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蕴含丰富教学价值。将其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对培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总结提炼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促进抗美援朝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祖国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抗美援朝精神;高中思政课;教学问题;传承创新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抗美援朝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思政课内容有机结合,是其时代价值的体现,也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政教育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抗美援朝精神作为宝贵思想资源,为高中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一)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响应党的号召,前往战争第一线,面对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美军和恶劣的战争环境,以热血和生命保家卫国。为了国家的利益,大量志愿军将士付出了宝贵的生命。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通过长津湖战役等一系列战斗,展现了视死如归、勇敢顽强的爱国情怀[1]。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志愿军将士在战争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战胜困难。
(二)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环境恶劣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将士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下,凭借简陋的装备,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中与敌展开殊死搏斗。这种无畏生死、不屈不挠的精神集中展现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延续,成为激励无数革命者和建设者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三)向往和平的国际主义精神
以和为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价值遵循。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是我国为保卫国家安全进行的战争,也是中国履行国际义务、坚持国际正义的伟大实践。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中,将帮助朝鲜捍卫独立自主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坚定支持。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立场。
(四)坚韧不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志愿军将士的浴血牺牲。朝鲜战场上,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敌人,志愿军战士始终积极向上,克服了重重困难。无论粮食短缺还是装备不足,他们都保持高昂的战斗精神[2],坚持作战,以顽强的意志攻克敌人防线,取得了最终胜利。这种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中国的建设发展注入了丰富精神养分。
二、抗美援朝精神在高中思政课程中的传承现状
(一)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抗美援朝精神是指引中国人民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持续奋斗的“永久教材”。现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关抗美援朝战争及其精神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历史和思想道德建设章节,对其论述缺乏系统性,大多停留于对抗美援朝历史的陈述。具体而言,人教版中学教材相关知识散落于《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七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相关内容多为配合章节主题而设定,缺乏理论升华、精神弘扬。由于思政课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文本依据,教材内容设计的不合理导致思政课教师可发挥空间有限,囿于教材、教学课时,授课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同时,教师过于服从教材体系,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将抗美援朝史与抗美援朝精神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对抗美援朝的认知不够深刻。
(二)社会舆论对思政课堂的影响
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国人民面对强权时的正义立场和不屈不挠的斗志。然而,这一伟大精神在新媒体时代却偶有遭遇历史虚无主义侵蚀,导致历史被歪曲、英雄被诋毁、精神被亵渎[3]。首先,娱乐化倾向正在损害抗美援朝精神的严肃性。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公开调侃和侮辱英雄人物。其次,一些借“科普”之名实施的行为实则是对抗美援朝精神的曲解。那些自称“真相帝”的人以客观科学为幌子,散播虚假言论,突破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与历史认知,对社会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再者,一些看似正当的学术研究实际上是对抗美援朝精神的误解和歪曲。有些所谓“公知”利用其所称“英雄日记”“史料档案”,对抗美援朝史进行虚假重构,发出“中国因为抗美援朝战争被国际孤立”“抗美援朝战争导致中朝两国矛盾”“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错误”等荒谬言论。这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和行为不仅阻碍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侵蚀,破坏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削弱了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理论与实践的张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践中,传统讲授方式常被用于讲解抗美援朝精神。教师主要通过阐释战争的背景、过程与成果,向学生传递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特质。然而,这种做法虽然能帮助学生构建基础的历史框架,但是却缺乏互动性与实践性,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深入学习的积极性[4]。为有效将抗美援朝精神落实到实践中,高中思政教育应强化精神与当代社会及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抗美援朝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应用进行交流讨论,例如探讨如何将这种精神融入助人为乐、发明创造、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将其内化于个人品德修养和职业发展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三、抗美援朝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程的创新路径
(一)系统化教材建设,深化抗美援朝精神教育
为更好地传承抗美援朝精神,高中思政课教材应进行适当丰富和扩展。除介绍抗美援朝战争历史外,教材还应深入阐述抗美援朝精神的现代价值。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抗美援朝精神在当今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现实意义;还可以增加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典战役和英雄人物的详细介绍,通过具体历史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抗美援朝精神的伟大之处。对于教师来说,应深入认知与理解抗美援朝精神,联系当代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议题式授课开展高中课程,以平等身份与学生进行探讨与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校应当在现有教学大纲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内容。通过设立专题模块,确保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各个年级的思政教学中。同时,学校还应当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确保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效果得到有效评估。为确保抗美援朝精神在高中思政课程中长期传承,学校还应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长效教育机制,完善教学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历史认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侵蚀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应坚持唯物史观,做好历史研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原理课”中以抗美援朝精神彰显了人民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切入点,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传承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关于历史发展规律和主要动力的理论及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形成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屏障。同时,教师应反对唯心史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其对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的辨别和抵制能力,使其在思想上建立起坚实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这些措施,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使其认识到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而不是由个别英雄或偶然事件决定的。
(三)融合时代元素,创新教学方法
1.互动式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在抗美援朝精神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实践。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教师可以设计出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历史场景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战场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如志愿军战士、指挥员等,亲身体验战争的复杂性和挑战性[5]。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模拟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战术和战略思维,提升团队意识、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感受战争的残酷性,还能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结合视听语言,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效果。在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如纪录片、电影、历史图片等,使抗美援朝精神具象化,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6]。例如,教师可以播放经典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这些电影不仅艺术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激烈场面,也深刻描绘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学生可更加深刻理解志愿军战士的牺牲和奉献,获得情感共鸣。此外,教师还可以制作微课或主题短视频,结合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具体场景和历史细节设计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在讨论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实践活动与社会参与
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与抗美援朝精神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精神内涵的理解和认同。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历史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听取专业讲解员对战争历史进行详细介绍,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和志愿军战士牺牲奉献的精神[7]。此外,可邀请抗美援朝老兵或历史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以其亲身经历和专业的历史解读为学生学习提供参考。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对抗美援朝精神产生更加直观和全面的感受,还能将这种精神与日常生活和社会责任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结语
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精神的一部分,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资源。在高中思政课中,应深入探讨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用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英雄为楷模,鼓励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历史记忆是社会成员的共同财富,英雄的事迹激励着每一代人。充分利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传承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坚定政治立场,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成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激励青年一代铭记历史、缅怀英雄、紧密团结,以抗美援朝精神为动力,克服挑战,不断前进,共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史春林,刘苗苗.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政课的价值、困境与路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4):52-55.
[2]范晶.把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发扬光大[J].红旗文稿,2023,(15):38-41.
[3]崔文龙.抗美援朝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J].人民教育,2021(12):6-9.
[4]宋绪光,邵志豪,姜远才.用英雄战歌激励学生做好新时代接班人——“抗美援朝精神”课程开发案例[J].人民教育,2021,(12):10-13.
[5]王一戎.抗美援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理及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2):85-87.
[6]张婷婷.打造沉浸体验课堂奏响爱国主义华章[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4):48-49.
[7]张恩强,荆蕙兰.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0):86-88.
作者简介:
张青,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