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最“长寿”栏目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成功密码

2025-02-07 00:00:00马成彬王勇马丽萍
今传媒 2025年1期
关键词:情景喜剧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摘 要: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家庭情景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是我国电视剧史上播出集数最多、播出时间最长,且收视率、经济效益、影响力俱佳的系列电视剧。本文分析并总结了该剧情节贴近现实、人物形象特色鲜明、故事情节巧妙融入社会热点等艺术特点,认为这是其受到观众长期喜爱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情景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075-05

基金项目:云南省委网信办项目:“网络传播态势及新生代受众研究”(YN-WX2017006)。

广东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家庭生活题材系列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自2000年11月4日开播至今,已实现连续24年无间断播出。2023年7月13日,该剧以4330集的新纪录成为全球播出时间最长、集数最多的情景喜剧并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该剧主要讲述了广州老城区一个大家庭中的四个儿子分别娶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四个外地媳妇(如图1),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和生活习惯不同,产生了一系列误会和矛盾的有趣故事。由于剧情贴近人民群众生活,人物形象塑造真实可信,在故事情节中巧妙融入社会热点话题,该剧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收视率节节攀升,在2002年更是创下了广东省内41. 39点的历史最高收视纪录,收获了广东本土自制剧收视率首次超过港台剧的好成绩[1]。2004年1月,该剧获得广东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2008年4月,获得广东广播电视文艺奖; 2009年5月,获得抗灾救灾优秀电视三等奖; 2017年10月,获得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时至今日,该剧已成为我国电视剧史上播出集数最多、播出时间最长,收视率、经济效益、影响力俱佳的家庭情景系列电视短剧[2]。

一、艺术创作贴近现实

《外来媳妇本地郎》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他们能从剧中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倍感亲切。

(一)生活化的情节设置

《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定位是家庭情景喜剧,这也是它成为我国最“长寿”栏目剧的基础。情景喜剧是一种介于话剧和电视剧之间的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它通常以幽默、夸张、诙谐的手法来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因此,情景喜剧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喜剧性,其剧情也具有生活化和真实性的特征,它对故事情节的设置,能增强观众的代入感,使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一种审美享受。

《外来媳妇本地郎》作为一部家庭情景喜剧,它甚至没有固定、完整的剧本,剧情完全源于生活,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家庭琐事展开。该剧以广州老城西关一户姓康人家的家庭生活为背景,以老两口、四个儿子和四个外来媳妇之间的矛盾和碰撞为故事主线,展开了一系列轻松诙谐、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例如,在第六十七集《大锅小灶》中,由于康伯和康婶提出儿子和儿媳要多交100元伙食费,导致儿媳们提出分灶,二媳妇苏妙婵甚至为了不分摊煤气费,还买了一个蜂窝煤炉,儿子和儿媳们也因为分灶闹得鸡飞狗跳,最终,在康伯和康婶的调解下,家里取消分灶,重新吃上热热闹闹的家庭“大锅饭”。剧中几个来自不同省份甚至不同国家的外来媳妇嫁入一个广东本地的大家庭,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会产生文化冲突,电视剧通过康家家中的各种琐事,展现了老百姓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贴近现实生活,有很强的可看性,让观众在娱乐之余也开始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剧中还经常出现外地工人、公务员、律师、医生和小老板等角色,他们都是康家人的街坊、同事、亲戚和朋友。角色之间经常发生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丰富了剧中的人物关系。例如,在第六十九集《翁媳关系》中,康伯因为一件小事与几个儿媳妇闹别扭,却拉不下面子跟她们道歉,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与儿媳妇之间的关系,他求助街坊,听取街坊们的意见,将儿媳妇当成自己的女儿和朋友,在这一过程中又发生了很多故事,一个个生动的家庭生活趣事让观众捧腹大笑。剧中人物虽然在工作和家庭中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但依然能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向观众传递了积极的情感。

电视媒体的特殊性使得电视剧的传播环境大部分局限在家中,其受众群体往往是一家人。电视剧中的故事多与观众家庭生活密切相关,观众获取的不仅仅是电视剧情节,更是对家庭和个人生活态度的一种参照[3]。相较于言情、武侠、科幻类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展示“家”的氛围,述说“家人”故事,将社会的公共空间缩小至一个家庭,用家的氛围和家人的故事让观众回到家庭生活中,生活化的故事情节让他们更觉亲切,心灵也得到抚慰。

(二)剧情体现特色地域文化

作为一部家庭情景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并没有将剧情局限于一个小家庭,而是将家庭故事作为社会变迁的折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外来媳妇本地郎》对广东市井生活进行了充分挖掘,真实地重现了许多具有时代感、鲜明而独特的“典型环境”,凸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典型环境”是指电视剧角色生活于其中,体现了时代特点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具体生活环境[4]。

例如,在第六十三集《家庭杂货店》中,康家大儿子康祈光失去工作,只能做“走鬼档(地摊)”去卖牛杂,当时(1998年)正是广州实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工程的第三年,市内拆除违章建筑,栽种绿植美化市容,剧里昌盛街临街的小店要全部拆除,所有商贩必须入屋经营,大儿子康祈光的“走鬼档(地摊)”生意不能继续,在全家人的支持下,他在康家西关大屋的大厅里开起了“士多(杂货店)”。很显然,“走鬼档(地摊)”“民居里的士多(杂货店)”等元素都是21世纪初广东真实存在的,这些典型性环境特征真实重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广州人民的生活环境,既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发生的变化。该剧对地域文化的凝练和升华让观众觉得熟悉又亲切,使他们能在“广式”剧情体验中感受时代发展的脉动,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提高了收视率。

(三)使用方言扩大受众群体

电视评论家胡智锋曾说:“一档电视栏目,一个频道,乃至一个电视媒体,首先应当满足的是本地观众的需求,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本地观众的口味,首先应该符合本地的地情[5]。”《外来媳妇本地郎》主要使用广东本土的方言,如粤语、潮州话、客家话等,兼之使用上海话、河南话等其他地区的方言,进一步扩大了电视剧的受众群体。剧中人物众多,角色性格迥异,广东多种方言之间的碰撞更是丰富多彩,为该剧带来了浓厚的“广东味道”,本土观众也能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

例如,在六十一集《鸡同鸭讲》中,来自河南的大媳妇常香兰和来自上海的三媳妇胡杏子为了学习粤语闹出了很多笑话。在生日宴上,常香兰用粤语给康婶祝寿说:“祝婆婆生日快乐,快快乐乐。”由于粤语中“乐”和“落”同音,康婶听了很不开心;胡幸子跟丈夫学习粤语,丈夫却故意教她“土白话”,让很多广东观众在大笑之余倍感亲切和真实。最后,康伯为了停止这些方言引发的闹剧,提出家里统一语言,一起说“煲冬瓜(普通话)”,真实反映了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广东家庭生活。在剧情中,康婶曾因为康伯蹩脚的“广式普通话”闹出误会,两人差点感情破裂。康伯对儿媳妇常香兰说:“你妈回来你说,我晚上不回来吃饭啦,我今晚去娇妻(郊区)的新房子。”康婶知道后叫齐四个儿子,在儿子面前泣不成声,观众都因康伯的“广式普通话”忍俊不禁。剧中方言的运用让我们不仅看到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更能感受到其他省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二、人物形象特色鲜明

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是电视剧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巴尔扎克认为艺术家要创造伟大的典型,通过典型去反映现实,人物要典型化、个性化,他强调,“‘典型’指的是人物,这个人物应该包括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它是类的样本,‘典型’和同时代人之间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6]。《外来媳妇本地郎》中的人物形象都来源于老百姓,扎根于市井,与日常生活中的人物高度相似,这使得人物形象不仅真实可信,还极具时代感,甚至使观众模糊了剧内剧外的界线。

(一)主要人物个性鲜明

编剧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每个主要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并能根据剧情需要将自身的特点展现出来。例如,康伯是一名标准的“大家长”,保守且好面子、抠门却疼孙子,家中无论大小事,他都会召开家庭会议并提出指导性意见,这一人物设定符合大部分观众心中爷爷的形象。康伯的扮演者龚锦堂(如图2)也曾说:“康伯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根本就不算在演戏,无论是他的言谈举止还是思想观念,基本上是包括我在内老一辈广州人的真实故事和真实心态。[7]”

康家的“光宗耀祖”四兄弟,不仅样貌不同,性格也大相径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康祈光是大儿子,憨厚又老实,被认为是兄弟里面最笨的,家里人不想做的事总要他来做,但他从来都不会拒绝;二儿子康祈宗,精明又善辩,是出了名的“缩骨(小气)”,外号“缩骨宗”,不喜欢给人打工,做事情总是想尽办法走捷径,不会放过任何对自己有好处的事,也不会轻易“便宜”了别人;三儿子康祈耀,是家里的知识分子,由于高度近视所以戴着眼镜,被称为“书呆子”,在事业单位工作,稳扎稳打但也怕事避事;四儿子康祈祖,是康家最小的儿子,俗话说“幺儿幺心肝(最小的儿子最受父母宠爱)”,他喜欢追求与众不同,出现的时候总是嬉皮笑脸,精灵搞怪。

康家四兄弟人物设定上的矛盾和冲突是电视剧的一大特色,大哥的憨厚老实对应二哥的市侩精明,三哥的谨慎稳重对应老四的活泼大胆,这种对立突出了差异性,显得更加真实。二哥康祈宗是主要角色中最具有生活气息的,他外形不讨好,为人市侩,吃饭的时候总是把脚抬在凳子上,各种细节组成了一个真实、接地气的人物形象(如图3)。2006年,康祈宗的扮演者郭昶因病去世,让无数观众唏嘘不已,他是剧中的活跃人物,从内到外都散发着“老广”的特质:爱计较却孝顺父母,精明市侩却心地善良;人生最大的目标是赚钱,性格外向风趣幽默,就像活在观众身边的广州街坊。

(二)次要角色特点突出

除了主要人物之外,剧中的配角也特点突出,让观众印象深刻。例如,剧中的配角祝师奶,她不但“八卦”,而且强要面子,无理都要搅三分,人物形象十分生动,已经成为广东地区“八卦师奶”的代表形象。配角李彩娇一个人拉扯大了五个“化骨龙(孩子)”,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阿娇,是最受观众喜爱的配角(如图4)。阿娇年轻时就守寡,为了赚钱,她一个人来到广州,希望凭自己的手艺赚钱。她性情爽直,嗓门很大,说着一口茂名化州方言白话,口头禅是“我阿娇甘靓女(我阿娇这么漂亮)”;她还动不动就拿起菜刀和别人讲道理,炒菜的时候粗鲁地将脚踩在灶台上面,一看到老板娘进来就马上放下。这些接地气、生活化的人物设定,使观众对角色倍感亲切。同时,阿娇扮演者吴苏妹颠覆形象的演出,演活了一个来广州打拼,自强不息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动者涌入广东,在来广务工潮的时代背景下,该剧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剧中阿娇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深漂”“广漂”的缩影,他们希望在广州这座城市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三、剧情融入社会热点话题

聚焦时代热点,表达群众心声,是电视剧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强有力保障[8]。剧情和主题紧扣社会热点是《外来媳妇本地郎》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该剧在百姓家长里短和生活苦辣酸甜之间,把广东地区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精神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剧中每个故事都包含一个正能量的励志主题,这也让该剧成为弘扬正能量的成功案例。

(一)剧情融入社会发展成果

《外来媳妇本地郎》播出至今二十多年,它就像一部“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成果。例如, 2002年中国男子足球队首次进入世界杯正赛,播出了《我和足球有个约会》,为中国足球队打气加油,还邀请前国足成员在剧中客串;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播出了《申奥倒计时》,讲述了支持北京的康家人与支持大阪、巴黎和伊斯坦布尔等城市的国际友人争论不休的故事; 2001年我国加入WTO,播出了《入世之初》,剧中康伯鼓励几个儿子儿媳学好英语,为我国加入WTO做好准备; 2008年汶川大地震,播出《万水千山总是情》和特辑《心系灾区》,剧中演员还进行义卖义演,呼吁广州市民献出爱心,以实际行动支持抗震救灾工作; 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播出《亚运乐融融》,讲述了康家全家痴迷亚运,守着电视废寝忘食的故事,剧中角色与电视机前的观众共同分享运动健儿夺得奖牌的喜悦……《外来媳妇本地郎》把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历程融入剧情中,既是对我国发展成果最好的宣传和诠释,也是最好的纪念。

(二)剧情融入社会热点事件

《外来媳妇本地郎》不仅是一部关于社会发展重要节点的“纪录片”,还是一部关于社会热点话题的“教育片”,之所以说该剧具有教育意义且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剧中讲述的故事对当时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了反映和讨论,还潜移默化地对观众进行了引导。

例如, 2014年,“老人该不该扶”这一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该剧在《好人难当》这一集中融入了该话题,四儿子康祁祖在街上好心背一个被撞的老奶奶去医院,还给老奶奶垫付了5000元的费用,却被自称是老奶奶儿子的壮汉何天旦找上门,诬蔑他撞了老奶奶,并索要高额赔偿,还说:“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送她去医院?”剧中对“老人该不该扶”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四儿子康祁祖尊老敬老、诚实善良、扶助他人的行为给观众树立了榜样。20世纪80年代,“丁克”一词传入中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热议,许多人对“丁克一族”产生了好奇。这一热点话题在《“潇洒”丁克族》这一集中得到体现,二嫂苏妙婵的表哥和表嫂因为患有生育障碍,结婚多年仍没有子女,两夫妻来广州治疗,寄宿在康家,但他们因为“要面子”,谎称没有孩子是因为自己是丁克一族,导致康家所有人都想尽办法劝说夫妻俩,观众也在看剧时对丁克一族有了一定了解。除了以上例子,该剧融入热点话题的剧集还有很多,例如《信息时代》反映BB机(寻呼机)退出市场、《韩流来袭》反映广州市民的“韩剧热”等,这些剧集使热点话题在观众群体里发酵,引发了他们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和思考,反映出社会变迁语境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并引导观众思考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此外,《外来媳妇本地郎》融入社会热点话题的速度很快。该剧充分利用情景喜剧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近期的社会热点呈现出来,并依托这一特有优势引导观众形成正确的观念。一般的影视作品虽然能融入社会热点并以此强化剧情,但由于制作的周期和成本,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播放档期是每周六和周日晚上7点,每次播放两集。该剧的剧本形式灵活,制作快速高效,能根据本周的时事热点对原有的剧本进行修改或者重新撰写,用一星期的时间完成制作并播放,本周播放的故事正是上周的某个热点,其时效性之强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能够及时抓住热点,才使电视剧吸引了庞大的观看人群。

《外来媳妇本地郎》融合大量的社会热点话题,引发观众深度思考,以特有的方式让观众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正面、健康、积极、向上的观念,进一步壮大了主流价值、主流舆论和主流文化,也让这部“教育片”产生了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四、结 语

总之,由于具有情节贴近现实、人物形象特色鲜明、故事情节巧妙融入社会热点等艺术特色,家庭情景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成为我国电视史上播出集数最多、播出时间最久,且收视率、经济效益、影响力俱佳的家庭情景系列电视短剧,成为贯彻落实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这一要求的文艺作品的“长寿标杆”。

参考文献:

[1] 张思毅. 4330集!破纪录!这部剧广东人从小看到大[ EB/ OL ].https:/ / www.sohu.com/ a/ 700201647_161795,2023-07-15.

[2] 史竞男. 21年播出4000集!这部国内最“长寿”电视剧如何炼成? [EB/ OL]. http:/ / www. news. cn/2022-01/04/ c_1128231284. htm,2022-01-04.

[3] 尹鸿,阳代慧.家庭故事·日常经验·生活戏剧·主流意识———中国电视剧艺术传统[J].现代传播,2004(5):56-64.

[4] 萧盈盈.中国电视剧中的地域文化[J].现代传播, 2005(6):131-132.

[5] 胡智锋.会诊中国电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04.

[6] 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学[M].程代熙,郑克鲁,柳鸣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143.

[7] 哔哩哔哩视频网.永远的“大家长”———康伯[EB/ OL]. https:/ / www. bilibili. com/ read/ cv21190489/ , 2023-01-13.

[8] 肖芃.社会语境下的电视剧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9):62-65.

[责任编辑:喻靖雯]

猜你喜欢
情景喜剧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2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38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8
Situation Comedy情景喜剧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互联网时代情景喜剧创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20:06:50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情景喜剧对白模糊限制语功能研究——以《破产姐妹》为例
论中国情景喜剧美学审视
新闻传播(2015年5期)2015-07-18 1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