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编辑工作本质的基础上,从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激励机制及价值认同3个层面,论证了由期刊编辑出版单位向编辑支付汇编稿酬是否合法、合理且合情,旨在探讨期刊编辑获得汇编稿酬的可行性,以引起期刊行政管理部门、期刊主管和主办单位的关注,共同努力推动此事的落实与实施,并以编辑汇编稿酬为基石构建科学高效的期刊编辑激励机制,鼓励编辑积极投身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建设中去,使我国早日成为期刊强国。
关键词:期刊编辑;创造性劳动;汇编稿酬;法律法规;激励机制;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059-04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专项(kjxc15)。
一、引 言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我国已成为期刊大国,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把握……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提升质量、超越一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1]。意见明确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为期刊编辑的培养指明了道路,目的是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中国统计年鉴2024》报告显示: 2024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157种,科技期刊已经超过了5000种,国家的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从主办单位来看,国内期刊绝大多数归属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出版社及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期刊极少。目前,我国期刊编辑共计5万多人,相较于其他行业规模较小,但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专业群体。针对这一群体,学者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有的从身心健康方面进行研究,如于涌等分析了编辑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2],李艳艳、李媛菊分析了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健康与职业焦虑[3-4],高婷等研究了女性编辑职业倦怠对工作嵌入的影响[5],闫伟对我国近30年的编辑心理研究进行了总结[6];有的从期刊从业者继续教育方面进行调研,如李玉乐等对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做了调查[7],杨潮萍探讨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定制化的实施问题等[8];还有的从编辑素质培养方面提出建议,如杨红等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及培养途径[9],林潇、辛亮等研究了“工匠精神”与编辑素质的培养[10-11]。然而,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关于期刊编辑获取汇编稿酬的可行性分析。对此,笔者拟略谈浅见,期望引起同行的关注,并就此问题共同展开深入研讨。
二、期刊编辑工作的本质
综合有关文献可知:编辑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再创造性工作,是对作者的作品进行汇编加工并按期结集出版的实务性脑力劳动[12-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既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 [15]
期刊编辑的汇编加工具体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包括稿件初审、提交同行专家评审、反馈修改意见、核对修改结果、编辑加工、提交复审和终审以及出版前的校对等环节,宏观层面包括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栏目设置、版面设计、质量跟踪等环节。从这些工作环节可以看出,编辑的创造性贯穿编辑出版工作的全过程,对提升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至关重要。通过内容、格式或语言的创新,结构和逻辑上的优化,不仅能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可读性,还能推动学术出版行业的创新性发展。这说明创造性是编辑作为专门职业独立存在的依据,也是编辑工作价值的体现。
在编辑工作中,编辑首先要对稿件进行科学的认识,正确评估文章是否符合期刊的刊发领域和标准,包括原创性、前沿性、研究方法的严谨性以及写作质量,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其次,要对通过领域内专家评审的稿件进行修饰、订正、补充或删减,确保文章在学术和语言方面的准确性和清晰性;最后,还要对文章进行编排设计,使其表现形式更加完满地服务于内容的表达[16]。
因此,编辑的创造性体现在对学术研究成果的鉴定和评价、对论文学术性和思想性的提升,以及对研究成果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等方面,能够为期刊出版提质增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期刊编辑工作也是一种再创造性工作。一般而言,稿件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期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进而影响期刊在社会面的传播力和美誉度。然而,对稿件质量的控制与把关主要是由期刊编辑承担,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字功底和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能够客观准确地鉴别稿件的学术质量,创造性地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以提高科研论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也就是说,期刊编辑要凭借自身专业素养及编校经验,在作者创造的基础上,经过审读、删节、补遗、纠错和勘校等再创造工作,赋予稿件更高的学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由此可见,编辑和作者在塑造社会精神文化和积累精神财富的过程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编辑通过其专业的加工和创新性的贡献,对作品价值的实现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法律法规上期刊编辑获得汇编稿酬的可行性
由上述关于期刊编辑工作本质的分析与论证可以得出:期刊属于汇编作品,是期刊编辑根据办刊宗旨对作者投稿进行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评价后,经过再创造地精编细校而形成的独创性作品。时至今日,这个结论依然是毋庸置疑的,且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共识性。
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 1991年6月1日起施行。2001年、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三次修正。2020年修正后的《著作权法》第十五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17]
2014年9月23日,国家版权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第11号令,公布《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18],自2014年1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五条中明确规定:演绎作品的汇编稿酬为每千字10—20元。
期刊工作是一种再创造性的汇编结集出版事务,每一期正式出版后的出版物既凝结着作者的脑力劳动,也凝结着期刊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见,通过这些创造性的增值活动,编辑为作者、读者和整个出版系统贡献了科学与文化价值。
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五条规定,期刊编辑理应享有汇编结集的刊物著作权。结合“由著作权衍生的获得报酬权”亦受《著作权法》保护来看,由期刊出版单位(期刊社或编辑部)按照《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给予期刊编辑汇编稿酬,在国家法律和法规层面是可行的。
四、期刊编辑获得汇编稿酬的可行性
(一)激励机制上的可行性
期刊工作关乎国家的文化及科技传播事业,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纽带。通过作品的传播,能够使作者和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更好地贡献于整个社会的知识体系建设。
期刊出版后,在作者权益得到保护的同时,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也应受到保护和鼓励,这有助于调动编辑的积极性,使编辑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将充沛的精力与饱满的热情投入编辑工作之中,为社会奉献高质量、有价值的作品。
与其他行业一样,期刊编辑创造动力的维持也必须有相关激励机制作为保障。隶属企业的期刊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期刊,一般具有灵活的激励机制;而大多数分布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期刊管理相对严格,加之主办单位往往优先考虑科研、教学与推广工作,编辑工作逐渐被弱化,导致现有针对编辑工作的激励机制的科学性、完整性及可实施性受到影响。
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劳动都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及其所在单位均制定了基于成果奖励的激励机制。高校对教师实行基于课时费的激励机制。唯独隶属于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期刊编辑的激励措施被空泛化,编校费一是因为没有相关法规依据,二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发放标准,屡遭诟病,以至于最终被取缔。然而,只要厘清编辑的劳动是否为职务作品,加之建立一系列的考核标准,对于期刊编辑能否获得汇编稿酬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较好解决的。
因此,由期刊出版单位根据编辑个体的月编辑加工量给其发放汇编稿酬,从而体现多劳多得,鼓励编辑努力进取,在激励机制上也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价值认同上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出版行业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的日益强化,想要打造高品质且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期刊,就必须拥有优秀的编辑团队。然而,由于待遇不高以及社会与单位重视不够等原因,期刊编辑的劳动鲜少被大众了解,导致大众对编辑工作的意义、价值及自我效能的评价低于科教工作。等待入职的新人首选科研或教学岗位,即使应聘实验岗,也不愿从事期刊编辑工作;而现职人员因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与价值认同感,对行业发展的愿景不够乐观。这种现象的存在,对高素质编辑团队的建设极为不利。
编辑工作价值认同感不高的原因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对在编辑工作的创造性认同感低,二是对期刊编辑的经济价值认同感低,这种价值认同严重影响了期刊编辑的工作热情。“出版人职业生存现状调查样本报告(2019—2020年度)”结果显示, 98. 4%的人认为当前的薪酬不合理, 51%的人表示薪资较低,工作压力较大, 46%的人对薪资不满意而想跳槽[19]。说明期刊编辑的工作价值被忽略,容易导致其失去职业方向感和价值感。同时,对编辑工作的满意度与未来预期的降低,最终引发编辑队伍的不稳定性问题,随着从业人员的不断离职,新的职位空缺难以吸引合适的求职者。由此可见,编辑职业效能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
由于期刊编辑工作脑力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且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谨慎细致,一丝不苟,这就要求编辑将8小时工作制以外的时间投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刊物的质量。因此,为体现编辑劳动的真实价值,调整编辑的职业状态,提升其职业效能和工作满意度,鼓励并激发编辑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对期刊编辑发放汇编稿酬不失为实现编辑工作价值认同的有力措施。
五、结 语
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从业人员队伍持续稳定和高效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从业人员的工作价值只有被相应的认可,才是人员稳定高效和富有活力的保障,因此,应重视对体现编辑工作价值的待遇的改善。综合以上论述,期刊编辑获得汇编稿酬是合法、合理且合情的,期望能引起期刊管理部门、主管和主办单位、期刊宣传或传播领域以及期刊社(或杂志社)领导的广泛关注,共同努力推动这一理念的实施,并以编辑汇编稿酬为基石构建科学高效的期刊编辑激励机制,鼓励编辑积极投身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建设中去,使我国早日进入期刊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 张薇.创造一流 走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2-3.
[2] 于涌,张积滨.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J].编辑学报,2004,16(6):399-400.
[3] 李艳艳.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健康与职业焦虑分析[J].天津科技,2018,45(2):82-83,88.
[4] 李媛菊.河南省学术期刊编辑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关系[D].郑州:郑州大学,2018.
[5] 高婷,刘茜.高校学报女性编辑职业倦怠对工作嵌入的影响[J].出版科学,2018(2):51-55.
[6] 闫伟.近30年我国编辑心理概况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23-128.
[7] 李玉乐,李娜,刘洋,等.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现状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4):447-454.
[8] 杨潮萍.实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定制化继续教育的实践研究[J].出版参考,2022(6):12-14.
[9] 杨红,杜辉,李俊,等.论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及培养途径[J].编辑学报,2019, 31(A01):120-122.
[10] 林潇.回归“工匠精神”培养编辑素质[J].出版科学,2018,26(6):26-29.
[11] 辛亮,黄雅意,黄锋.工匠精神背景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自我培养[J].编辑学报,2019,31(1): 100-101.
[12] 蒋新生.编辑工作基本特征初探[J].科学理论, 2010(1):159-160.
[13] 阎西林.也谈“当代编辑的本质特征”[J].编辑之友,2002(6):30-31.
[14] 张建,夏光富,李金正.论编辑活动的一般特点[J].编辑之友,2013(8):90-91,99.
[15] 李保平.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8): 182-183.
[16] 石潇纯,颜小冬.著作权法与编辑权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2):111-113.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EB/ OL]. 2020-11-19. http:/ / www. npc. gov. cn/ npc/ c2/ c30834/202011/ t20201119 _3087 96. html.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EB/ OL]. 2021-12-13. https:/ / www. ncac. gov. cn/ xxfb/ flfg/ bmgz/202410/ t20241015 _ 869496. html.
[19] 赵玉山,程晶晶,刘浩冰.出版人职业生存现状调查样本报告(2019—2020年度) [J].科技与出版,2021(7):59-69.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