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运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助推“大思政课”建设路径探究

2025-02-07 00:00:00刘建伟周燕来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5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红色文化立德树人

[摘" 要]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高校建设“大思政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要善于挖掘和运用陕西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中的“人、物、事、魂”通过多种教学载体、手段和方式有机嵌入思政课和各类课程,推动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构建起探索实践和全面推进相结合的格局和系统有效的保障机制,打造具有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模式。

[关键词]高校" 红色文化" 大思政课" 立德树人

引" 言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陕西是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有2000多处红色文化遗址,这无疑为高校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如何利用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模式,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构建陕西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

发挥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之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必须立足于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特点,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将静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高校鲜活的思政课教学资源。

首先,按照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类型和价值等进行分类、梳理、整合,形成类别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如根据红色精神可分为延安精神资源库、照金精神资源库、南泥湾精神资源库、西迁精神资源库等。其次,将资源库中的资料按照思政课教学目标进行“二次加工”,建成适应思政课教学要求的“2.0版本”资料库。资料库覆盖音频资料、照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等研究资料,这是符合思政课教学目标和要求的第一手资料。再次,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成果资料,包括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库的部分内容进行再次制作加工,形成动漫、游戏等新样态的教学资料。将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环节形成的微宣讲、微短剧、调研报告等优秀教学成果,打造适应思政课教学要求的“3.0版本”资料库。最后,根据案例素材、理论佐证、实践场所等用途,将资料库中的教学资源融入教学环节,形成贯通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和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图谱。

另外,可以发挥陕西高校在红色文化资源助推“大思政课”建设方面的独特优势,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延安大学、榆林学院等居于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的学校以及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的学校可以联合成立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方面的协作平台,共同研究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如何融入“大思政课”,共同构建陕西红色文化助推“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库,为高校利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大思政课”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推动教学资源创造性转化为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要综合运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借助互联网手段,将陕西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创造性转化为课堂教学实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1.将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主导性融入思政课

思政课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意志,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重要渠道。把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库中的内容融入思政课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首先,抓住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主导性融入思政课的重点。融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以及相关必修课、选修课,重点是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把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要求写入思政课教学方案和大纲,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梯级融入格局,发挥其对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和要义的作用。

其次,创新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主导性融入思政课的方式。一方面,将陕西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作为完整的教学内容以专题性的形式融入思政课教学,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史”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大学生对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形成整体性认识。另外一方面,将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以案例、故事等方式融入思政课,增进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聚焦“红色故事与理想信念教育”主题,通过演讲比赛形式把红色历史故事化,让学生在红色故事浸染中感受信仰的力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聚焦“延安精神与当代青年的使命”主题,组织学生编写、演绎情景短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精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聚焦“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增进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则可以将红色故事做成小卡片,让学生结合所学原理解读卡片,在活泼生动的案例精研中增进学生的理论认同。

最后,把握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主导性融入思政课的原则。包括三个原则:其一,典型性原则,选择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事、魂”进行编辑、讲授;其二,契合性原则,将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目的性应用,找到其与思政课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其三,感染性原则,通过资料的再加工、再创造突出陕西红色文化的道义力量和情感力量。思政课教师综合运用案例法、故事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嵌入教学内容,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画龙点睛”作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2.将陕西红色文化资源选择性融入其他课程

要发挥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助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功能,既要注重思政课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及融入课程教学方面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也要注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党团课等的协同发力。专业课、党团课等要找到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连接点,并以专题、案例等方式将“人、物、事、魂”融入课程教学。如音乐专业的教师可以选取红色歌曲、影视等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赏析红色歌曲和影视作品并现场考察这些作品诞生地及旧址过程中体验信念的力量、奋斗的精神和道德的崇高,提高艺术认知、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能力。党团课可以设立专门模块,教师以专题方式讲好陕西红色历史,把红色故事蕴含的价值理念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结合起来,把红色故事蕴含的精神品格与当代大学生党团员的责任担当结合起来,教会他们“思考人生”“感悟人生”“追求人生”。

打造陕西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学生思政课学习实现知、情、意、行转化的关键环节。要真正增强陕西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的实效性,还必须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造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主体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开展主题鲜明且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调研、考察、学习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拓展学生了解历史、熟悉民情、知识报国的途径,让他们在所闻所见中不断审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自觉地推进主体间共识,压缩“认同间距”。

1.开展体验式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体验式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传统形式,通过它能够增进大学生对党史、国史和国情的了解,更加明确我们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增进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社会的能力,更加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帮助大学生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更好地走好自己的青春路、求学路和创业路。

体验式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校内体验活动。借助党的生日、国庆节、学校开学日、校庆日等,举办红歌赏析会、红色故事分享会以及红色话剧、音乐剧、舞台剧展演等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并体会红色精神恒久的魅力,增强大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的价值认同。二是校外体验活动。带领学生到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以及红色文化旧址参观考察,增进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知,增强他们对“两个结合”“两个维护”“两个确立”的理解和认同。聚焦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主题,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考察参观,让学生感受新时代革命老区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激励他们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之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2.推进服务式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大学生服务式社会实践是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再现,是大学生以知识服务国家和人民优良传统的别样传承。随着“双创”的提出,服务式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美国学者弗洛姆曾经指出:“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如果不是以个人的生产性体验为基础,而是由强迫个人相信这些思想的党派或国家所提出,那么,它们除了堕落为非理性信仰之外,就什么都不是了。”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等活动,可以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深化对党史、新中国史的理解以及对新时代伟大成就和变革的认识,增强服务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服务式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通过设立劳动教育基地、建立劳动教育试验田等方式,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传承主题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砥砺品行,在耕耘和收获中感受劳动的崇高、勤劳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开展“传承红色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创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方式,深入城乡社区、偏远山区解决国家和社会所需,在造福人民过程中体悟富强、民主、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乡村振兴、城镇化、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等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具有鲜明问题指向的社会调研,让学生在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参观考察中感受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变化,洞察发展中尚存在的阶段性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形式,鼓励大学生将创新创业舞台搬到广阔的社会场域中,在服务社会中提高技术能力、锤炼意志品质、强化责任担当。

创建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助推“大思政课”建设“试验区”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红色文化助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也在探索之中。为了提高陕西红色文化助推“大思政课”建设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可以在处于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的高校设立虚体性的书院、班级或者实体性的社团等,创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试验区”。具体而言,“试验区”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构建以红色经典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开设《红色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系统讲读红色文化精义,提高大学生理论素养;创办“名人名家报告会”“博雅讲坛”等讲座品牌,系统阐释陕西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举办“读书沙龙”,师生共同研读红色经典、阐发红色经典,从红色经典中汲取智慧;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音乐节、大学生摄影展、网络“微电影”大赛中融入红色元素,开展“艺术传唱”经典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诵唱、器乐、舞蹈等形式再现红色经典,打造校园高雅文化艺术品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水平。

例如,《长征组歌》大合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而精心策划的红色经典传承活动,被列入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列为陕西省大学生艺术精品展演剧目。它集艺术和教育于一体,用艺术的形式接受并传承长征精神,用行动去打造高校弘扬民族精神的品牌阵地,用歌声承载青春记忆和青春责任,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名品牌和有效载体。在演出现场,许多学生被歌声感染,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表示:“《长征组歌》唱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气神,让大家感受到了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以及不怕苦难的伟大境界。”“长征精神的主旋律就是艰苦奋斗,从不放弃革命的希望,即使在最为痛苦、最为艰难的时候,依旧有信念坚持下去。”红色经典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励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为续写好红色故事继续努力。

2.创建以对话为特色的红色精神传承体系

举办“信仰对话”活动,通过邀请老战士、老教授以亲历者的身份与学生展开互动式交流,或者党史、校史研究者就现实生活或者网络媒体上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明辨式对话,让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增进对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红色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举办“道德对话”,结合红色故事、红色人物,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要求展开情境式对话,就“慎独”“自省”“成己”“成物”等中华传统美德展开切己式对话。通过系列“对话”活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念、崇德向善。

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办与“信仰对话”活动,曾经邀请王铭慈、蒋炳煌、井连庚等革命前辈讲自己亲历的革命故事,以及西电自己书写的红色通信故事,增强了学生的道路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邀请刘嘉相、董建中、李文朴等校史编研者讲述校史编写过程中的故事,增进了学生对校史文化的认同;邀请柳传志、包为民、杨宏等知名校友回学校做讲座、报告,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航天故事,增进了学生的职业认同、价值认同。前辈、校友的故事为青年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导航灯,激励青年学生始终与时代同行,做出不负前辈期望的优秀业绩。

3.建立以网络为平台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

创建“微载体”,打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之外的“云课堂”场域,形成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第三课堂”;通过网上“红色故事会”“红色人物志”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通过网上“优秀红色传人”“身边的好校友”评选等形式,选树学生中的优秀典型,用榜样的人格魅力和感人事迹影响和教育学生;建立“学生党员先锋E站”主题网站、“红色家园”QQ群开展线上学习,建立各党支部的“网上支部”,定期召开网络民主生活会,针对时事热点进行讨论,打造了党员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平台;通过微宣讲、微电影、微短片、公众号等讲述和传播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

打造陕西红色文化助推“大思政课”建设的保障机制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要打通方案和目标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制定系列规章制度,以保障各项工作规范化和高效化。第一,深刻把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精髓和要义,高度重视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将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助推“大思政课”建设纳入党委工作议题,并制定整体方案和具体要求。第二,聚焦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助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问题,建立多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的领导体制,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各司其职、奖惩有度、齐抓共管的常态化运行机制。第三,加强师资、经费、平台等的保障,聘请理论宣讲团专家、党史研究专家、本行业先进模范以及学科名师和专业课骨干教师等为专职教师讲授思政课,选聘本行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实践教学基地优秀人员参与红色文化传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课,形成校内外联动、共同发力的格局。第四,根据学校办学传统、学科特色及所处地域优势,成立红色文化育人方面的研究机构,通过设立课题、举办会议、开办沙龙等形式,系统研究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助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要素和实践途径,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学术支撑。第五,构建“大思政课”建设质量考核反馈机制,不断迭代实施方案和操作流程,真正让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助推高校“大思政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7-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2](美)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征组歌》陕西首场公演受关注[Z/OL].(2015-1-20).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gdxx/201501/20/46374.html.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红色文化立德树人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 08:48:27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党员生活(2021年5期)2021-06-28 21:46:02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群众(2021年7期)2021-06-01 09:36:56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艺术评鉴(2021年4期)2021-04-02 10:15:23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43:49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