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功能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行为自主决策与总体自我价值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5-02-07 00:00:00罗静曾练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5年4期
关键词:家庭功能抑郁

摘要:为了考察家庭功能与抑郁的关系以及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采用青少年总体家庭功能量表、青少年行为自主决策量表、青年学生总体自我价值感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贵州省一所中学的1727名初中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1)初中生的家庭功能正向预测抑郁;(2)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在家庭功能与抑郁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功能对初中生抑郁的内在作用机制。

关键词:家庭功能;抑郁;行为自主决策;总体自我价值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4-0015-06

一、问题提出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情绪调节能力尚弱,容易产生抑郁情绪[1-2],继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等行为[3]。因此,探究初中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内部形成机制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家庭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4]。初中生的抑郁情绪可能受到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功能作为社会环境因素之一,是初中生抑郁的重要预测因子[5],以往研究表明,家庭功能越完善的家庭,中学生的幸福感越高,越不易抑郁[6]。

此外,有研究表明,在影响抑郁的个体内部因素中,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也与抑郁存在密切关系[7-8]。

因此,本研究以家庭功能作为社会环境变量,以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作为个体水平变量,系统探究初中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内在心理机制。

(一)行为自主决策的中介作用

行为自主决策(Decision-Making Autonomy)是指个体在未与他人协商的情况下对自我行为做出决策的过程[9]。个体的独立性在初中阶段逐渐增强,对成人的依赖相对减弱,此时父母会感觉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权,这会导致父母为保护自己对孩子的行为决策权而阻碍孩子的行为自主决策。

初中生的家庭功能越完善,其获得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就越多[10],也就越有可能实现行为自主决策。以往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行为自主决策对其具有积极影响[11],能够促使他们产生向上的心理力量[12],提高其主观幸福感,降低抑郁情绪[7]。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行为自主决策在家庭功能与初中生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

(二)总体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

总体自我价值感(Global Self-Worth)是指个体对自我抽象概括的评价及由此产生的正向自我情感体验[13]。自我价值感模型指出,影响青少年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因素包括父母支持和同伴支持[14]。由此可见,初中生的家庭功能越完善,其获得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也越多,那么他们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也会越强。

此外,根据应激—认知易感模型,当个体处于一种负性认知状态(如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时,更容易采取悲观的视角看待未来,从而导致抑郁[15];相反,当个体对自我有更加正面的认知时,就能肯定自我的价值并用更加积极的视角来缓解抑郁情绪[16]。

综上,家庭功能发挥的积极作用越大,初中生总体自我价值感越强,就会越少地产生抑郁情绪。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总体自我价值感在家庭功能与初中生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行为自主决策与总体自我价值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心理品质,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研究表明,行为自主决策是总体自我价值感的重要影响因素[17],个体的行为自主决策水平越高,其心理适应能力越强[7],总体自我价值感也就越高,体验到的抑郁等消极情绪越少[8]。

初中生的家庭功能越完善,其社会支持水平越高[18],初中生获得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自主支持就越多,越容易实现对自我行为的决策,从而形成更高的总体自我价值感,有效降低抑郁情绪的产生。因此,初中生在主动挖掘自身内在资源(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同时,也需要来自外界环境(家庭功能)的支持与鼓励,从而有效降低抑郁的风险。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行为自主决策与总体自我价值感在家庭功能与初中生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个体内部因素(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和外部环境因素(家庭功能)均会影响初中生的抑郁水平。并且,外部环境因素能够通过个体内部因素对抑郁产生影响。

因此,本研究有以下三个研究目的:

(1)检验行为自主决策是否在家庭功能与初中生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

(2)探讨总体自我价值感是否中介家庭功能和初中生抑郁之间的关系。

(3)考察行为自主决策与总体自我价值感是否在家庭功能与初中生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贵州省一所初级中学的36个班级施测,共发放问卷1727份,剔除无效问卷168份,回收有效问卷1559份,问卷有效率为90.27%。其中,男生852人,占比53.28%;女生747人,占比46.72%;初一640人,初二547人,初三412人。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总体家庭功能量表

采用张丽敏和田浩[19]编制的青少年总体家庭功能量表,共6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法,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例如“我的家非常温馨”。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家庭功能越完善。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

2.青少年行为自主决策量表

采用Qin、Pomerantz和Wang[7]编制的青少年行为自主决策量表测量青少年在个人领域事务上的行为自主决策水平。共14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法,1=“非常不确定”,5=“非常确定”,例如“我能决定在空闲时间做什么”。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平均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的行为自主决策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

3.青年学生总体自我价值感量表

采用黄希庭和杨雄[13]编制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中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分量表,共6道题目,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其中的5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法,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例如“我是一个有出息的人”。计算项目平均分代表被试的总体自我价值感水平,平均分越高,表示个体的总体自我价值感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

4.流调中心抑郁量表

采用Radloff[20]编制的流调中心抑郁量表测量个体的抑郁水平,共20道题目,采用4点计分法,用于评定最近一周内抑郁症状出现的频度,0=“无或偶尔(lt;1天)”,1=“有时(1~2天)”,2=“经常或一半时间(3~4天)”,3=“多数时间或持续(5~7天)”。通常使用16分作为分界点,16分以上且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抑郁程度越严重。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5.0对人口学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家庭功能、行为自主决策、总体自我价值感和抑郁之间的相关性。

采用Mplus 8.0建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法检验行为自主决策与总体自我价值感在家庭功能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法,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而采取Harman的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未旋转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共有7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总方差变异量的29.02%,小于临界值40%,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家庭功能、行为自主决策、总体自我价值感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抑郁与家庭功能、行为自主决策、总体自我价值感呈显著负相关;性别与家庭功能、总体自我价值感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年级与家庭功能、总体自我价值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

(三)行为自主决策与总体自我价值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相关分析结果符合进一步对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的统计学要求[21]。采用结构方程对链式中介模型进行检验,模型估计方法为最大似然估计法。

假设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整体拟合指数良好:χ2/df=3.98,RMSEA=0.04,90%CI[0.042,0.045],SRMR=0.05,CFI=0.92,TLI=0.91。链式中介作用的假设模型得到验证,模型的具体路径系数见图1。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行为自主决策在家庭功能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03,-0.037],中介效应值为0.018,中介作用显著,假设1成立。

总体自我价值感在家庭功能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99,-0.164],中介效应值为0.129,中介作用显著,假设2成立。

行为自主决策与总体自我价值感在家庭功能与抑郁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31,-0.059],中介效应值为0.043,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假设3成立。

综上所述,行为自主决策与总体自我价值感在家庭功能与初中生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四、讨论

本研究旨在从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的角度出发,考察家庭功能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以及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家庭功能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抑郁,加入中介变量后,直接预测作用和中介作用均显著,即家庭功能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抑郁,也可以通过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的间接作用影响初中生抑郁。

(一)家庭功能对初中生抑郁的缓解作用

本研究发现,家庭功能正向预测抑郁,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22-23],进一步验证了家庭功能对抑郁的影响。根据压力缓冲模型,环境中的社会支持能有效缓解个体因重大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24]。初中生在面对与日俱增的学业压力时,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此时完善的家庭功能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压力事件导致的抑郁情绪。如果初中生在家庭功能完善的环境中成长,就更能感受到家人的支持,所体验到的负面情绪更少,可以有效缓解抑郁情绪[25]。

(二)行为自主决策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发现,行为自主决策在家庭功能与初中生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个体的家庭功能越完善,个体越容易获得家庭成员的关心与支持[10],其自主性需求越有可能满足,进而实现行为自主决策。同时,行为自主决策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7],为个体提供积极的心理能量[12],防止其出现较多的抑郁情绪[8]。由此可见,家庭、学校需重视初中生的家庭功能与自主性需求,减少其负面情绪的产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总体自我价值感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发现,总体自我价值感在家庭功能与初中生抑郁间之间起中介作用。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作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微观系统,为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和支持[26]。

在家庭功能完善的家庭中,个体更容易获得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又是影响初中生总体自我价值感的重要前因变量[14]。因此,个体的家庭功能越完善,其获得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就越多,那么他们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也会越高[27]。当个体的总体自我价值感较高时,其更容易采取积极的视角看待未来,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更高,进而较少出现抑郁情绪[16,28]。因此,家庭功能还可以通过总体自我价值感间接影响抑郁。

(四)行为自主决策与总体自我价值感的链式中介效应

本研究还发现,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在家庭功能与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在家庭功能完善的环境中成长,个体更容易获得家庭成员的支持[10],实现自主性需求,呈现出较高的行为自主决策水平,进而提高总体自我价值感[7]。而总体自我价值感越高的个体,其具备的自我防御功能就越强,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的威胁,促进个体的适应性发展,减少各种心理问题,较少出现抑郁等消极情绪[8,16]。

因此,在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理论视角下,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环境因素)、提升初中生的行为自主决策水平以及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体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初中生的抑郁风险,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五、研究价值与不足之处

本研究通过构建链式中介模型,探讨了家庭功能与初中生抑郁的关系及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

一方面,这有助于我们分别从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的角度理解“家庭功能如何影响初中生抑郁”的问题,揭示初中生抑郁的内部发生机制,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

另一方面,研究结论也进一步验证了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同时对于初中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家庭功能作为初中生抑郁的重要预测变量,家庭应给予重视。家长需要注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促进家庭功能发挥积极作用,提升孩子在应对压力情景时将消极情绪转换为积极情绪的能力,从而降低孩子抑郁的风险。

其次,对于家庭功能不完善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从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这两方面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即培养学生的行为自主决策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积极关注家庭功能不完善的初中生抑郁情绪的发展变化情况,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心理辅导。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未能在严格意义上解释家庭功能与抑郁之间的因果关系,未来可采取纵向研究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其次,本研究以自我报告的方法收集数据,未来可结合访谈、他人评估等方法收集数据,并开展多时段、多主体研究变量的测量。

六、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家庭功能与初中生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行为自主决策和总体自我价值感在家庭功能与初中生抑郁之间起独立的中介作用,也在二者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家庭功能完善的初中生更容易实现行为自主决策,形成较高的总体自我价值感,进而降低产生抑郁情绪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亚利,靳娟娟,俞国良. 2010~2020中国内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965-977.

[2]任凌雪,杨洋,张绍波,等. 童年期虐待与初中生抑郁的关系:述情障碍与自我怜悯的链式中介[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11):1734-1740.

[3]Kann L,Kinchen S A,Williams B I,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1999[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0,70(7):271-285.

[4]Lerner R M,Lerner J V,Almerigi J,et al. Dynamics of Individual Context Relations in Human Development:A Developmental Systems Perspective[J]. 2006.

[5]Chen B,Wang W,Yang S. The impact of family functioning on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3,340:448-455.

[6]程可心,游雅媛,叶宝娟,等. 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38(2):272-278.

[7]Qin L,Pomerantz E M,Wang Q. Are gains in decision-making autonomy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beneficial for emotional functioning?The cas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J]. Child Development,2009,80(6):1705-1721.

[8]Smetana J G,Campione-Barr N,Daddis C.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family decision making:Defining healthy behavioral autonomy for middle-class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J]. Child Development,2004,75(5):1418-1434.

[9]Collins W A,Gleason T,Sesma Jr A. Internalization,autonomy,and relationships:Development during adolescence[J]. 1997.

[10]Kukihara H,Yamawaki N,Ando M,et al.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resilience between family functioning and mental well-being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in Japan:a cross-sectional design[J].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2020(18):1-8.

[11]Davis A L,McQuillin S D. Supporting autonomy in youth mentoring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22,50(1):329-347.

[12]宫秀丽. 青少年自主权的实现及其自主性[J]. 当代青年研究,2020(4):38-43.

[13]黄希庭,杨雄. 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 心理科学,1998(4):289-292,382.

[14]Harter S,Marold D B,Whitesell N R. Model of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leading to suicidal ideation in young adolescents[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2,4(1):167-188.

[15]Ingram R E. Origins of cognitive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J].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2003(27):77-88.

[16]Ishizu K,Ohtsuki T,Shimoda Y. Contingent self-worth and depression in early adolescents: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inflexibility as a mediator[J]. Acta Psychologica,2022,230:103744.

[17]Farías-Yapur A. Defining success and ethical decision-making in vascularized composite allotransplantation:A bioethical deliberation model[J]. 2023.

[18]张励丹. 高中生家庭功能与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与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及教育启示[D].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21.

[19]张丽敏,田浩. 流动儿童的家庭功能与文化适应: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4,7(7):91-96.

[20]Radloff L S. The CES-D scale: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77,1(3):385-401.

[21]温忠麟,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22]Lu C,Yuan L,Lin W,et al. Depression and resilience mediates the effect of family function on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J].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2017(71):34-42.

[23]方钟明,陈静,蒙衡,等. 童年创伤和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自伤行为的影响[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18(3):136-139,153.

[24]Cohen S,Wills T A. Stress,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2):310-357.

[25]刘晓凤,王秋英,迟新丽,等.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一项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4):688-693,772.

[26]Bronfenbrenner U. Making human beings human:Bio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development[M]. Sage,2005.

[27]Khan N,Ryan N P,Crossley L,et al. Global and domain-specific self-esteem after pediatric traumatic brain injury:Contribution of injury characteristics and parent mental health[J].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2022,32(8):1835-1853.

[28]钟慧,黄希庭. 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31-33,14.

编辑/李梓萌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家庭功能抑郁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功能相关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40:23
过半帕金森病会和“抑郁”相伴
家庭医药(2016年11期)2016-11-24 18:13:13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妊娠呕吐孕妇焦虑抑郁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41:27
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41:00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 21:19:04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 21:11:48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当代法国社会变迁对家庭模式及功能的影响
青年文学家(2015年6期)2016-05-09 13:50:00
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其家庭功能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