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2025-02-07 00:00:00汪孟夏都小民
今传媒 2025年1期
关键词:合唱艺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路径

摘 要:合唱艺术作为美育教育的基础形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养成健康心理,厚植家国情怀。基于此,本文概述了我国高校合唱艺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合唱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实践路径,提出应加大重视程度,认同思政功能;师生共同参与,建立专业团队;改革教学形式,构建大思政格局,更好地发挥合唱艺术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合唱艺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106-04

基金项目: 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辽宁省理工科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L22BSZ001)。

一、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美育教育从“美”的感性层面浸润心灵,思政教育从“德”的理性层面塑造人格,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审美”和“育魂”两大功能目标的育人效应。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合唱更容易在高校中普及,也更容易在学生中推广,而且合唱这种表现力极强的大众活动,更能激发参与者及听众的共鸣[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合唱艺术发展历程

合唱艺术在我国高校开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萌芽阶段。其表现形式为清末民初伴随新式学堂创办而出现的学堂乐歌,这也是新式的歌唱文化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当时的中国合唱艺术还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发展模式及表现手法,效仿西方并以学堂乐歌形式呈现。代表作有李叔同创作的三部合唱曲《春游》,该作品一方面模仿使用了西方合唱中的调子填词手法,吸收了西方歌曲节奏整齐划一的创作方法,展现了西洋歌曲的特色[2],另一方面在填词上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侧重呈现阳光、朝气的东方韵味,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第二个时期为1930—1950年的巩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合唱开始走出学堂,走向社会,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合唱歌咏中来,但合唱艺术因没有专门训练群众歌咏的专业人士或机构,所以未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我国高校合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合唱的形式,开始尝试表演与欣赏相结合。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合唱教育更多地停留在书本知识传授层面,在实践训练层面则有一定的忽视。

第三个时期为上升发展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间里,国内有影响力的文艺展演主要是“全国音乐周”与每五年和十年一次的“新中国成立纪念日”文艺展演。这些大型的文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合唱艺术的发展。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民族英雄的合唱作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我国的合唱队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并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同时在此阶段也培育了大量的专业合唱团体,高校的合唱团也由大众化逐渐进入规范化、专业化。

第四个时期为蓬勃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如同一声春雷,不仅激发了我国的经济活力,也为更好地吸纳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打开了一扇窗。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国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国外合唱团体的艺术水平。1984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首次举办,在2008年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合唱这种艺术形式被列为单独组别进行比赛,这意味着合唱不仅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视,也将得到更规范、更专业的指导和点评。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随着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素质教育成为各大高校教育改革和建设的首要任务。合唱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形式之一,是高校艺术活动中最大的载体,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三、合唱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演唱形式,彰显的是一个团队的整体水平,要求参演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发挥每一个声部的作用,达到和声的和谐统一。高校合唱团中的成员往往是爱好音乐,并且具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他们的声音各具特点,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训练,才能使不同的音色趋于统一。因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成员发扬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淡化个人的声音特性,强化合唱艺术的发声特点,从而完成一部优秀的合唱作品。音乐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浸润教育,合唱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和包容的良好品质。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合唱艺术是开发美育的重要手段,虽无影无形却能浸润人的情感世界,在陶冶大学生个人情操的同时,培育大学生懂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合唱训练中逐步理解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把握节奏节拍,更重要的是理解合唱的情感表达。虽然合唱是一种群体艺术形式,但是,每一个体都能在这项群体活动中更好地审视自己的艺术修为,提高自我的鉴赏力和表现力,对于提升个体艺术修养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在合唱排练中,要求队员个人的声音与整个合唱团的声音融为一体,即队员必须具备较高审美能力,能够评判出哪种歌声是适合于合唱团的,而这类合唱训练本身就具有审美训练的性质,合唱队员在这种声音观念的引导下,会自然而然地拒绝合唱中的反审美元素,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三)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健康心理

大学是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成年的困惑、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等因素,往往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我国高等院校针对此类问题的应对措施多为心理疏导、讲座辅导等,虽然这些举措均具有积极效果,但是,对某些内向敏感的学生收效甚微。我国著名钢琴家、指挥家滕矢初认为,歌唱不仅是一种在释放情感、情绪的过程中解脱自我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积极的宣泄,一切烦恼随着歌声烟消云散,换来的是心灵上的放松[3]。

“05后”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习惯于通过屏幕与人交流而忽略了人与人最原始的面对面交流,导致“社交恐惧症”等情况的出现。合唱是一种通过歌唱的方式进行有效交流、通过发声来释放社交压力的艺术形式。随着旋律、节奏的变换,不同音乐能够不同程度地调节人的情绪心理。对此,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演唱者要放松身心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合理调控气息。平静、正常的呼吸模式能够调节心律,比如,合唱歌曲《不忘初心》旋律优美、歌词温暖,带领演唱者重温革命先辈们的远大理想信念,激励着青年一代去奋进、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去除心中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在演唱“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这句歌词时,演唱者不仅需要大量的气息支持,还需要深厚的感情根植。由此可见,合唱与生理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

(四)有利于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饱受列强的侵略,国家蒙难、民不聊生,无数仁人志士积极寻求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师夷长技以制夷”,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捍卫国家主权的迫切愿望。在此时期,学堂乐歌借鉴了西方的合唱形式,因其填词和思想内容具有先进意义而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而合唱的艺术形式也有助于青年群体团结一心,在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自强中发挥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家们创作了大量带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比如,《我和我的祖国》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将优美动人的旋律与朴实真挚的歌词巧妙融合,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衷心依恋和真诚歌颂[4]。歌词以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诉说了“我和祖国”息息相连、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心情,作者将“我”和“祖国”比喻为孩子和母亲,又将“祖国”和“我”比喻为大海和浪花[5]。生动的比喻不仅准确表达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即个人是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祖国又不仅仅是个人的简单相加,也深刻揭示了个人与集体、公民与祖国的有机联系。爱国不仅是遵循法律规范、道德要求,更是心之所往、情之所归。当学生们欣赏和演唱该作品时,不仅充分凝结了爱国之声,更真切表达了爱国之情、民族之魂。

四、合唱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实施路径

(一)加大重视程度,认同思政功能

合唱在高校中的普及程度远不如独唱、舞蹈等艺术形式,这是因为人们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乏认同。对此,高校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合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其在情感认同、价值引领方面的功能。李岚清在其音乐著作《音乐笔谈》中曾提到,在人格修养的提升、高尚情操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开发上,音乐教育都有着独特的作用[6]。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集思广益、创新方法、拓展思路,寻求合唱活动的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路径,不断提高实效性,更好地为培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服务。

其次,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要认识到将美育融入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美育发展的大势所趋[7]。要寻找合唱艺术与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从合唱硬件设施设备的完善到教学氛围的营造,给予足够的思想重视和经费支持,建设完善的教学设施及活动场所,包括音乐多媒体教室、练音室、琴房、合唱排练室、多媒体播放器、投影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改善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合唱艺术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物质保证。

(二)师生共同参与,建立专业团队

就目前高校合唱团建立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已开始组建或有计划组建合唱团,但由于声乐专业教师往往更愿意在艺术类院校从事专业的声乐教学,导致非艺术类院校欠缺专业的合唱教师。因此,高质量合唱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顺利开展合唱艺术的当务之急。合唱课程无论是作为选修课,还是作为必修课,都不仅仅是简单地完成专业知识的教学任务。合唱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备分辨低俗音乐的能力,避免受到不良影响,还要正确把握合唱作品中的节奏、旋律以及和声等元素,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感情色彩、意识形态、情感表达等内容,并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欣赏合唱之美的内涵[8]。由此可见,提高合唱师资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师资队伍育人意识非常重要。对此,高校应开展相关培训教育工作,并努力寻找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交叉点、衔接点和通融点,使二者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校不仅要开设与艺术史论、鉴赏、非遗传承、合唱艺术等相关的美育课程,还要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等专业学生团体,鼓励学生参与艺术鉴赏课程、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艺术团、合唱团等专业团队排练和演出,不仅有助于学生艺术基础知识累积和视野的开拓,还有助于提高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比如,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大连交通大学针对学校男生多的特点,专门成立了“大铁之声”男生合唱团,这也是其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力举措。该校男生合唱团注重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致力于展现大连交大力量、唱响大连交大的最美合声,将合唱团打造成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改革教学形式,构建大思政格局

合唱课程与思政课程设置的融合,也是美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高校要通过增加美育实践课程教学,以获得丰富有效的教育引导资源。

首先,要改革教学形式,以课程教学为美育主阵地,促进美育课程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切实发挥美育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同时,还要整合本校美育相关学科和教育资源优势,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讲述的“老办法”固然不可或缺,但认同感的形成更依赖于精心的课堂设计。对此,合唱教师应通过角色扮演、参观考察等形式来进行情景模拟和情感体验教育,不断深化青年的爱国情感。比如,以“合唱”为载体,让学生沉浸在对历史人物、英雄事迹的学习中,认真研究、仔细琢磨时代背景和情感表达,以严肃严谨的态度进行创作和排演,切身感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共情式艺术教育形式,通过“体验式”学习,更深刻地汲取唱词中的爱国养分,对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新”,更走“心”。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深入挖掘校本资源。比如,校歌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精神宣言,它犹如学校的精神图腾,彰显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推广校歌文化是新时代校园美育的重要切入点。健康优美、深沉有力的校歌,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给学生带来美的熏陶,有助于其锤炼意志和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校歌旋律承载着共同的时代精神之道、民族精神之道、学校精神之道。尤其是在特殊节日或节点创作的校园原创歌曲更能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比如,大连交通大学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以校园精神———“大铁精神”为创作背景,推出了合唱歌曲《大铁之歌》,激励师生发扬“大铁精神”,立足本职、众志成城、坚持到底,一起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大’是力量的汇合,‘铁’是意志的铭刻,‘大铁精神’传承着崇严尚实、坚忍执着;‘大’是时代的高歌,‘铁’是交大的底色,‘大铁精神’激励着担当奉献、报效祖国!”歌曲一经发布,立即在师生中引发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为这场战“疫”的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节点举办的合唱比赛更能凸显以美育人的效果。比如,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贯彻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要求,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围绕“建党百年”合唱比赛,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以“浸润”的方式在学党史的过程中涵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塑造美好心灵。

最后,既要重视校园内音乐文化氛围的营造,更要重视对外交流。比如,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国内知名的合唱团体入校,以高端的艺术品质和与时俱进的艺术风格,将民族化、大众化、国际化的合唱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广大师生,让艺术如春风细雨浸润校园生活,根植于师生的内心;通过邀请兄弟院校优秀的大学生文艺团来学校进行合唱专场演出,承办省级合唱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不断增进学生对合唱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 语

综上所述,合唱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养成健康心理、厚植家国情怀。因此,高校应让思政教育走出传统课堂,增强对合唱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加大扶持力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合唱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1).

[2] 马国蕊.普通高校合唱教育对大学生全方位育人作用[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9.

[3] 谭嗣钰.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合唱与思政教育互动关系研究———以国庆七十周年广场合唱为例[J].黄河之声,2020(16):103-105+157.

[4] 阿晖,刘绮黎.岁月留声:唱支山歌给党听[J].新民周刊,2021(11):30-33.

[5] 王志春.浅谈爱国主义歌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 35(8):118-120.

[6] 姚蓝.高校音乐教育思想政治功能发挥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6.

[7] 周晓彬.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22,35(4):91-93.

[8] 侯琼琼.论合唱在中小学思政教育中的功能[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23.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合唱艺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路径
浅议音乐素养对合唱的重要性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09:28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02:47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2:20
社区音乐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22:53
基于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合唱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国市场(2016年18期)2016-06-07 06:14:14
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6:23:49
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