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研究

2025-02-07 00:00:00马灿
今传媒 2025年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和支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在于为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道德指引、确立价值标准以及提供基本遵循。在理论逻辑上,体现为蕴含共同富裕的本质要义、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客观规律、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实践逻辑上,主要是强化道德规范、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整合价值观念、引领社会文明进步,从而指导人民群众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坚定方向性、实效性以及长效性的统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001-04

一、引 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层面的崇高追求和伦理道德之间的关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南针。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引领作用,使人民群众在思想道德意识上形成共同认识,并不断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注入精神力量,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才能逐步迈向共同富裕的境界,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二、价值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与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指引,同时,它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确立了明确的价值标准,成为人民群众在追求精神生活时的基本遵循。

(一)为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道德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动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使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上实现共同富裕,筑牢广大人民群众在道德方面的根基是关键。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2]。不同的价值观所形成的劳动组织是决定不同的社会关系的关键因素,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体现出自身的“历史和道德因素”。“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不仅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在道德上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道德指引,并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体系所蕴含的道德内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构建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不断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达到共同富裕的模式,从而为推动全体人民在精神生活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一定的道德指引。

(二)为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确立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3],是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不仅能为广大群众自觉抵制庸俗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及衡量、评判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确立一种价值标准,也能使人民群众在追求精神生活的过程中以此为价值坐标,主动抵制错误思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实现正向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对如何提升公民道德品质与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既能指导和约束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道德行为,又能成为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价值标准。人民群众在追求精神生活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自我价值能否实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价值尺度,同样也能为人民群众在追求精神需要的过程中确立一个价值标准。

(三)为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基本遵循

不同的精神追求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精神,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精神追求。“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没有共同的、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基本遵循,就难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只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引导人民群众克服消极观念的侵蚀,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才能尽早实现共同富裕。就个人而言,培育并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理念,对于提升道德素养,促进社会文明向前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就社会层面而言,培育并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理念,能够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国家层面而言,培育并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理念,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理论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上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逻辑。就国家和社会而言,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具有共同富裕的本质内容。就个人而言,它遵循了人的全面发展规律。

(一)蕴含共同富裕的本质要义

人对需要的渴望是无限的,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二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享受需要,三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讲,共同富裕应建立在充分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和实现各种需要之间协调发展、持续满足的基础上。就精神需要而言,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不仅源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伴随着精神文化高质量供给的不断发展,而且它体现了人们在精神供给领域所追求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就享受需要而言,要实现精神生活上的共同富裕,关键在于不断地满足并提升人的精神需求;就物质需要而言,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既要以物质需要的满足为基础,又要重视社会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和实现。而从供给的角度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的是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持续满足个人、集体乃至社会的精神需求。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在精神与物质方面实现平衡发展的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蕴含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实现,推动精神生活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客观规律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社会关系以及实践能力三个方面。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上达到共同富裕,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实现,人的精神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人民精神生活是否实现共同富裕,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社会以及个人要将价值取向、价值关系、价值实践三个方面作为基础来深入把握,以确保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提升能够与物质生活的改善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价值取向上,要使人民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分满足,就必须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的目的,也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在价值关系上,通过丰富精神文化供给,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水平,促进个人、群体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在价值实践上,通过促进社会共建共享、提升思想文化素质、加强身心健康素质以及推动个人内外素质的综合发展,能够有效助力人民群众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从个人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准则,不仅为个人提供了价值遵循,也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价值关系,并要求个人将其付诸实践,这些都遵循了人的全面发展客观规律。

(三)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物质生活上的富足,也意味着精神生活上的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推动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上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不仅对个人行为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了社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也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包括人的现代化和文明的现代化两个方面,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内容之一。就人的现代化而言,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是推动人民的精神追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化与不断发展,不仅要做到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全体人民都能够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还要进一步优化精神层面的文化资源,使全体人民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并享受优质文化服务。就文明的现代化而言,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从“人”的存在形态出发,以“物”的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人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诉求。

四、实践逻辑

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道德规范,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整合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引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道德规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建设与完善,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这一引领作用的发挥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营造向善向美的美好人生境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事实上,美好生活是一个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概念,离不开特定道德规范的指导。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针对公民道德教育采取有力措施,引导社会形成文明风尚,营造一个人人遵纪守法的良好环境,让广大人民将文明礼仪、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自觉的行为规范,并享受到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二是加强个人品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6]对此,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及学校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道德讲座和实践教育等活动,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使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及时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判断,从而促进整个社会道德素质提高。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仅要积极倡导并践行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工匠精神”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与高度赞誉,还要大力推广以精湛技艺为基石、高品质产品为亮点、专业服务为支撑的优秀职业成果,以此作为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从根本上塑造了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力量。对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合理配置文化艺术资源,完善评价体系;构建方便快捷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优质文化资源优先流向中西部地区或者乡村,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共享;让人民群众以多种方式参与文化资源共享,努力培养公益社会组织和基层志愿者团队等,以此推动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二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精神,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持续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和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增强文化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文化产品激励与保障机制,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持续提升文化产业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激发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动能,形成区域文化产业集中生产和资源开发模式,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价值观念

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广大群众的价值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民在精神层面实现共同富裕的一把钥匙。对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不断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起到调节作用,而且对指导人民群众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付诸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一个深度的认知和理解,并形成共同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认同,才能在精神追求上凝聚共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意识形态教育的全过程,就是要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汇聚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具体的行为准则之中,使之贯穿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整合广大群众的价值观念需要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比如,通过举行重要传统节日及周年纪念活动,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展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乡镇等各项文明精神创建活动,让广大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进步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其引领作用:一是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共同富强,就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7],尤其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等途径,提高群众的文化认同度,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同时,要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来指引人民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精神,为新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二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更加具体化。不仅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进模范作用与社会重要公众人物等群体的表率和带头作用,还要发挥礼仪的教育作用,倡导移风易俗,注重几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此外,还需积极强化网络媒体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广大网民群体中培养文明自律的思想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氛围,从而为社会文明进步构建一个既注重内部修养又兼顾外部环境的良好环境。

五、结 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并彰显了人民群众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崇高追求。它是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南以及推动人民物质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力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的引领作用,对于促进国家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与精神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代表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对此,我们要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上的引领作用,让人民群众实现精神和物质协调发展,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4.

[3]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8.

[4][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20.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7] 孙占元.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22(1):5-12.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9:52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