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非遗保护不仅是文化部门应当承担的职责,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使命之一。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理应肩负起非遗传承的重任。本文以略阳羌族羊皮鼓舞为例,概述了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进入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的价值及教学路径,推动略阳羌族羊皮鼓舞通过高校舞蹈课程教学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羊皮鼓舞" 课程" 创新" 舞蹈教学
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华大地上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动力和源泉。略阳羊皮鼓舞是流传于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白雀寺、荷叶坝、横现河、马蹄湾、白水江等地的一种带有氐羌族文化色彩的民间舞蹈。2011年,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融入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的过程展开研究。
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进入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的价值
略阳羌族羊皮鼓舞是汉中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属于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了羌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汉中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融入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有三个方面的价值。首先,能传承民族文化。羊皮鼓舞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引入高校舞蹈课程,可以让年轻一代的学生直接接触并学习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从而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通过学习和表演羊皮鼓舞,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羌族文化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羊皮鼓舞的学习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掌握了这一技艺后,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项专业技能,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增添亮点。
其次,汉中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进入高校舞蹈课程可以丰富和拓展舞蹈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体系,推动学科的融合发展,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对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具有重要价值。羊皮鼓舞的跨学科研究,如对唱词的跨学科研究,有助于学生了解这种舞蹈的精神追求以及动作难以表达的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升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再次,汉中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进入高校舞蹈课程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地方文化交流。羊皮鼓舞是一种富有活力和激情的舞蹈形式,它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添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在校园内开展羊皮鼓舞的学习和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才华,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学习羊皮鼓舞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和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和体验羊皮鼓舞,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羌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非遗民间舞蹈在全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在非遗舞蹈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首先,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非遗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意义,并尝试将其融入教育体系。这种文化传承意识的提升,使得非遗民间舞蹈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强调了职业教育在非遗传承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为高职院校在非遗民间舞蹈传承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一些高职院校如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民族地区非遗特色和传承实践,进行了传播、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实践探索。这些实践探索不仅有助于非遗民间舞蹈的传播和传承,还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此外有研究指出,将“非遗”舞蹈融入本地高校课堂,可以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多元一体化高校舞蹈教育发展。这表明高职院校在教学上逐渐采用多元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非遗舞蹈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人才。
然而,尽管有这些积极的实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地区成功申报民间舞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忽视了对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此外,民间舞蹈发展制度不健全,缺乏对民间舞蹈艺人的保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对非遗民间舞蹈在高职院校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融入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的实施路径
1.深入探讨课程融合的策略与方法
本文选取了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该课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各方面内容。研究目标是解决当前舞蹈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在研究过程中,将充分利用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以服务地方教育、传承和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宗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将重点关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以确保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修订的必要性。需要明确为什么对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内容进行修订,涉及该课程自设立以来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地方特色等。
(2)分析问题所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地方文化融合分析。这意味着需要深入了解汉中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如何将这些特色融入舞蹈课程中,使之更具地方特色和时代感。
(3)优化课程设置。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对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进行全面优化,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调整。
(4)总结与反思。最后,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提供一套更为科学、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案,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作出贡献。
2.将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融入课程的方法
(1)对略阳羌族羊皮鼓舞原始形态的收集与整理
对于原始舞蹈动作形态的收集和整理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前提。汉中《羊皮鼓》虽与《太平鼓》的形式相同,但表演差异很大。《羊皮鼓》的特点是奔放、潇洒、热烈、昂扬,舞蹈动作刚健有力,鼓点节奏紧凑明快。过去,《羊皮鼓》只在宁强、略阳、南郑等县的部分山区流行,多为祭祀、庆坛,春节时由端公或民间艺人表演。表演者头缠红、黄大布帕,上插黄表纸花,身穿长衫(长衫一角扎起),腰捆绣有神鬼图案的红、黄丝带,脚蹬麻鞋,一手执鼓、一手握棰,边敲边唱边舞。一般在主家堂屋、院内放一条长板凳,舞者在凳子上和周围相互配合着对舞。其舞蹈原始、简单、粗犷,鼓点变化不大,唱词多以传统的民歌为主。汉中《羊皮鼓》有其浓郁的陕南风韵和色彩,土色土香。1978年,陕西省歌舞团根据《羊皮鼓》改编为表达、歌颂山区人民鼓庆丰收的《山鼓舞》,参加了在大连举行的全国舞蹈大赛。近几年,在文艺工作者的整理、改进和提高下,舞蹈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大家热爱的集体舞蹈之一。
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舞蹈课程为例,在课堂中融入略阳羌族羊皮鼓舞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①资料收集与整理
开展田野调查,前往略阳等地区,对羊皮鼓舞的原始形态进行深入的采集和记录。收集相关历史文献、民间传说、舞蹈视频等资料,确保所整理的舞蹈动作和节奏保持其原始风貌。与当地文化传承人、资深艺术家进行交流学习,获取第一手的舞蹈技艺和表演心得。
②教材开发与课程设计
基于收集整理的资料,开发一套系统的羊皮鼓舞教学教材,包括舞蹈基本步伐、鼓点节奏、表演风格等。设计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将羊皮鼓舞的学习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逐步深入学习。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设计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舞蹈教学活动,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③实践教学与工作坊
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赴略阳等地区进行现场学习、参加羊皮鼓舞的工作坊或夏令营。邀请略阳羌族的文化传承人或专业舞蹈老师来校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和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羊皮鼓舞的排练和演出,通过真实的舞台表演体验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2)课程评价与反馈
建立一套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学生的舞蹈技能,还要评估他们对羊皮鼓舞文化的理解与感受。定期收集学生、教师和校外专家的反馈意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持续的优化和调整。
(3)跨学科融合与创新
将羊皮鼓舞与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体育)相结合,探索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创作,将羊皮鼓舞的元素融入原创作品中,促进舞蹈传统的创新性发展。
通过以上方法,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舞蹈课程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发展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还能为学生提供独特的民族文化学习体验,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略阳羌族羊皮鼓舞原始节奏学习
羊皮鼓是舞蹈的主要道具,在学习舞蹈的同时需要敲击鼓点以做配合。
《羊皮鼓》音乐
(1)牛擦痒
中速
2/4 嚓嘭 嚓|嚓嘭 嚓| 嚓嘭 嚓 |嚓嘭 嚓嘭
嚓嘭 嚓|嚓嘭 嚓嘭|
(2)快流水
中速稍快
2/4 嚓嘭 嚓嘭 |嚓嘭 嚓嘭|
(3)野鸡扑
中速
2/4 嘭嘭嘭嘭" 嘭嚓|嘭嘭嘭嘭" 嘭嚓|
嘭嘭嘭嘭" 嘭嚓|
4.略阳羌族羊皮鼓舞从民间到课堂的动作提纯与实践
羊皮鼓是一种独特而精彩的表演形式,它以其热烈、欢快的气氛以及粗犷、质朴的动作著称。研究和记录:需要对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进行详细的研究,记录下其基本步伐、动作、节奏和表演形式;需要与当地的羌族社区合作,或者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动作提取: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出舞蹈的基本元素,如基本步伐、手势、身体动作等。这些元素应该能够反映出略阳羌族羊皮鼓舞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根据提取出的动作元素,设计出适合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包括编写教材、制作教学视频、设计教学活动等。教学实施: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设计,教授学生略阳羌族羊皮鼓舞的基本动作和表演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评估和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以便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5.融入课程的路径
(1)打造非遗文化略阳羌族羊皮鼓舞文化示范课程
通过“非遗舞蹈文化”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进校园的活动进行传播和发展,如将其民间舞蹈形态转化为学院派,将其编创为教学组合等,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更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也可以让学生对汉中少数民族产生更多的兴趣,从而推动汉中非遗舞蹈略阳羌族羊皮鼓舞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行更深刻的认知,增强其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使命感,让非遗舞蹈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进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舞蹈专业课程体系。
(2)开发“非遗体验路线”,加强非遗体验实践
汉中非遗舞蹈略阳羌族羊皮鼓舞动作变化多、幅度大、步伐特殊,舞蹈动作由模仿原始社会生活狩猎和劳动而产生,反映了羌族古代社会的风貌,表现了羌族先民团结统一的民族属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它的优势,能够对创新舞蹈形式起到推动作用。汉中非遗舞蹈略阳羌族羊皮鼓舞服饰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特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方式,将汉中非遗舞蹈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进行创新,再拍摄制作成视频进行宣传,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通过视频,让人们直观地了解汉中非遗舞蹈略阳羌族羊皮鼓舞和羌族特色服饰,吸引更多的人到略阳来游玩。探索非遗舞蹈体验课程、组织非遗舞蹈等相关研学活动、开展民族服饰穿戴体验,让学生和游客深度了解汉中非遗舞蹈略阳羌族羊皮鼓舞的民族文化,在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汉中非遗舞蹈略阳羌族羊皮鼓舞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3)丰富课堂评价,鼓励多元化创新
在将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和评价方法是非常关键的。以下是如何丰富课堂评价并对创新进行多元化鼓励的具体建议:
①制定评价目标
明确评价标准:根据羊皮鼓舞的学习内容,制定清晰的评价标准,如舞蹈技巧、节奏掌握、表演风格等。设定评价维度:包括技能掌握、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文化理解等多个维度,确保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
②多样化评价方式
教师终评:由教师对学生的最终表现进行评价,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舞蹈水平。传承人阶段评:邀请略阳羌族羊皮鼓舞的非遗传承人定期进入课堂,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而不仅仅是最终成果。作品展示:通过公开演出、作品展示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接受观众的评价。
③实施与调整
试点实施:在部分班级或学年中先行实施新的评价体系,收集反馈意见。
持续优化:根据实施效果和学生、教师的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评价方法。
共享经验: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到其他课程和专业中。
通过这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和支持学生的学习,还能鼓励他们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展现出更多的创新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略阳羌族羊皮鼓舞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发展。
结" 语
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融入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的实证探索,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新路径,为高职课程改革和文化培育提供有益借鉴,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奠定基础。研究发现,地方民族非遗项目融合高职院校舞蹈教育有效可行。学生对羊皮鼓舞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反映出学生乐意接受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未来研究可着眼于如何解决传统舞蹈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如何建立师资培育体系,如何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关旭.地方非遗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舞蹈课程路径探究[J].戏剧之家,2023(34):128-130.
[2]吴冰晶,白锐,何鹏丽.传承民间艺术,融入陕北秧歌——关于高校舞蹈教学的思考[J].艺术大观,2022(6):109-111.
[3]兰寻.舞蹈类“非遗”与地方高校专业教育的耦合模式研究——以肇庆地区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24,45(1):37-41.
[4]林静欣.论“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29(4):40-44+54.
[5]郭洁.陕西民间舞蹈“略阳羌族羊皮鼓舞”的传承与保护[J].百花,2021(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