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耦合与实践路径

2025-01-26 00:00:00赵晓芳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路径

摘 要: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对党百年奋斗历程内在动力的全新总结,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红色基因。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和实践者,通过高校思政课把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宣传好、传承好是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在价值导向、育人使命和思想内容上具有高度的耦合性,通过专题化、研讨式、情景化和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生动全面的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教育,推动自我革命精神入脑入心。

关键词:自我革命精神;高校思政课;内在耦合;实践路径

自我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以自身为革命对象,以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为重点,主动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革新所形成的精神形态,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1]因此,必须把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特别是要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教育和传承,充分发挥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塑造和精神培育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使青年大学生自觉成为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传承人和发扬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作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课程体系,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从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中汲取政治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自我革命精神所蕴含的启智润心、铸魂育人资源,使高校思政课成为向青年大学生进行党的自我革命教育的主阵地,使青年大学生成为传承和践行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主力军。因此,将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既是提升教学实效性及创新性的重要举措,也是为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一、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和“活”教材,将自我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既能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领悟自我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又能强化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理论性、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展开,对赓续传承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两者的融合蕴含着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在革命斗争中探索形成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2]。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我们发现“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勇于自我革命纠正党内存在的右倾和“左”倾错误,成功召开了八七会议、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抗战期间,我们党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开展整风运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思想上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自我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刀刃向内的整风整党运动和三反运动,以此纯洁党的队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组织建设,开启从严治党管党的征程;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多次开展主题教育,综合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可以看出自我革命精神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凝结在所有重要的历史关头和伟大实践中。将自我革命精神的生动实践和精神内涵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供丰富翔实的教学资源,增添理论元素,确立高校思政课的逻辑主线和价值立场,实现高校思政课程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培养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艰难困苦、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思政课是赓续传承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而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成为高校思政课发展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好青年所具备的品质恰恰需要自我革命精神的引领和浸润,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成为赓续传承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主阵地和重要载体。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让学生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我革命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带领青年大学生探寻和感知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历程,重温中国近现代历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深刻理解、赓续和传承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因此,高校思政课是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为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明确了方向,将有效助力大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显著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二、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具有内在耦合性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和高校思政课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都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二者在育人目标上一致、核心内容上契合、价值取向上共通,这为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价值基础。

(一)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政课虽然在历史逻辑、实践发展进程方面存在差异,但两者在育人目标上高度契合,都是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最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时代新人”的内涵与时俱进,但时代新人的培育必然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及奋斗方向,致力于解决时代问题。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精神气质,凝结着革命先辈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奋斗,肩负起并实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因而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在本质上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解答。“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铸魂育人’,而理想信念铸魂是贯穿立德树人始终,被看作是立德树人内在逻辑与建构原则的理论精髓与精神实质”[4]。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坚定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键课程。自开设以来就服务、助力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的民族复兴梦,就在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铸魂育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因此,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上同向同行。

(二)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具有契合性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程在内容上的关联主要体现在自我革命精神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所阐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自我警醒、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自我超越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5],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内容,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实践观、群众观、唯物辩证法之否定观、矛盾论等思想。其次,自我革命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整门课程。建党之初,党就高度重视普通群众入党的流程和严格把控党员质量,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逐步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结合全面从严治党新的伟大斗争,不断加大反腐力度,进一步形成了“四个自我”的思想,为纲要课讲授提供丰富的“叙事”资源。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理解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理论来源、发展创新及时代价值的重要文本和理论视角,从时代和实践的角度帮助青年大学生领悟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精神的真谛,增强社会责任感,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第四,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和使命担当是引领青年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文化资源,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道德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由此可见,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具有多重契合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是高校思政课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则是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二者在内容上融会贯通、相辅相成。

(三)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取向具有共通性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立场和人民立场是相同的,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的逻辑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 正因为无产阶级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所以它要具备“刀刃向内”的自我批判和自我革命的勇气和魄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7]历经百年风霜的中国共产党能够一次次转危为安、绝地重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心中时刻装着人民,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走过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从没有一己私利,无私无畏。党的自我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展开,在全面、系统育人的过程中时刻体现着鲜活的人民性。可以说高校思政课以先进思想为政治社会化内容,以服务人民为根本价值旨趣的课程体系,与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在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上具有高度共通性。

三、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实现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拓展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专题化教学挖掘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鲜活案例

专题化的教学素材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融入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还可以提高自我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成效。全面整合和优化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相关资源,以专题化教学模式将自我革命精神的鲜活案例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充实思政课的教学案例库,以生动有力的案例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进而优化自我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育人内容。重点梳理自我革命精神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案例,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觉主动开发“自我革命精神”的专题化内容,将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资源转化为思政课程素材,积极推动自我革命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开设“跳出历史周期率答案”的专题,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给出人民民主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答案为切入点,强调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引出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崭新的社会矛盾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8]民主监督和自我革命辩证统一,一外一内、相辅相成,以此呈现中国共产党寻求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历程其实就是不断探索并自我革命的征程,使高校青年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大学生内心深处厚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研讨式教学把握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

网络和新媒体的崛起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革新提供了新思路。借助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等线上平台开展研讨式教学,能够营造立体化的高校思政理论课堂。课前,思政课教师可以在学习通、蓝墨云等线上智慧平台上传习近平总书记的《论党的自我革命》一书的电子版等教学资源并发布相关教学任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线上学习,针对预留教学任务进行小组探究讨论,获取自我革命的相关知识。如讲授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光辉典范——遵义会议,学生可以课前阅读遵义会议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并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遵义考察时的相关视频资料,对遵义会议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课前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采用问题研讨的方式,引导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交流讨论,使学生在探讨中感受遵义会议最大的特征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学生在互动中体会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内在品格,使学生在交流中领悟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课后在智慧平台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在史实结合的基础上思考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自我革命中不断推动社会革命和自身建设,帮助学生真正把握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理论内涵。

(三)情景化教学增强对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情感认同

青年大学生是高校思政课和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重要教育对象,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嵌入高校思政课必须以高校青年学生为主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景化教学是一种“线下+线上”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深度参与教学,从而达到理论知识向情感认同转化的效果。情景剧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自主搜集资料,通过创设或还原情境来展现学习成果。现阶段“‘00后’大学生是我国高校学生群体的主要构成,具有主体意识强烈、学习能力突出、网络技术水平高等特征”[9],情景剧教学所具备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符合“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追求新颖的心理需求。思政课教师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情景剧主题选定、剧本编写、情境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角色体验、红色故事演绎中创建有历史厚度和现实温度的情景剧课堂,将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对党的自我革命的情感认同,实现怡情、育德和启智的教学目标。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师生共建共享的思政课数字资料库。依靠5G、VR技术云参观新民学会馆、天津觉悟社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等,通过云体验增强学生对以毛泽东、恽代英、周恩来为代表的进步青年所具备的自省、自戒、互相视过、相互砥砺的自我革命精神的情感认同。青年大学生还可以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拍摄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微视频、微电影并上传到数字资料库,创新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传播方式,感染和鼓励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自觉赓续和传承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进而切实提升融入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实践性教学强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真切感知

实践性教学活动能够拓展思政育人的空间,是增强理论课说服力、感染力的有效补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0]把高校思政课搬进社会大课堂,在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革命老区等红色实践场所,探索“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将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其实质是在构建一条塑造灵魂与锻造信念之间的纽带”[11]。通过组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寻访家乡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涌现出的革命英雄,聆听家乡的红色故事,在实践中重温峥嵘岁月,铭记苦难辉煌并真切感知自我革命品格与精神,汲取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使思政课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实效。如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可以带领学生全景式地体验香山革命纪念馆,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香山时期的自我革命的光辉历程,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和感知自我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再比如行走的思政课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党风廉政教育实践基地,在参观走访中感知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秉持的“鉴史问廉、从严治党”的廉政文化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思政课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结合党的自我革命历程,以学生视角讲述“我心中的自我革命”,让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把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25.

[2]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9.

[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4] 李忠军,钟启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N].人民日报,2018-05-31(10).

[5]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399.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8:39.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7.

[8] 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知,2022(1):4-10.

[9] 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10]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11] 俞晓婷.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1):47-50.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实践路径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考试周刊(2017年2期)2017-01-19 10:20:46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6:34:03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6:43:34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路径初探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09:33:26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02:47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42:06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