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立足高职艺术院校“双高建设”,以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群”发展为实践平台,结合学校在陕西非遗美术、文创产业发展方面的具体规划,以及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尝试探索“中国传统美学+非遗美术+课程思政+文创设计”的综合教学模式,以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单一化与模块化,构建互融互糅的新体系。实践中,在学生深刻认识“陕西工艺美术内在发展与形式体现”“陕西地域文化及本土民间艺术表现特色”“陕西非遗美术内在魅力”的基础上,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双高" 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群" 非遗" 文创设计" 课程思政
引" 言
课程思政自提出、实施以来,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富深度和广度的思想启迪和价值观引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2022年,教育部在答复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加强职业院校非遗技艺专业建设的提案》中提到,为优化非遗职教专业布局,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专门设置了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美术、民族服装与饰品、戏曲表演、民间传统工艺、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中职专业;民族表演艺术、民族美术、民族服装与饰品、民族传统技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等高职专科专业,以及戏曲表演、工艺美术等高职本科专业。2023年,教育部提出,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校美育工程;将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构建“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基本素养+非遗技艺特长”教学模式,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实践证明,关于传承与专业建设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可成为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
目前,全国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本科院校有河北美术学院、晋中学院、山西传媒学院、大连工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安徽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多家院校。在专业设置中,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核心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的融合传承,在于民族精神力量的星火传递,在于国家教育中爱国主义的深刻融入,为文创、文旅产业的兴盛提供强大的人才后盾。在专业的建设、发展中,贯穿着课程思政建设的灵活贯通与运用。
立足专业建设之上的文化产业链,使文创产业与文旅产业日益壮大,相关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日渐急迫。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学的振兴、企业的崛起、非遗美术传承力度的强化,以及地方经济的迅速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背后是其文化传承的强大生命力,是文化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使之贯彻实践的正是相关人才与技术的强力支持。
综上所述,笔者立足艺术高职院校双高专业建设的特殊性与优越性,结合非遗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以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双高“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群”为切入点,探索具有高职艺术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多年致力于非遗传承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为国家培养秦腔表演人才,有着数十年的专业教学积累。自双高“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群”申报成果以来,学院融入前期传承经验,提出“以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为核心,立足陕西非遗文化传承,以文创产业创新发展为背景,促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群与陕西文旅创意设计产业链最核心的设计和制作环节相对接,为相关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学校基于实际学情与地方文化振兴,将特色化“双高建设”的课程体系改革与专业课教学紧密融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双高与非遗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后文简称“双高计划”),写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里程碑,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面对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产业革命发展,如何基于高职院校特点与“双高建设”,将“中国特色”的内在文化力量融于教学发展,是中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应思考如何大力推进中国传统美学的教育与传承,将中国特色文化中独特的艺术美具象化,并使之与时俱进、焕发生机,在产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中卓然而立,这既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非遗美术蓬勃发展,日益繁盛。诸多本科院校设立了与非遗传承、保护紧密相关的专业方向,在研习地方民艺与非遗的基础上,使古代中国的文化瑰宝、艺术魅力、风俗民情与智慧闪光再现于当下,将民族文化和非遗艺术的传承融于教育教学,践行于人才培养。近年来,陕西非遗名录不断完善,各大专业院校投入大量教育资源,结合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非遗实践基地、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图书馆等,将非遗与教学、当代设计语言等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与艺术共鸣,激励新一代年轻手艺人与文化创业群体不断创新。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的双高“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群”,基于学院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习中心、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玉雕技能大师工作室、秦派内画大师工作室、凤翔木版年画工作坊、工艺美术展厅、蓝田县玉雕厂等实训基地,立足陕西非遗文化传承,以文创产业创新发展为背景,促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陕西是文化大省,学校振兴非遗美术,结合旅游产品市场经济客观发展诉求,加快文创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助力陕西省实现追赶超越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双高建设”中,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文化强国而竭尽全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而如何传习、设计出与时俱进、符合非遗美术精神内核与当代设计形式美的工艺美术产品,则成为拓展陕西文创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符合时代新风与产业链客观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多层教学结构与课程思政建设
在“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发展中,确立了以民间手工艺与陕西非遗作为核心的导向,以大师工作室制、现代师徒制为实践进行探索。作为专业实践课课程体系的基础,专业理论课应突破传统知识脉络建构,形成符合专业群客观发展与学生学情特点的新模式。学校对标教育部全新的教学模式与素质要求——“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基本素养+非遗技艺特长”,以课程思政为导向,以中国特色与陕西非遗为切入点,逐步搭建“中国传统美学+非遗+课程思政+文创设计”的多层教学结构。
学校将“中国特色”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紧密契合专业群的特色化教学。“中国传统美学”主要基于“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群”专业理论课的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知识点中与陕西非遗美术、专业实践课(诸如视传专业《插画设计》《广告设计》等)相融合的重难点板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视传专业实践及相关设计教学为重点,提炼陕西非遗美术的形式表现与设计语言,多层次地将民间艺术的设计审美融入“理实”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强大魅力和艺术成就,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我国灿烂的思想文化与厚重的美学传承。
课程设计模块主要如下(以《中国工艺美术史》部分课程为例):
第一章,史前图腾的样式美。授课重点为原始玉雕部分,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主要围绕中国图腾文化中原始巫礼——礼乐文明的萌芽展开,在认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起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方法与载体途径为多元化教学方法,将知识框架(南良渚北红山玉雕的形式美)、设计重构(结合视传专业实践课内容——标志设计)与陕西非遗美术工艺(剪纸)进行三重结合。
第二章,壮美的青铜文明。授课重点为三代青铜器纹饰体系,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主要围绕中国三代纹饰体系的发展,以及其内在文化内涵与精湛的工艺表现,使学生对工匠精神有雏形认知,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夯实基础。教育方法与载体途径为多元化教学方法,将知识框架(三代青铜器纹饰脉络发展以及形式表现)、设计重构(结合视传专业实践课内容——标志设计、海报招贴、插画设计)与陕西非遗美术工艺(木版年画)进行三重结合。
第三章,朴拙的汉画像。授课重点为两汉画像砖、画像石,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主要围绕中国两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内在精神文化与形式表现(气势、古拙、力量),让学生在认知两汉朴拙民风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与生动的文化观。教育方法与载体途径为多元化教学方法,将知识框架(两汉画像砖、画像石的主题与审美)、设计重构(结合视传专业实践课内容——插画设计、海报招贴、书籍装帧)与陕西非遗美术工艺(木版年画、泥塑、面花)进行三重结合。
第四章,综合实践。授课重点为中国传统审美与当代设计,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主要围绕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全面认知,使其进一步强化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并培养学生传承、创新优秀民间工艺(非遗美术)的责任感,提升文化自信的自豪感。教育方法与载体途径为多元化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项目,将知识框架(综合内容)、设计重构(结合视传专业实践课内容)、陕西非遗美术工艺(木版年画、泥塑、剪纸等)、文创设计等进行多重组合。
在具体授课方面,打破传统固有班级的桎梏,以专业方向为基本依据,根据学生专业情况分三组:A组,专业综合素质较强,且对本专业及相关职业领域、岗位有较为准确的认知和理解。B组,专业综合素质较为薄弱,但对本专业学习兴趣较强,对本专业及相关职业领域、岗位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理解。C组,专业素质较差、专业学习兴趣薄弱,对本专业及相关职业领域、岗位认知和理解有所偏颇、误解。
三组学生予以不同方式和内容的教授:A组学生方向明确,在讲授过程中尤其注重具体知识点的深度、精度拓展,通过细致的作业分化与创意实践使学生对知识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与工作室加强合作,依据不同工作室的要求引进项目,使学生得到近似于顶岗实习的锻炼。在B组授课过程中,要加大课堂讨论和实践的比重,让学生保持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状态,专业知识讲授方面应倾斜于学生的兴趣点,促使学生逐步发现并形成自己专业特长,为三年级的毕业创作和顶岗实习打好必要的实验基础。C组在基本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将其他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引入课堂实践,使学生对美术设计产生兴趣,继而为其二年级的专业课学习构建一个“粗”“广”“多”“杂”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扩大专业探索空间。
同时,学校还把具体的课题研究引入教学实践,将学生的创意设计用于项目实施、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切实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审美中,逐步落实与高职艺术院校双高专业群发展相符的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作业设计与学生创意设计,以“第二章,壮美的青铜文明——三代青铜器纹饰体系”为例,如图1所示。
非遗部分主要选择陕西及周边地区,为了便于开展实习实践及校企合作,图1的设计主要基于中国传统美学与课程思政的组合。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相关要求,形成两条课程链:第一,在一年级新生课程学习的后半阶段,增加非遗工艺体验、设计构思与非遗元素的融合;第二,在三年级学生的毕业设计期间,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一年级的结课作业,使其在构思主题、设计语言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挖掘与体现其中的非遗元素。“文创设计”与学生的毕业创作定岗实训等环节相结合,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将前期实践实训成果融入校企合作项目,将课程内容深化至文创产品的设计,使课程思政真正融入学生的专业实践与职业发展中。
课程组基于学校的“双高建设”,配合双高“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群”美术系、“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传习研究中心”美术系、“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玉雕、陶艺、木版年画、皮影等)”等部门的发展,以陕西非遗美术振兴与文创企业品牌研发、推广为契机,强化课程思政理念,探索兼具时代审美、地方传统工艺样式美和文化自信的新路径,大力振兴陕西地域文化经济和传统民间美术,切实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总" 结
在高职艺术院校“双高建设”的特色发展中,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以“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为课题实践平台,构建相关专业理论课的课程体系,结合陕西非遗、陕西地方民间工艺、中国传统美学审美体系、陕西地方文创产业链等内容,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在具体授课环节中,与设计学院现有大师工作坊及非遗传承人加强联系,着重突出陕西非遗中宝贵的构思创意与工艺实践环节,构建新的授课内容与知识框架,形成“非遗+中国传统美学+课程思政+文创设计”教学形态。同时,结合专业群发展,开展与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学情紧密契合的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这一教学模式旨在以课程思政为指向,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内核,以高职艺术学院“双高建设”为平台,将专业群建设、非遗美术与课程思政紧密融合,推动地方文创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学校到企业、从专业群建设到综合素养提升、从专业理论课教学到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符合专业群建设及学院整体发展的专业理论课教学新模式,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主客观诉求,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新风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曼悦.在“双高计划”建设中加强党的领导[N].中国教育报,2019-4-30(9).
[2]高志研.“双高计划”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9-4-9(9).
[3]张茵.新时代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优化策略[J].畅谈,2023(11).
[4]马淑伟、毕雪春.新课标下,美育如何走出“重技能轻素养”的误区[N].光明日报,2022-06-14(14).
[5]高萍.社区教育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