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水乡平原,人们爱吃水生植物,即使在冬天也有很多水生菜蔬可吃。在静谧而深邃的冬日里,最让我怀念的莫过于那一碗热腾腾、香气四溢的茨菇汤。
茨菇,又称茨菰、慈菇、燕尾草等,华中、华南等地区都有栽植,据说欧洲也有。作为水生作物,茨菇生于沼泽、水塘之中,也常栽培于水田中。古人曾在诗歌中写过它,比如唐代张潮的诗句“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还有人写出了茨菇生长在水中的样子:“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很有诗情画意。但实际上,茨菇长得“其貌不扬”,甚至显得有些“粗犷”。茨菇的整体形象是一个圆球长着一个把儿,很是特别,表皮粗糙,还有皮膜需要刮掉。
在我的家乡,茨菇是一种常见的蔬菜,看似不起眼,却有着独特的地位。对于茨菇,人们吃的是根茎,富含淀粉,但口感与其他淀粉类作物完全不同。沈从文曾说,茨菇的“格”比土豆高。
中医认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还具有活血、通便、清热消肿、止血催产的作用。《滇南本草》中称其能“厚肠胃,止咳嗽”。营养学表明,茨菇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以及铁、锌、硼等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钾、钙以及食物纤维。因此,茨菇的营养价值较高,这些成分也是其独特口感的来源。
茨菇的做法有很多,可以清炒,也可以烧肉,汪曾祺先生就曾写过一篇散文《咸菜茨菇汤》。实际上,用五花肉、青菜、豆腐和茨菇炖汤,既有茨菇独有的清新,又十分醇厚、爽口,有着独特而诱人的味道。轻轻舀起一勺送入口中,那种温暖而细腻的感觉瞬间弥漫开来。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腾腾的茨菇汤,不仅温暖了身体,更温暖了心灵。
汪曾祺先生曾说小时候对茨菇没有好感,因为它有一种苦味,其实做菜前先焯一下水也并不怎么苦,而是微苦中带着甘甜。特别是冬日的茨菇,可谓大自然对生活的独特馈赠,咳嗽时喝上一碗茨菇汤,效果显著。
如今,我生活在远离家乡的城市中,每当冬日来临,总会想起那一碗热腾腾的茨菇汤。那微苦而又美味的茨菇汤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提醒着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应忘记那份来自家乡的味道,那份简单而纯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