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本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智慧,所蕴含的核心理念对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价值。乡镇幼儿园作为农村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的重要使命。如何有效地将农耕文化融入乡镇幼儿园教育中,对于促进农村幼儿全面发展、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农耕文化;乡镇幼儿园;教育价值;境遇策略
引言
乡镇中心幼儿园地处农村,农耕文化教育资源丰富,将农耕文化资源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结合,拓宽农耕文化教育活动方式,予以儿童农耕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具有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农耕文化融入乡镇幼儿园教育的价值
(一)农耕文化融入乡镇幼儿园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农业生产生活中经验和智慧的融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独树一帜的部分。其“取宜”“应时”“守则”“和谐”的内涵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农耕文化,是当今振兴乡村、建设文明乡村、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亦明确提出:要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无一不体现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2]。更重要的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将农耕文化融入乡镇幼儿园教育是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支持乡村文化能人”的时代要求[3]。
幼儿阶段是接受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所受的文化熏陶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石。乡镇幼儿园应围绕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发展需求,根据乡镇幼儿园的特点,将源于农业生产生活的农耕文化融入教育活动中,使农耕文化植根于农村幼儿内心深处,有助于传承农耕文化、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滋养乡土情怀,提升农村儿童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其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力,助力乡村振兴。
(二)农耕文化教育融入乡镇幼儿园教育是农村儿童认知发展价值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4]。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5]。乡镇幼儿园儿童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儿童的世界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亟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亟待他去探讨。什么四季鲜艳夺目的花草树木、什么光怪陆离的虫鱼禽兽、什么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什么奇妙伟大的日月星辰,都是儿童知识的宝库[6]。将农村天然的农耕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实践,既符合儿童成长发育特点,又适应教育规律。在此过程中,农村儿童既能在生活中领悟农耕文化,也能在成长过程中传承农耕文化,自幼接受农耕文化教育与熏陶将为农村儿童成长奠基。
(三)农耕文化教育融入乡镇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农村儿童的乡土情怀
幼儿教育阶段是为一个人终生发展奠基的阶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儿童是自然之子,农村儿童更是大自然的宠儿,在农耕文化的浸润中培养其尊重自然、尊重劳动的情感态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乡镇幼儿园在开展农耕文化教育过程中拥有独特的优势,既可从教材中学习,又有机会接触和参与农耕实践活动,能够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乐趣,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亲身体验种植、收获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体会农耕文化的优秀内涵,增强农村儿童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其乡土情怀。
二、乡镇中心幼儿园农耕文化教育的困境
我国是拥有几千年农耕文明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在传统农耕经济活动中酝酿形成的农耕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但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形势,在此社会背景下,乡镇幼儿园农耕文化教育也遭遇困境。
(一)农耕文化的主体地位逐渐丧失,乡镇幼儿园农耕文化教育的基础弱化
文化源于生产生活,而文化的发展靠的是传播和传承。但是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导致乡村“空心化”和乡村社会的凋敝,乡村地区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主体逐渐流失。在“乡土中国”到“离土中国”演变进程中,社会流动削弱了地方文化的根基力量,这种乡村意义上的坍塌带来了乡村文化的困境。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耕文化的载体弱化,使其逐渐失去主体地位。幼儿园传统农耕文化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逐渐丧失。
(二)农村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农耕文化认同感缺失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有自身的生成逻辑,是一个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即从最开始的认知、感悟、认同到最后自然而然地自觉践行”。农耕文化农民是基于传统农耕生产生活过程的认知、感悟,并将其进行了逻辑化的过程。费孝通评价: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世代定居,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土地是乡土中国的核心,农耕文化的根基是乡土社会的农耕经济,所有经济活动都依附于土地,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农业市场化导致土地的重要性不再凸显,乡村逐渐有了城市的生活气息,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原有的文化价值与功能弱化。传统耕作传承者逐渐退出农业生产的主场,中青年大部分离开农村参与到非农业生产活动中,对传统的农耕技艺日渐疏离淡漠,与农耕活动密切相关的风俗、节令存在感渐失,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农耕文化缺乏认识,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与幼儿园教师对农耕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忽视农耕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乡镇幼儿园农耕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三)乡镇幼儿园农耕文化课程体系不健全
乡村即费孝通所述的乡镇幼儿园儿童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成长的原生环境,作为“自然之子”的农村儿童更是拥有天然的农耕文化资源,但是时下乡镇幼儿园课程体系中缺失农耕文化内涵。
1.通用课程缺少乡土教育资源,脱离农村幼儿生活
以吉林省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为例,小、中、大班3年的主题活动中主题设置与自然相关的内容相对丰富,关于传统文化的涉及一些,但关于农村、农事相关的内容几乎没有;乡土资源在乡镇幼儿园自创主题活动课程中利用不充分,蕴含的农耕文化不足。
2.园本课程开发不足
园本课程是幼儿园以课程理论、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基本精神为指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立足幼儿园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调动课程主体的共同参与,利用园内园外各种课程资源,以支持、满足和促进本园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对课程的选择、重组、整合或是开发而形成的具有本园特点的课程体系。园本课程既要符合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又要结合实际实现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目前,乡镇幼儿园在日常的教学中未将乡土教育资源、师资情况与传承农耕文化实际相结合。
3.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
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够多样化,难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乡镇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农耕文化教育活动方式传统单一,与儿童日常生活实践相脱离,农村天然的万物生长环境所蕴含农耕文化的教育价值无法体现。
三、乡镇幼儿园农耕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增强乡镇幼儿园教师、家长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
在乡镇幼儿园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家长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该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提升教师与家长对其认同感是实现有效传承的关键。他们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农耕文化,并有效地将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智慧传递给下一代。提升新一代农村教师和家长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应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着手。
1.提升公众认知与支持
借助于信息时代的优势,通过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宣传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提高公众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2.组织定期的农耕文化教育培训
通过组织定期的农耕文化教育培训,可以采用公共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培训邀请农业专家、文化学者和教育专家进行授课。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农耕文化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教师和家长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背景、价值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传授能力。
3.积极开展家园合作和校园农耕活动
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如家庭种植项目、亲子农耕体验日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家长对农耕文化的理解,还能促进家庭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幼儿园内部或周边建立小型农场或菜园,让教师和家长亲身参与种植、收获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他们能够直观地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农耕文化的认同。
(二)完善乡镇幼儿园农耕文化课程体系
2001年教育部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总则中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构建一个乡镇幼儿园的农耕文化课程体系,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农村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农耕文化的特色。幼儿天真烂漫且好奇,乐于接触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乡镇幼儿园老师在教育中应遵循农村幼儿的特点,从农村幼儿的成长的环境与所处的文化特质出发,遵循教育的自然法则,完善乡镇幼儿园应有的农耕文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目标设定过程中,应该增进幼儿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对植物生长周期观察、传统农具认知等;传承农耕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生活智慧;强化幼儿的自然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幼儿乡土情怀。课程规划融入农耕文化内容,例如,在传授基础农耕知识方面,包括农作物的种类、生长周期、耕作方式等;在介绍传统农具与技术方面,介绍传统的农具和耕作技术,如犁、耙、簸箕等;在节气与农事活动方面,结合二十四节气,讲解与之相关的农事活动和习俗;在农耕体验活动方面,通过种植、收获等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农耕过程。
完善农耕文化课程教学实施环节与步骤。准备阶段:教师需充分准备教学内容和材料,设计详细的教学计划;实施阶段:按照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和参与情况;反馈阶段:收集幼儿、家长和同事的反馈,评估教学效果;调整阶段:根据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通过上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乡镇幼儿园可以有效地将农耕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不仅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从传统的讲读教学模式中转化出来,依据“活教育理论”让幼儿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带入农耕生产生活中,组织幼儿到田间地头进行观察学习,亲自参与播种、浇水、松土等实际操作;将农耕文化教育活动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将农耕文化游戏化、故事化,设计相关的角色扮演游戏,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孩子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视频、虚拟现实(VR)等,使农耕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增强,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智慧。乡镇幼儿园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的重要使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传统农耕生产技艺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耕文化主题渐失,农耕文化的认同感缺失,乡镇幼儿园农耕文化教育开展面临诸多困境,如何有效地融入农耕文化教育,促进农村幼儿全面发展,传承农耕文化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应该普遍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3(001).
[2]于冬青.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园课程——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教育导刊,2002,(22):13-14.
[3]杜燕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战略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8,26(12):116-120.
[4]杨瑞芬.幼儿园乡土课程文化:内涵、形成、发展——基于A园的田野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01):102-107.
[5]李佳.乡土社会变局与乡村文化再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2012,(04):70-75+91+95.
[6]何叶慧.幼儿园园本课程班本化实施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1.长春师范大学 2.沈阳市沈北新区师大春天幼儿园)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