于课堂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课堂教学内容不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引导。高校对辅导员的评价体系侧重于工作量、管理成效、是否存在管理事故等,强调辅导员处理学生问题时表现出的管理与协调能力。由此造成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联动性弱、参与度低,无法有效构建“课堂+课外”“思政+专业”育人体系,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效果,不利于高校高质量发展。

(三)育人理念存在片面性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主[5]。辅导员以“管”为主和专业课教师以“教”为主的现状造成思想认知的片面性,导致一些辅导员和教师认为学生管理与学科教学是独立存在的。由此造成部分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脱离第一课堂,过于强调第二课堂教育;部分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课堂内容思政元素不足、专业育人能动性不强,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提升思想道德、服务社会的动力,缺乏第二课堂参与度。

四、构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措施

(一)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课”体系

“大思政课”建设以“寓德于智”和“寓思于智”理念为指导,将课程思政融入院校专业建设,助力院校教学改革及专业发展。大思政背景下,构建创新育人体系,可通过深挖学科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课程德育共同体,提升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及素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动力。

新的时代背景下,在课程思政的实施中应创新教育教学理念[6]。通过整合专业群,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跨专业、跨学科,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内容衔接。融合专业课程的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使单一的专业课教学结构向“课程教学+思政教育”双向并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实现从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向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转变,打造专业群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并进的立体教学体系。

(二)平台搭建:增强协同育人联动性

聚焦“大师资”建设,发挥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联动作用,挖掘多元力量参与育人,立足思政育人成效与人才培养质量一体化,构建学生成长全过程“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建立辅导员和教师队伍联动长效、稳定的协同教育平台及双向流动通道,引导有能力的辅导员转型专职思政教师,鼓励专业课教师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大思政课”建设中,辅导员和教师合力将专业课堂、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进行结合,搭建“大课堂”,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国情社情。同时,搭建学生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沟通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保证“大课堂”高质量建设;以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专业教学工作更具实效性,专业教学内容更有深度和宽度、更具引导作用,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和体系化、更具全面性,增强育人管理服务工作效能。

(三)打造“大思政课”实施共同体

“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参与、多学科协同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贯通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第一,建立强有力的课程思政领导和运行机制,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政策,从制度层面保障课程思政改革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第二,校党委牵头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由教务处、学工部、团委、二级学院等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明确分工、齐抓共管,充分落实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行政人员的德育责任,形成全员育人、协同育人机制。第三,打通课程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的障碍,形成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共话、共商、共建的良好局面,以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多渠道的授课方式确保学生的身体素养培育与思想教育协调同步进行,以达到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7]

同时,管与教、德与智相结合,促进育人理念转变,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作互补,辅导员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为切入口,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和思想动态,化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打好基础;专业课教师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整合教学内容,为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提供支持。

(四)完善专业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制度

围绕机制建设,强化全面育人理念,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形成高效协同的育人机制。高校要完善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制度,并建立相应考评机制,推动专业课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及其思想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促使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为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动力。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相互配合,深化育人合力效应,以“大机制”助力“大思政课”实施和推进。

(五)强化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技能

打造高素质育人队伍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主动从教材中汲取思政养分,树立科学、全面的教学理念,将先进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对于辅导员来说,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应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内容进行有机关联。此外,双方都应具备转化思政元素的能力,在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理念讲授、解读的过程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挖掘、提炼课本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内容的更新中,将优秀文化、正确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延伸到教学实践中,夯实一体化育人之基。

(六)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师生主体能动性

“大思政课”建设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紧紧围绕学生专业学习,关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特点,分析教情、学情,不断调整“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抱负同祖国发展相结合,自觉将求学、求知作为修身立命之本。其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增强专业性,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将真情融入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注重维系与学生的情感连接,以道德情怀感化学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五、结语

“大思政课”建设事关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校育人成效机制建设。强化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让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通过“显性+隐性”方式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育人体系融合,铸就强大思政引领力,将进一步提升铸魂育人成效,推动培育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2014-12-30)[2024-12-20].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4/1230/c117092-26298449.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12-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4]艾楚君,黄文韬.“三全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

(03):51-59.

[5]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

(1):108-110.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7]陈希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6):132-133.

基金项目:

郑州市社科联调研课题《“一站式”学生社区背景下“12257”高校心理育人实践路径研究》(ZSLX20240162)

作者简介:

张丽萍,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师大思政协同育人
简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和工作要点
青年时代(2017年5期)2017-03-10 23:23:07
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培训探讨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下专业课教师的机遇与挑战探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52:30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25期)2016-10-17 23:41:55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22: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