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情境中的多维世界

2025-02-08 00:00:00宋飞
人民音乐 2025年1期
关键词:胡琴演奏者想象力

在胡琴的演奏与教学中,对于音乐情境的设定是围绕着具体音乐作品的演奏与教学而展开的,并与学生的专业成长和进步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认识和解读作品音乐情境表现类型及内容的特点,充分调动多种心理能力,用声音去表现音乐中的情感意境,并对音乐进行文化诠释。这是进行胡琴作品二度创作, 提升和丰富作品音乐审美内涵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提出这一问题,对于克服单纯追求技术、轻视音乐情感、意境表现的倾向,是有现实针对性的。

胡琴的演奏与教学,如果只是围绕着技术技艺的训练和运用来进行,问题就简单多了。但是如果要将胡琴的演奏提升到音乐的情境表现, 即我们通常所讲的表情达意这样一种美学追求上来认识,就不只是技术技巧的训练和运用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以胡琴演奏中音乐情境表现的设定、分类为主导, 以演奏技巧的运用为技术条件和支持的互动协作, 通过对作品的多重情境以及在审美意象中展开的多维世界的音乐表现, 由此直接影响并完成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从而达到对演奏中具有无限可能的音乐情境和审美意象的呈现。

从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不同环节中对音乐情境、审美意象的设定与构建来说,结合不同胡琴作品中所表现和展示的内容,可以说,我们在胡琴演奏乃至教学中面对的, 正是处于多重情境中的多维世界,而这种不同寻常的丰富性,赋予胡琴音乐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无穷的魅力, 这正是艺术能够带给人们超乎想象的丰富体验的根源所在。然而,在演奏和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似乎这些是可以由技术技巧的训练, 或者按照乐谱标识的表情符号去演奏就可以做到的, 然而对于表演艺术更高的要求或者说难以做到的, 则是演奏者如何能够调动内心的各种心理能力, 超越技术技巧和情绪的一般表现, 追求并完成具有多重情境、呈现出多维世界并富有意味的审美意象的表现。

这样一个论题可以作为一部著作的框架,也可以作为一篇论文去探讨。下文我将结合本人在二胡演奏和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以此为认识的基础和依据,谈些体会,就教于大家。

一、演奏中要善于调动各种内心能力

当我们在演奏中表现音乐的多重情境时,本身就意味着,除技术训练外,还要善于调动各种内心能力,并以此作为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到音乐的演奏及其效果。所谓“内心能力”,是指演奏中包括音乐想象力以及相关的内心歌唱、内心听觉甚至内心视觉等各种心理能力。

我自幼学习二胡时,父亲就一直强调并启发我的音乐想象力。音乐包罗万象,有天地自然、家国情怀,有对理想的追求,更有对挫折、苦难、无奈和勇敢的表现等等。音乐中表现的人,不仅有多种个体,甚至可以超越个体,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代言人,大千世界都可以在音乐中得到表现。在作品中,演奏者可以穿越时空,去关注到音乐表现对象无限的可能性,包括出现在其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诸多事项,并与演奏者产生共鸣,有感而发,将这些富含想象力的声音传递给聆听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不仅是时间的艺术,还是心理空间的艺术。在音乐情绪的展开过程中,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聆听者,都会从心理上构建一个由音乐带来的想象空间,在这一空间中, 不仅音乐的想象力会更丰富、更自由,还会产生更多的共鸣。

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中的想象力,虽然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在学习和演奏过程中,音乐想象力的构建起于内心的歌唱。这种内心的歌唱,是在对音乐熟知后,所形成的一种内心存在,或者说是音乐在心中生根发芽。演奏时,以内心的歌唱为引领,再运用各种演奏技术技巧,达到随心所欲的演奏境界。

演奏者既是表现者,也是聆听者,在演奏音乐(或乐队协奏) 时, 通过声音反馈可以更加充分地感受到创作者所要表现的音乐世界。这种感受本身就会让演奏者对音乐的表现形成互动,这种即时性的信息反馈,能够让演奏者随机调整,进而更准确地表现音乐。演奏者与听众的聆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立场,而这个立场如果能够被演奏者所感受到,就能穿越在聆听者和表现者之间。许多次的临场演奏经验告诉我, 听众的耳朵是瞒不了的,他们甚至能体察到演奏者内心极微妙的变化。运用内心听觉,不仅可以听到音乐里的世界演奏者心中的歌唱, 甚至可以听到演奏者在音乐中代入的人物、角色的情感、诉说等等。

除了内心歌唱与内心听觉,演奏者还会在内心生成、转换出一种具有视觉空间感的想象力。例如,在演奏《空山鸟语》时,仿佛把我们带入空山幽谷当中,听到百鸟鸣啭,听众也仿佛看到了阳光明媚、山谷连绵中的群鸟景象。演奏者通过聆听想象出的各种音乐形象,不存在于音符中,却存在于音乐中,存在于演奏和聆听音乐的心理中。对内心听觉和内心视觉的培养,能够让演奏者更自觉、更充分地去建立和培养对音乐的想象力、联觉力,并运用这类心理能力去塑造音乐,甚至不断深入发掘从心理到音乐的迁移、转换的可能性,从而让演奏的音乐更具有感染力,与听者(听众、演奏者)的心灵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在胡琴的训练中,通常有多种方式引导练习者表现不同类型作品的风格、情感、意境,但归根结底都需要运用对音乐情境的感知和想象力,将其迁移到对乐音形态的塑造中去。在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经验, 包括在文学、美术、影视作品以及生活经验等处获得灵感,积累对音乐情境的感知和想象。因此,善于调动多重心理能力,设定作品的情境与演奏,可视作提升胡琴二度创作水准不可或缺的手段。

二、音乐情境表现类型分类

调动内在的心理能力,最终是为了满足演奏中表现各种音乐情境(包括情感、意境等)类型的需要。至于对心理能力的调动,是如何影响到演奏中音乐的表现,让人从中听出富于意味的音乐,答案是肯定的,但讲清楚这一过程却非易事。

音乐作品的情感、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导致在表现类型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演奏家积累的作品越多,掌握的作品风格类型也就越多,当我们将这类演奏经验传授给学生时,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对音乐情境表现类型进行分类,让学生对音乐情境表现的类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作品的能力。

针对上述音乐演奏能力及相关心理能力的培养, 如何将这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需要和目标,使之从个人的经验转换为理论话语体系,则需要系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音乐情境表现类型的分类,不同于对音乐体裁和知识的分类,而是和演奏中对音乐的表现和情境塑造有直接的关联,是基于音乐感性体验之上, 同时又具备多种音乐情态、审美意境的判断和理解的一种音乐认知能力。

演奏中除了要表现不同的情感、情绪,还可以有多种表现类型,总体而言可分为语言类和歌唱类两种方式。其一,语言类的表现,以诉说见长。例如,有的是内心独白、跟自己对话,有的是跟天地、历史对话, 还有穿越时空, 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对话,或是与现实中的人物、群体对话……这里面的人物、角色、身份、立场以及对话的形式各不相同,音乐的风格、语言特点也各异。在音乐的对话中,有表现赞美的、苦闷的、呐喊的、哭诉的,有用诗歌、散文式的语调表现,甚至还有不同的方言等多种情况。面对具体的作品,其中还可以再细分出不同的语言类型来。其二,歌唱类的表现。例如,作品是戏曲风格还是歌剧风格,是民歌风格还是曲艺风格,以及不同的地域、民俗风格。此外,在胡琴作品中还有一些移植作品, 如西洋风格、西域风格、地方乐风,甚至在流行歌风中还分有爵士、蓝调等不同风格。

音乐情景的表现,还离不开对音乐的想象。虽然声音无法塑造视觉化的具体形象, 但在面对一些形象性较为突出的作品时, 演奏者的内心视觉形象感其实是存在的,包括对山水、故里、战场等某些特定场景的想象, 在演奏中形成一种心理画面而呈现出来。我们的想象力,很多来自于对生活中的经历或经验的迁移,有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等表演艺术门类,也有从绘画、书法、雕塑、摄影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带来的启示迁移到音乐中。

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给学生多方面的引导,调动他们的想象力、记忆力以及联觉、统觉和心理迁移能力。有时分类也不是那么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各种艺术的语言交汇融合, 就不太好说是哪种分类。比如音乐中的叙事或情境迁移, 可以是说书人、剧中人的表现,也可以是电影的、舞台剧的表现; 有的是静态的绘画作品或摄影作品的画面表达,有的则可能是动态的,或者是曾经在旅游或生活中经历的……,这些都可以进入到演奏者的内心世界,成为音乐表现中情感意境的某种类型。这种心理控制能力越强,音乐中的表现就越丰富,甚至达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基于这些分类,就会发现,我们的表现是如何在演奏实践和创作、审美、欣赏中,促成了作品在多重情境中的多维世界展现。

三、培养学生成为充满创造力的演奏家

在我的教学理念中,始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的文化诠释力,能够通过丰富的心智能力表现作品情境的演奏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如何能够正确地解读作品的情感、意境, 并在演奏中准确地表现呢?首先要建立在对作品以充分认识和解读的基础上, 然后通过使用合理的弓指法, 对演奏中的分句、断句、润腔、装饰作合理安排,并针对作品的不同类型、层级以及情境、风格等,完成对音乐的诠释,才能达到演奏和教学目标。

当我们有了对音乐的充分感受,在演奏中调动这方面能力,包括对音乐的技术技巧的把握,以及对肢体、呼吸、情绪和想象力等全身心能力的调动。即使是演奏中对音色、节奏、旋律等声音形态的操控,也不是纯技术的操控,而是要通过内心产生的驱动力,将其释放或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演奏的音乐就不是物理状态的声, 而是人性的、心理的、人文的声音,是能够承载其所有内涵和外延一切的音乐。

我们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是一种更深入的、对人和音乐行为的一种生命的合一, 或者说是相互植入, 是生命状态的相合, 也是生命在音乐中的生成、释放和传达。学生是具有个性的,而不是老师演奏的复制品,我们的施教目的是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我生成能力, 而又充满创造力的演奏家。在此过程中,我们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经验,化成自我对音乐表达的一种驱动,即一种主动的创造力, 这种能力包括思考力、辨识力、甄别力和具有个性的发掘力乃至文化诠释力。这样的学习,不只是感性的、想象的,还有一部分是理性的,需要分析,需要动脑子,是在感性经验基础上更深入地认知。而这种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释放, 其实已经化作了一种直觉,它不是原始的、本能的直觉,而是通过音乐的学习、熏染、感悟、体悟而形成的, 具有新的感知力的直觉,这样的直觉是有根基和来源的,同时是自由自在的,不是刻意的。

通过音乐, 我们体验到人生百态、万千世界。作为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者,正是通过对内在心理能力和演奏能力的调动和驾驭,对音乐情境表现类型的分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多彩人生,调动自身心理意象和多重心理能力,让其成为驱动二度创作的动力。最终,在学生看来,音乐不只是音响,而是由自己创造出的、富有意味的乐音。作为音乐的演奏者,他既可以是导演, 也可以是演员,甚至可以从天地宇宙的视角去表现作品的存在,去把握每一部作品在音乐情境、审美意象中最具独特性的类型及其存在,而这个正是我最想把这些实践经验总结出来,传递给学生的方面。希望上述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宋飞 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教授,中国音协民族弓弦乐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第三届“杨荫浏音乐学术提名”在京发布

[本刊讯]"2024年12月1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三届学术提名发布仪式在京举办。本届学术提名活动包括张庚戏曲学术提名、杨荫浏音乐学术提名、王朝闻美术学术提名、冯其庸红学学术提名在内的共计30项学术提名。学术提名获得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媒体代表,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各部门、各机构代表等百余人参加。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介绍了本届提名的整体情况。他表示,学术提名活动以四位先贤命名,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他们心系民族文化的情怀, 弘扬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用优秀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来引导学术风向、加强交流互鉴、汇聚学术力量。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表示,本届学术提名展现了戏曲、音乐、美术、红学四个领域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希望后辈年轻学人继承学术前辈们深深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为民族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荫浏音乐学术提名”是以杨荫浏先生命名的学术表彰活动,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具有重大理论创见和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 推动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建设和民族音乐事业发展。评委会经过三轮评审,从2022-2023年出版的172部中国传统音乐著作中,最终评选出5 部在传统音乐领域具有重大创见的学术著作。

第三届杨荫浏音乐学术提名名单(排序不分先后)

王震亚《京剧音乐分析》(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年版)

杜亚雄《裕固族西部民歌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

田青《中国人的音乐》(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版)

周凯模《排瑶“歌堂”仪式音声阐释民族志》(人民音乐出版社2023年版)

韩朝《基于〈诗经〉乐歌的西周教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23年版)

猜你喜欢
胡琴演奏者想象力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6:06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艺术品鉴(2021年18期)2021-12-01 10:36:52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 03:50:04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读者(2019年4期)2019-01-28 03:49:34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
黄河之声(2016年22期)2016-02-03 07:59:25
器乐演奏者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探析
北方音乐(2015年19期)2015-07-04 01:23:45
钢琴演奏中紧张心理的克服对策探讨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0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