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5-02-10 00:00:00刘馨开
公关世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互联网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思政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本文旨在以该专业为例,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为高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思政;网络与新媒体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高校需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行课程思政刻不容缓。相较于传统的课程思政,新型课程思政的核心是以课程为依托,通过提取、凝练思政元素和德育内容,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知识教授与技能培养的过程,达到隐性思政教育的效果[2]。但相较于技术类专业或应用型课程,思政融合上可能会面临植入生硬、思政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接受度不高等问题。

本文将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的特点和现状,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探讨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模式,并结合当下创新思政教学内容和形式,整合互联网资源,培养思政素养的方法。旨在为高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不断创新和提升。

一、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特点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传媒学、设计艺术、多媒体制作等[3]。这使该专业的学生不仅需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还需要具备创意和艺术的眼光。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接触和应用各种数字技术和平台,同时会大量浏览新媒体平台与检索网络信息,因此课程思政尤为重要,除了需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效结合之外,还需要加强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注重信息真实性和客观性、遵循道德和法律规范、尊重版权和隐私、注重个人信息安全等[4]。通过对网络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课程思政现状

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引领有机结合,提炼课程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5]。尽管各大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具有极高的重视程度,但是学科的多样化与课程的多样性使课程思政走标准化框架套用的道路并不可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传授与思维培养的占比把握不清,导致一些技术类课程或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堂思政板块被边缘化。

同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独特性使该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上面临以下主要问题与挑战。

1.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融合不够紧密

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发展迅速,技术和平台不断更新,且该专业注重创意与实战经验。但是,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仍存在不足。一些课程思政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就业脱节,学生的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实践操作和实际项目经验。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学生毕业后在求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专业课程过于功利化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信息传播能力,未来从事职业可能在新媒体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覆盖范围,如果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身为媒体从业者难以把握舆论导向和信息安全,可能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可能带来一定的社会道德风险。

3.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不足

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发展迅速,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较高的思政教育能力和综合素养。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足,青年教师比重高,他们在思政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方面存在缺失。

首先,体现在思政难以植入实操课程。教师在讲授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如动态影像制作、非线性编辑等,理论涉及不多,但操作性强的课程,会导致课程偏向单一专业知识的传授,思政教育难以融入,又或者强行植入,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课堂效果不佳。

其次,思政程度不深。青年教师捕捉新鲜事物、与时俱进能力较强,在授课过程中,虽能有意识地将实际社会事件、历史案例或当前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凸显网媒专业的与时俱进,但可能存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价值引导,使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引导。

多种因素影响下,导致教师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过分侧重于考试成绩和知识掌握程度,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减弱课程思政的效果。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不足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对于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专业特性要求能够将课程所学专业知识与行业的发展保持同步。然而,目前一些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6],导致难以将网媒专业特性与思政良好融合。

首先,实践教学机会少,使学生未能获得足够的实践机会,虽在课堂上能通过图文、视频,甚至教师讲述自身企业经历等形式,描绘或模拟真实场景,并在讲解过程中植入课程思政。但相比在真实的媒体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效果参半。不仅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受到影响,也限制了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例如,学生在舆情监管部门实习,尽管得到理论和场景模拟的支持,但学生仍存在不知如何实时动态监测舆情以及面对突发舆情不知所措的问题。

其次,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教室设备条件有限,难以让新媒体行业最新技术与设备同步进课堂,如演播室、直播间、录音室、舆情监测等场地所需设备。因此,教师在掌握和运用最新新媒体技术方面同样存在缺陷,他们既没有条件进行演示,也难以用语言还原技术场景与设备细节。不仅影响了教师利用新兴工具和平台进行教学内容创新的能力,也阻碍了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弱项使教育者难以有效地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教师和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限制了课程思政教育的综合性和发展性。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应具备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些理论为网络与新媒体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而该行业涉及的信息传播和处理,则需要学生具备网络伦理和职业道德意识,这些理论同样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道德价值观的指导。

(一)基于“互联网+”背景的思政教学改革理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课程思政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发挥创造性和创新性。

同时,该行业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要求更高。因此思政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关注公共利益,推动信息化进程与社会进步相结合。

此外,网络与新媒体行业还具有国际化特点。思政教学应引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国际化的网络与新媒体领域中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团队力量。高校需要培养一支 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的“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确保所有课程能够“同向同行、协同育人”[7]。

增强教师自身学习,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一方面,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网络课程或名校名师的优秀案例讲解方法;另一方面,参加各类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工作坊,学校组织教师开展由网媒专业教师和思政教育专家组成的工作坊,讨论和研究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青年教师以多听多学习为主;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案例,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平台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和伦理意识,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网络与新媒体课程思政教学应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实践、在线学习平台等,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度[8]。以下将分别阐述:

1.案例教学与项目实践

教师可选择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从中提取思政元素。作为网媒专业,可在课堂上分析某个热点事件的媒体报道,讨论不同媒体的角度和背后的价值观。又或是以3—4人小组或团队形式,制作关于社会问题的微电影或社交媒体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运用思政知识。还可以使用VR和AR技术创建沉浸式学习体验,模拟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练习发言和应对提问的技巧。

2.整合线上资源与课后拓展相结合

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利用学习通、MOOCs、SPOCs等在线学习平台,如视频讲座、在线测试等,并在课程考核中安排对应的线上学习比例,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利用学习通发布相关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增强参与感和批判性思维。并安排课后视频观看和反思,深入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体现思政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行业案例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公益事业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例如,邀请媒体从业人员植入课堂,给学生带来行业最新信息,提供媒体相关的实习岗位。学生在课堂或者实践过程中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专业工作环境,了解行业的运作和要求,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职业实践中的责任和影响。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

互联网信息多样复杂,网媒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判断力和信息抓取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理性的判断,避免盲目跟从和误导。例如,学生以社会话题为切入点,结合网络信息真实性、版权保护、用户隐私等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设计并实施相应的措施。

5.培养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当下多个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也只是单纯地运用双语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且教材中对于讲解国际形势、特点、文化方面很少。因此,对教师案例收集能力、知识拓展能力以及课程思政能力要求更高,教师除了需要将专业知识进行双语授课,还需在课程中结合国际形势,带领学生分析不同政策、文化背景下的媒体实践和舆论导向。让学生在了解国际环境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中引入国际新闻事件、跨国媒体合作案例等,讨论不同国家如何处理相似问题以及这些处理方式背后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在课堂可选用国际热点议题,如气候变化、全球贫困、国际冲突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探讨如何通过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和促进公共福祉。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此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应紧密围绕信息时代思政教育理论以及网络伦理与职业道德理论展开。同时,基于“互联网+”背景的思政教学改革应注重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探索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思政教学模式。然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例如,如何更好地融合课程理论与实践、平衡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加强校企合作与社会实践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与合作,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质量与效果。未来,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继续深化,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持续更新教材、方法和手段。同时,加强与网络与新媒体行业的合作,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为社会和行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肖祥春,吴春红.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24):168-171.

[2]杨萌.互联网背景下“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2023,(09):128-131.

[3]燕道成.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2(05):138-144.

[4]栗兴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9.

[5]吴珞.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推进方法初探[J].高教学刊,2020,(04):72-74.

[6]李燕娟.“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探索[J].大学,2023,(15):133-136.

[7]李洁坤,陈璟.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120-121.

[8]胡文利.如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当中渗透思想政治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35):134+149.

(作者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互联网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15:57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9:11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