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贺龙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貌和崇高情怀的体现。文章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并结合贺龙的具体革命实践,探讨贺龙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时代价值及弘扬路径。贺龙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坚定的革命信念、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等。贺龙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激励全党全社会坚定理想信念、激励中国人民英勇奋斗攻坚克难、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实践经验等。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贺龙革命精神的四条路径:加强思想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结合时代需求,赋予现实意义;创新传播形式,扩大弘扬影响力;开展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贺龙革命精神;基本内涵;时代价值;弘扬路径
贺龙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立下不朽功勋。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贺龙革命精神,是坚定信念、英勇无畏、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他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崇高品格,是激励后辈不断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以毕生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正如贺龙所说:“只要革命需要,我们就要敢于牺牲一切。”[1]贺龙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是激励后辈继往开来的强大力量。因此,梳理这段历史、挖掘这一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对于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贺龙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
贺龙一生勇于自我革命,面对不同的时代使命,他总能以自我革命精神迎接新的挑战。贺龙革命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体现了贺龙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卓越贡献,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坚定的革命信念
坚定的革命信念贯穿于贺龙革命精神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贺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矢志不渝地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体现了崇高的理想追求。
贺龙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早年投身革命,或是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还是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英勇斗争,他都展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在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时,他坚信革命事业必定胜利;面对复杂多变的革命情势时,他始终对党忠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曾说:“革命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条件忠诚和坚定信念[2]。贺龙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的革命精神也成为激励后人追求理想、攻坚克难的重要精神指引。
(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贺龙与无数革命先辈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贺龙的斗争精神首先体现为敢为人先的革命勇气。他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为了民族大义,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他曾坚定地说:“为革命,什么都可以放弃。”这展现出他无畏的革命胆识和开创精神。
在面临任何艰险、残酷或诱惑的复杂情况下,无论是红军长征时期的艰难跋涉,还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激烈战斗,贺龙总是身先士卒,亲自指挥,冲锋陷阵。面对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毫不畏惧,以灵活的战略和顽强的斗志,多次带领部队从险境中突围,克敌制胜。这展现出他在艰难险阻面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凛然斗志。
贺龙常说:“革命需要流血,就从我贺龙开始!”[3]他不畏牺牲,愿意为革命事业付出一切。贺龙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战友和群众的革命斗志,更是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奋勇拼搏。
(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在贺龙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贺龙一直关心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减租减息,还是抗战时期动员群众抗日,他始终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他曾强调:“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革命才能深入人心。”[4]
贺龙深知人民群众是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积极发动群众参与革命斗争。例如,他在湘鄂西苏区组织农民参加红军,通过教育和组织把群众的力量凝聚到革命事业中。
在革命和生产生活中,贺龙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他不仅带领群众从事生产革命活动,还虚心向群众学习。他善于倾听群众意见,结合群众关切与实际开展工作,使革命工作的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和群众利益。他还注重军纪和政策的落实,严禁侵害群众利益,严格要求部队维护群众的利益,从而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5]。
贺龙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及言行一致的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与尊敬。贺龙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表明,只有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服务群众,革命事业才能最终获得胜利。
二、贺龙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贺龙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境界、深厚的革命情怀、凛然的气节风骨。他的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一)激励全党全社会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6]。当今时代,信念的力量依然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保障。
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革命先辈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好人生道路。
贺龙的一生,胸怀赤子之心,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新时代新征程上,这样的革命精神,将激励全党全社会坚定理想信念,从而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是随着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方向,在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时,不畏困难,坚定向前。
(二)激励中国人民英勇奋斗攻坚克难
在贺龙的革命历程中,经历过很多严峻的磨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不惧艰险,奋勇搏击,迎难而上。
例如,在八一南昌起义时,尽管敌强我弱,贺龙依然带领部队奋起抵抗,展现了他英勇无畏的革命斗志。新的时代背景下,贺龙这种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及复杂局面时,坚定信念,不屈不挠,不放弃任何一个战斗机会,直至取得胜利。
贺龙不仅在战斗中英勇无畏,在战略上也善于攻坚克难、勇破困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组织人民群众、制定战略调整等方面,始终能够做到灵活应对、巧妙突破。
新的时代背景下,贺龙这种攻坚克难的革命精神也激励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突破、社会矛盾解决等方面问题时,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与智慧,突破困境,不断开创新局面。
(三)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实践经验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贺龙的革命精神展现了革命者的人民情怀和为民精神,这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贺龙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民亲民爱民的理念。他强调:“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革命的胜利。”[7]贺龙深知,革命离不开群众的参与。无论在革命实践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他都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发动群众、激发人民力量。他通过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群众力量,把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无论何时,贺龙始终关心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例如,他推行土地革命政策,为穷苦百姓分田地,采取切实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谋幸福。
贺龙的革命精神对当今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启示:只有充分尊重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激发和增强社会的活力,从而为共同理想和目标团结奋斗。贺龙的革命精神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实践经验。
三、贺龙革命精神的弘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8]。新时代新征程上,赓续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是增强青年责任感与使命感、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贺龙革命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时代新人踔厉奋发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要传承和弘扬贺龙革命精神,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敢为人先,心怀远大,将其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加强思想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
首先,为深入学习研究宣传阐释贺龙革命精神,应通过积极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设立专题课题等形式,深入挖掘贺龙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为传承和弘扬贺龙革命精神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组织专家学者编写贺龙革命精神相关专著与论文集,并通过学术论坛、研讨会等形式,推动国内外对贺龙革命精神的研究与交流。
其次,可将贺龙革命精神融入教育体系,推动红色传统代代相传。例如,将贺龙革命精神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教育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深入讲解贺龙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9]。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观贺龙纪念馆、革命旧址等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贺龙精神的理解。
最后,可利用媒体多渠道传播贺龙革命精神。例如,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开设专题栏目,宣传贺龙的革命事迹和精神内涵;通过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以短视频、图文等形式传播贺龙革命精神,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同时,还可制作以贺龙为主题的影视剧、纪录片或动漫作品等,展现贺龙革命精神的魅力。
(二)结合时代需求,赋予现实意义
贺龙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激励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面对挑战的斗争精神。
在培育时代新人方面,贺龙革命精神教育引导青年一代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树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在强化党员干部教育方面,贺龙革命精神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树立敢于担当、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补足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同时,还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10]。在科技攻关和产业转型中,发扬贺龙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攻坚克难,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在社会治理、民生改善、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把贺龙的务实精神落实到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实际工作中。
进一步感悟、传承、弘扬贺龙革命精神伟力,赓续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汲取斗争力量,使之放射新的时代光芒,产生新的时代价值,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创新传播形式,扩大弘扬影响力
传承和弘扬贺龙革命精神,还要创新传播方式。通过数字技术、文艺创作、新媒体传播与跨界合作等形式多样、贴近受众的传播方式,进一步扩大贺龙革命精神的社会影响力,从而焕发新的时代价值。例如,开发创建贺龙革命精神线上数字展馆,利用3D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让受众沉浸式体验贺龙的革命事迹和精神内涵;设计制作贺龙相关的小游戏、知识问答等寓教于乐的互动内容,吸引青少年了解贺龙革命精神;通过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制作短视频、微电影,讲述贺龙的革命故事,增强内容的传播力与吸引力[11]。此外,还可通过“红色+”赋能贺龙革命精神的融合传播效果。一是打造“红色+旅游”模式,结合贺龙纪念馆、红色革命旧址等,打造以贺龙革命精神为主的红色旅游线路,让游客在实践中感悟贺龙的精神力量。二是打造“红色+教育”模式,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贺龙革命精神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三是打造“红色+公益”模式,以贺龙革命精神为主题,组织如志愿服务、社区帮扶等公益活动,让其革命精神传播融入社会服务中。
(四)开展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
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对外传播贺龙革命精神,以此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方面,构建国际化的传播体系,多维度宣传贺龙革命精神。例如,出版多语种版关于贺龙的图书、文献、文章与研究成果;面向国际,在国际媒体平台播放关于贺龙的纪录片、电影或短视频;创建学习宣传和弘扬贺龙革命精神的多语种官方网站,以覆盖更广泛的国际受众。
另一方面,依托国际平台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例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联合国相关活动中,结合和平、发展等主题,推广贺龙革命精神。同时,积极开展全球媒体合作,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通过纪录片、专题报道等形式向世界传播贺龙的故事[12]。与国际上非政府组织开展文化交流,分享贺龙革命精神中“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的价值观。为增强红色文化的全球吸引力,还可向国外旅客推广红色旅游,将贺龙纪念馆及相关红色景区纳入红色旅游路线,让国外游客进一步了解贺龙革命精神。此外,还可邀请外国驻华大使、文化代表团参观贺龙相关纪念场所,开展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增强国际友人对贺龙革命精神的认知和认同。设立专门的国际红色文化研究机构,进一步推动对贺龙革命精神的研究阐释。
四、结语
贺龙革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政治品格和崇高的革命信念,对时代新人的成长成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贺龙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忠诚于党、服务于民、勇于担当的伟大品质,彰显了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和英勇无畏的革命品格,为后人树起了一座光辉的精神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不息的精神象征。贺龙革命精神不仅承载着中国革命的辉煌记忆,更为时代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继承和发扬贺龙革命精神,从中汲取智慧和勇气,将其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以实事求是的作风应对挑战,以人民至上的情怀推动社会进步,以奋斗不息的姿态书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熊艳燕,周甜.贺龙:铁心跟党走[J].党史文苑,2024,
(02):32-34.
[2]赵文长.贺龙在铜仁的革命征程[J].湘潮,2024,
(02):27-29.
[3]万振凡,王驰名.湘鄂西苏区中央分局“北向发展”战略述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23,(06):14-25.
[4]朱红.贺龙在烽火岁月中的清廉故事[J].党史文汇,2023,(04):24-27.
[5]姚亚平.论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建军精神的基本内涵[J].苏区研究,2023,(02):5-12.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5-69.
[7]陈金星,陈高朋.贺龙的育人思想及特征论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25(01):31-35.
[8]苗体君.贺龙对长征精神的历史贡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2):1-7.
[9]总参谋部《贺龙传》编写组.贺龙文选(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45-50.
[10]总参谋部《贺龙传》编写组.贺龙文选(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34-43.
[11]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革命史研究室.回忆贺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20-124.
[12]刘秉荣.贺龙全传(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3-105.
作者简介:
崔晓光,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郭佳楠,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