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心城市视角下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5-01-26 00:00:00杨勇攀房红魏晴瑞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5年1期
关键词:中心城市

[摘要]“建成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是新时代攀枝花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和新定位。“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为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地理空间和区位战略,也为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论文对中心城市、康养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剖析攀枝花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下攀枝花加快发展阳光康养产业的必要性,论证“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对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下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的具体发展路径。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攀枝花在打造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推进阳光康养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阳光康养产业;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5)01-0001-11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5.01.001

引言

2018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对攀枝花提出“建实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建好阳光生态经济走廊,建成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2023年7月,中共攀枝花市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阳光康养旅游度假、商业贸易、现代物流产业,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打造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区域时尚消费中心、四川南向开放门户、攀西工匠城,建设新时代体育强市和川西南滇西北服务业发展高地。

“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为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地理空间和区位战略,

收稿日期:2024-01-25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安宁河流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机制研究”(2023JDR0092);攀枝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引领川西南与滇西北:攀枝花如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202411360018);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攀西康养产业研究中心项目“共同富裕目标引领下的乡村康养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体系研究”(PXKY-ZD-202404);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学术研究专项资助课题“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导向下乡村康养产业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SC24E030)。

作者简介:

杨勇攀,教授,博士,E-mail: 359645553@qq.com;房红,教授,博士;魏晴瑞,在读本科生。

也为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下积极探寻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路径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对于中心城市的研究

国外对于中心城市的研究较早,20世纪初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中心城市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国外相关研究的初期阶段以理论研究为主,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等。1933年,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 Chistaller)首次提出城市的“中心地”和“中心性”的概念,认为城市的“中心地”是指为自身及周边区域提供资源和职能的居民点,而城市的“中心性”是衡量中心地等级高低的指标[1];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 Perroux)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于地区增长极,并由增长极向外扩散[2];1957年,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 Myrdal)提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认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在初期主要表现为集聚作用,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而在后期则会表现为虹吸效应,需要政府干预才能避免地区间的差距不断扩大[3];1958年,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 O. Hirshman)提出区域间发展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后经多位学者发展形成中心—外围理论,该理论将资本主义世界分为中心和外围两个区域,中心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外围主要由落后国家组成,中心和外围相互支撑、互相影响,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经济体系[4]。21世纪以来,国外对于中心城市的研究主要以实证分析为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分布、城市联系、城市体系格局、中心城市社会发展、影响区范围、城市竞争等[5]。

国内对于中心城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于对中心城市作用的研究(葛生华,1982;王茂林,1983)[6-7]。21世纪后,对于中心城市的研究不断深化,郭宝华等(2007)分析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特征、理论基础、形成机制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8];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2)分析了中心城市的涵义(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划分[9];冯德显等(2006)构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指标体系,为郑州提出提高其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的途径与措施[10]。近年来,关于中心城市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主要聚焦于中心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城市经济效率等方面[11-12]。

(二)国内外对于康养产业的研究

国外没有“康养产业”的概念,只有“健康产业”的概念,研究内容包括医药卫生体系(Cutler,2006;Nils Gutacker,2016)[13-14]、医疗保障(Ethan M.J. Lieber,2018;Gawain Heckley,2016)[15-16]、健康行为的经济学研究(Henry Y. Mak,2018;Sophie Witter,2010)[17-18]等。

2014年12月首届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提出“康养产业”的概念后,国内相关研究日益增多,目前主要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康养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对于内涵,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康养产业”包括“健康”与“养老”产业,属于高级形态的现代服务业(首届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论坛,2014);分为“健康”和“养生”两个方面(李后强,2015)[19];包括“健康”“养生”“养老”三个维度(何莽,2019)[20]。康养产业的特征包括公共性、差异性、生态性和人文性等(程臻宇,2018)[21];二是康养产业的业态与类型。按康养目的不同,分为养身、养心、养生等领域(吴兴杰,2015)[22];按投入要素不同,分为康养农业、康养制造业和康养服务业三大类(张霄,2016)[23];按所依托资源不同,分为森林康养、气候康养、温泉康养、旅游康养、海洋康养、中医药康养等业态(李后强,2015)[19];三是康养产业发展模式。不少学者认为融合发展是康养产业的发展趋势(周永,2018;刘战豫等,2019;何莽,2020;于代松等,2024)[24-27],一些学者提出康养产业的“康养+数字”产业模式(曲富有,2023)[28];四是康养产业发展实践。相关成果着眼于分析特定区域康养产业发展实践,对攀枝花康养产业实践的研究相对集中(雷鸣等,2018;王佳怡,2018)[29-30];对区域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开展案例研究(何莽,2020)[26]等。

对于康养产业发展路径,迟超楠等(2023)[31]提出应完善康养产业行业标准和监管体系,发展智慧康养;冯文岗等(2023)[32]认为贵州省应大力发展避暑、旅居、医药医疗、运动、温泉、森林等重点康养业态;曲富有等(2023)[33]提出应完善康养产业制度供给体系、鼓励康养企业创新型集群发展、统筹推进康养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刘生杰等(2024)[34]提出发展智慧化康养、提高从业人员数量与质量等;周瑾等(2023)[35]认为重点要促进康养产业生产要素的城乡间自由流动;崔龙国等(2023)[36]认为要完善康养产业发展政策和标准体系、强化康养品牌市场营销等。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康养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区域中心城市视角对康养产业发展路径的研究更是尚付阙如。本文从攀枝花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这一城市发展定位下加快发展阳光康养产业的必要性,以及这一城市发展定位对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最终提出“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下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的发展路径。

二、攀枝花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攀枝花地处川西南滇西北,与凉山、昭通、楚雄、大理、丽江五市(州)的直线距离都在200公里左右,是凉山、昭通、楚雄、大理、丽江五市(州)的几何中心。以下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与人口老龄化、医疗资源、创新能力、教育资源等方面将攀枝花与其他五市(州)进行比较,明确攀枝花打造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与劣势。

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2022年攀枝花、大理、丽江、楚雄、昭通、凉山的GDP规模分别为1220.5亿元、1699.6亿元、620.1亿元、1763.4亿元、1541亿元和2081.4亿元。六市(州)中,攀枝花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仅高于丽江,相当于凉山的58.64%、楚雄的69.21%、大理的71.81%、昭通的79.20%;另一方面,攀枝花的人均GDP(10.04万元)是六市(州)中最高的,是楚雄(7.43万元)的1.35倍、大理(5.14万元)的1.95倍、丽江(5.01万元)的2倍、凉山(4.26万元)的2.36倍、昭通(3.11万元)的3.23倍;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攀枝花也是六市(州)中最高的。

在人口规模与人口老龄化方面,六市(州)中,攀枝花的常住人口规模是最小的,2022年为121.6万人,相当于昭通(494.9万人)的24.57%、凉山(489.1万人)的24.86%、大理(330.5万人)的36.79%、楚雄(237.2万人)的51.26%、丽江(123.8万人)的98.22%。而攀枝花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又是最高的,2022年底攀枝花60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19.76%,大理为15.80%,丽江为14.54%,楚雄为17.64%,昭通为12.72%,凉山州为12.44%。

在医疗资源方面,2022年攀枝花三级甲等医院数量为6家,大理为5家,丽江为1家,楚雄为4家,昭通为2家,凉山州为5家,攀枝花是六市(州)中最多的;2022年攀枝花医疗卫生机构为1070个,大理为577个,丽江为846个,楚雄为1788个,昭通为2213个,凉山州为4139个,攀枝花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位列第四,多于大理和丽江。

在创新能力方面,2022年攀枝花、大理、丽江、楚雄、昭通、凉山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amp;D经费)分别为14.7亿元、9.6亿元、5.9亿元、8.2亿元、6.5亿元、2.8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amp;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1.21%、0.57%、0.95%、0.46%、0.42%、0.13%,六市(州)中,攀枝花的Ramp;D经费和Ramp;D经费投入强度都是最高的,其创新能力是最强的。

在教育资源方面,2022年攀枝花、大理、丽江、楚雄、昭通、凉山的教育支出分别为258308万元、652065万元、305057万元、493173万元、1194563万元、888877万元,教育支出投入强度分别为2.12%、3.84%、4.92%、2.80%、7.75%、4.27%,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教育支出和教育支出投入强度方面,攀枝花是六市(州)中最低的。2022年攀枝花、大理、丽江、楚雄、昭通、凉山州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分别为34865人、36420人、29368人、29820人、18199人、25639人,攀枝花是较高的,仅少于大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攀枝花在打造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具体如下: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优势。六市(州)中,攀枝花的GDP规模虽然只位居第五,但人均GDP位居第一,且遥遥领先于其他五市(州)。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第一;二是医疗和教育资源优势。攀枝花拥有6家三级甲等医院,位居第一。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位居第二。从四川省内看,攀枝花人口受教育程度位居省内第二,教育和医疗资源仅次于成都,对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辐射效应;三是科技创新优势。攀枝花的Ramp;D经费投入和Ramp;D经费投入强度位居第一,且遥遥领先于其他五市(州)。从四川省内看, 2022年攀枝花的Ramp;D经费投入强度居四川省第七位;四是政策优势。2022年12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意见,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五是城市综合影响力优势。根据2022年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攀枝花2021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为第145位,2021年可持续竞争力排名为第195位,昭通市为第258位和第242位,丽江市为第274位和第272位。而大理州、楚雄州和凉山州没有进入到排名的294个城市中。攀枝花的城市综合影响力在六市(州)中是最高的。六是与其他五市(州)相比,攀枝花的康养产业具有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入选“中国十大凉都”“中国避暑名城”,连续多年入选“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市(地级市)”,而其他五市(州)一直没能入选“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市(地级市)”。

另一方面,攀枝花在打造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一是人口规模小且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攀枝花的人口规模在六市(州)中是最小的,而人口老龄化程度是最高的;二是交通短板仍然存在。目前攀枝花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仍难以适应“打造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需要。

三、“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下攀枝花加快发展阳光康养产业的必要性

(一)是实施“健康中国”和“健康四川”战略,打造区域性康养产业中心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行了专门部署,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健康中国”。“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部署与实施,为康养产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西部地区依托风景名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这是国家政策首次将康养产业明确定位为区域重要支柱产业,这一定位,对康养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做出了充分肯定。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健康四川建设”,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把“医药健康”产业纳入六大万亿级产业提质倍增计划。目前,四川省康养产业政策框架初步建立,老年健康服务基础扎实,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正有力推进,为创新推进“健康四川”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迅速,影响力不断提升。2020年初,在党中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后,攀枝花提出加快建成“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等康养产业发展目标。从“三个圈层”的地理区位看,以上目标都是基于“外圈”提出的,攀枝花首先要打造成为“中圈”的区域性康养中心,才可能实现“外圈”层面上的发展目标。因此,将攀枝花打造成为川西南、滇西北的区域性康养产业中心,便成为攀枝花康养产业发展目标的应有之义。

(二)是带动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推动攀枝花成为川西南滇西北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需要

2022年底,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攀枝花为共同富裕试验区,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攀枝花推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就要充分发挥乡村康养产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推动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共同富裕目标下大力发展乡村康养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攀枝花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支持康养产业发展。推动攀枝花乡村康养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物质富裕;有助于促进农村生态宜居,推动乡村精神富裕;有助于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目前,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各个地区的重要任务。相对于其他地区,川西南滇西北地区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更为繁重。推动攀枝花乡村康养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将推动攀枝花首先在川西南滇西北区域内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对整个川西南滇西北其他地区推动共同富裕工作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是发挥比较优势,将攀枝花建设成为川西南滇西北服务业发展高地的需要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不断夯实一个城市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的关键。适应打造“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需要,攀枝花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实现“产业兴”。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提出积极建立“阳光康养旅游度假产业”“商业贸易”“现代物流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3+1”现代服务业体系;另一方面,从攀枝花发展的比较优势出发,提出要统筹做好钒钛、阳光、清洁能源“三篇文章”。与川西南、滇西北其他五市(州)相比,攀枝花的阳光康养产业具有独特的品牌知名度及显著的比较优势。中共攀枝花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赋予攀枝花的“两区三地一粮仓一门户”新定位新要求,大力发展阳光康养旅游度假等现代服务业,打造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到2027年康养产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阳光康养产业,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服务业发展动能,推动攀枝花发展成为川西南、滇西北服务业发展高地,为攀枝花打造“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产业发展基础与保障。

四、“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为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022年1月,中共攀枝花市委在十一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一”,即“一个总目标”,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第一个“三”,即“三大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精明增长、绿色低碳“三大战略”;第二个“三”,即“三篇文章”,统筹做好钒钛、阳光、清洁能源“三篇文章”;第三个“三”,即“三个圈层”,积极构建市域“内圈”、金沙江区域“中圈”、成渝贵昆“外圈”的“三个圈层”的经济地理空间。

“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一”,即“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也对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扩大阳光康养产业在“中圈”的影响力

将攀枝花建设成为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要求攀枝花在城市“内圈”、金沙江流域“中圈”以及成渝贵昆“外圈”的“三个圈层”的经济地理空间范围内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塑造自身产业优势。根据四川省委对于攀枝花加快建成“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的战略定位,攀枝花要充分挖掘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潜力,不断扩大阳光康养产业在“三个圈层”的影响力。“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的战略定位是基于成渝贵昆“外圈”的定位,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是基于更广阔的地理区位对于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进行的目标定位。要实现以上目标,首先要做的,是扩大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在金沙江流域“中圈”的影响力,将攀枝花的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成为川西南、滇西北具备引领作用的示范产业,将攀枝花建成川西南、滇西北的“康养生活目的地”和“康养产业根据地”。

(二)工业强市战略下推进“康养+工业”深度融合发展

根据工业强市战略,攀枝花要充分利用钒钛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钒钛产业生态圈,打造特色工业优势。以传统观念来看,康养产业与工业属于不同的范畴,工业强市战略与发展康养产业似乎是矛盾的。而实际上,工业强市战略与发展康养产业非但不是矛盾的,而且存在着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辩证关系。

首先,“康养产业”的范畴包括“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两部分。依据《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健康产业”包括13个大类产品和服务,分别为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事务、健康环境管理与科研技术服务,健康人才教育与健康知识普及,健康促进服务,健康保障与金融服务,智慧健康技术服务,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流通服务,其他与健康相关服务,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健康用品、器材与智能设备制造,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建设,中药材种植、养殖和采集;依据《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养老产业”包括12个大类产品和服务,分别为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老年健康促进与社会参与、老年社会保障、养老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养老金融服务、养老科技和智慧养老服务、养老公共管理,其他养老服务、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和租赁、养老设施建设。从目前“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统计分类可以看出,“康养产业”的范畴不仅仅涉及服务业,还在很大范围上涉及农业和工业,涉及工业的范畴包括“健康产业”下的“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健康用品、器材与智能设备制造,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建设”,以及“养老产业”下的“养老服务、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和租赁、养老设施建设”等。也就是说,康养产业本身有一部分就是工业,推进康养工业发展,也将推进攀枝花的工业强市战略。

其次,“钒”和“钛”与康养又有着天然的联系。钒有金属“维生素”之称,是人体健康必需的矿物质,有助于防止胆固醇蓄积、降低过高的血糖、促进骨骼及牙齿生长、协助脂肪代谢正常化、预防心脏病突发、预防龋齿、帮助制造红血球等;钛与铁、铝、钒等元素熔成钛合金后,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运动用品等。工业强市战略下,要鼓励自主创新,加快钒钛高端产品开发。通过政策倾斜,促进钒钛资源在康养产业中的应用,探索出一条康养产业与钒钛产业相容共生、互赢共进的发展之路。

(三)加快阳光康养产业发展,奠定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基础

《攀枝花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攀枝花将认真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加快现代服务业战略布局”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市委“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动能,推动攀枝花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川西南滇西北的主要城市包括丽江、大理、楚雄、昭通、凉山等。丽江市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温和怡人的气候、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基于以上旅游资源,丽江市提出高标准建成“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康养产业发展目标;大理市把文旅产业作为优势产业,提出以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和云南旅游大本营为目标,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文旅项目和国际化旅游基础设施,推进健、养、医三大系统的发展互动,打造养生养老、医疗消费、康体旅游的康旅融合产业体系,努力把大理市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养、宜医”的世界一流健康养老生活目的地;楚雄州在“十四五”规划中突出强调大健康产业的加速发展,以民族医药康养和森林康养为核心,打造世界一流、具有彝医药特色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昭通市在“十四五”规划中依托其生态、气候、中药等康养资源,发展特色诊疗、休闲康养等健康养生保健产业,加快推进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中医药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建设中医药康体保健旅游示范基地;凉山州围绕打造“国际最佳旅游度假目的地”“国际康养胜地”“国家级生态康养最佳目的地”的建设目标,加快对康养产业发展的布局,尤其是在联动攀西地区共建攀西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过程之中,重点打造安宁河谷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区,把“安宁河谷阳光康养之旅”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打造。

攀枝花通过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阳光康养产业,有助于加快发展包括康养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并进一步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攀枝花发展成为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奠定产业基础。

五、“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下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路径

(一)协同川西南滇西北城市打造康养产业联盟

攀枝花与川西南、滇西北其他五市(州)具有互补性的气候和自然生态条件,应加强所在区域内康养产业的协同发展,共同推进区域内康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完善攀枝花康养设施、优化康养产品、提升康养品质,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区域化布局,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攀西体育产业发展示范区、省级康复辅助器具综合产业园区、三线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建设情况进行跟踪督导。与川西南、滇西北其他五市(州)签订《加强康养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加强康养产业发展的协同与合作,打造川西南、滇西北“中圈康养产业联盟”,不断提升区域内康养产业的影响力,共同开拓国内国际康养市场。

(二)推进以“康养+工业”为核心的“康养+”产业深度融合

推进“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包括“康养+工业”“康养+农业”“康养+医疗”“康养+文旅”“康养+运动”等。在“康养+工业”方面,夯实“康养+工业”融合发展的科技支撑。进一步突破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突出攀枝花康养制造的“钒钛”特色,建立康养辅助用具研发制造基地,引导部分低迷的钢铁、机械加工制造业向康养工业靠拢,生产病床、轮椅、助听、助视、助浴等康养辅助器具,高标准建设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项目,培育发展智慧康养器材新兴产业,拓展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提升康复辅助器具、医疗器械、体育器材、健康监测穿戴设备、家居用品等钒钛终端产品质量和供给能力;在“康养+农业”方面,高标准建设农业主题公园、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田园综合体,打造文旅小镇、旅游新村、康养农庄、自驾游营地,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森林康养新业态;在“康养+医疗”方面,高标准建设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和区域医疗卫生高地,开展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产品研发及应用,构建覆盖从生命孕育到养老全生命周期的康复护理和养老体系,以前沿医疗技术为核心,聚焦打造区域医疗健康中心,重点发展预防保健服务、多元医疗服务、康复疗养服务等产业,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治未病诊疗、中医药养生康复、医疗诊断、医护疗养、医美整形、健康检查、康复护理等服务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需要;在“康养+文旅”方面,高标准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安宁河流域和金沙江沿岸农文旅融合发展,基本建成区域文化高地;在“康养+运动”方面,高标准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促进体育消费,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阳光运动品牌。

(三)加快培育康养产业领军企业

目前我国康养企业有几万家,大多数是比较小散的状态,产业集中度过低,缺少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攀枝花也是同样的状态,康养企业数量众多,但缺乏规模较大的领军康养企业。应打造康养产业平台,加大康养领军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快形成覆盖阳光康养全产业链条的大型阳光康养企业集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我国内地尚未出现以康养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相关上市公司都是依托主业战略性布局康养产业,有3家以康养为主业的公司都是选择在香港上市。可以在攀枝花谋划1—2家产业基础较好的康养企业,在3—5年内争取达到上市标准,通过上市融资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四)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阳光康养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科技创新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作为康养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的健康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37]。因此,康养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领域。

对于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而言,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结合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的发展特色和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策略;二是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资源优势驱动转变为基于产业跨界的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带动产业生产率实现大幅度提升;三是不断加强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积极发展智慧康养模式;四是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推动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超越传统的上下游产业链拓展和集群打造,走向以实现“共生—共享—共赢”生态发展目标为方向的道路,推动产业生态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积极发展温泉康养旅游

充分利用攀枝花全域具有温泉资源的优势,深入研究攀枝花温泉的康养价值,并通过导入国内外先进的康养技术进行产品化落地,同时引入国际知名的康养运营品牌,快速树立攀枝花温泉的市场影响力。结合新项目的高品质打造和老旧项目的提档升级,融入更多休闲度假产品业态,增强全市温泉康旅的综合吸引力,同时提升游客的驻留时间。加强重点市场的定向宣传以及本地消费的培育,增加消费频次,使攀枝花温泉康旅基数快速增长,奠定基础市场支撑。依托金沙江、民族风情以及独特的田园风光,打造一批景观震撼、体验独特的网红式项目,形成攀枝花温泉康旅的独特吸引力,将攀枝花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一流的温泉与气候康旅胜地。

(六)加快改善交通条件

加快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铁路方面,着力申报立项推进与宜宾、昭通、大理等其他高铁网络节点城市的高铁网线连接,形成连接成贵高铁、成昆高铁、昆大高铁的区域高铁网络;公路方面,应继续加大高速网线的建设;民航方面,天府国际机场投用后进一步加密攀枝花至成都航线航班,新增航线采用空中巴士或支线客机直飞,实现与成都、重庆的便捷交通往来。

在加强高铁、高速、机场等外向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积极改善攀枝花市内各区县之间、主要康养产业项目之间的城区交通设施建设,使景点与景点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连接高效、转移便捷,使攀枝花市域内的康养产业能够协同发力,最大程度发挥合力作用。

参考文献

[1]" W.Christaller. Central place theory from The Center of Southern Germany[M].1933.

[2] Perroux F. 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64(1).

[3] 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1957.

[4] Hirschman A 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122-187.

[5] 姜莉莉.东北地区地方中心城市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影响机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3.

[6] 葛生华.关于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几点看法 [J]. 兰州学刊, 1982(1): 47-52.

[7] 王茂林.试论发挥太原市中心城市作用的问题[J]. 经济问题, 1983(2): 12-17.

[8] 郭宝华,李丽萍.区域中心城市机理解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2):35-38.

[9] 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基本界定[J].经济研究参考,2002(52):2-13.

[10]"" 冯德显,贾晶,乔旭宁.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3):266-272.

[11] 周勇.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核心增长极:调整逻辑及整合框架—以湖南省等为例[J].学术论坛, 2021, 44 (5): 49-59.

[12] 吴彩鹤, 张鹏, 张楚玥,等. 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空间经济效率测度与时空分异研究——以哈长城市群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 36 (3): 252-258.

[13] Cutler, D., A.Deaton A. Lleras-Muney.The determinants of mortalit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6(3):97-120.

[14] Nils Gutacker,Luigi Siciliani,Giuseppe Moscelli,Hugh Gravelle.Choice of hospital: Which type of quality matters?[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16(50):230-246.

[15] Ethan M.J. Lieber.Does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fall when nonprofit insurers become for-profits? [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18(57) :75-88.

[16] Gawain Heckley,Ulf-G. Gerdtham,Gustav Kjellsson. A general method for decomposing the causes of socioeconomic inequality in health [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16(48) :89-106.

[17] Henry Y. Mak.Managing imperfect competition by pay for performance and reference pricing[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18(57) :131-146.

[18] Sophie Witter,Tim Ensor,Matthew Jowett,Robin Thompson.Health Economic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A PRACTICAL GUIDE[M],Amsterdam:Royal Tropical Institute, Amsterdam KIT Publishers,2010:1-252.

[19] 李后强.生态康养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18-21,41-42.

[20] 何莽.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9.

[21] 程臻宇.区域康养产业内涵、形成要素及发展模式[J].山东社会科学,2018(12):141-145.

[22] 吴兴杰.森林康养新业态的商业模式[J].商业文化,2015(31):9-25.

[23] 张霄.康养产业:全民关注的新兴产业[J].当代县域经济,2016(12):61-62.

[24] 周永.康养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分析[J].中国商论,2018(9) : 160-161.

[25] 刘战豫,孙夏令,石佳.康养为核心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以焦作市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9(7) : 20-22.

[26] 何莽.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7] 于代松,袁诗雨.推动新时代我国西南地区康养产业创新发展的思考—以洪雅县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4,41(1):10-16.

[28] 曲富有.数字经济背景下“康养+数字”产业模式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11):92-94.

[29] 雷鸣,钱卫,高升洪,等.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8,35(5) : 6-11.

[30] 王佳怡.从供给侧角度浅谈四川攀枝花市康养产业的优化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8(4) : 50-51.

[31] 迟超楠,卓 娜,杨玉淇,等.基于 SWOT 分析的陕南康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23 (4):171-176.

[32] 冯文岗,张权.加快贵州康养产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J].贵州商学院学报,2023(3):1-10.

[33] 曲富有,卫学莉,张帆.健康中国战略下康养产业发展现状与路径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12):185-187.

[34] 刘生杰,柴仲学,连小刚,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山西省康养产业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4(3):1-5.

[35] 周瑾,黄大金,罗强,等.中国康养产业纵览及发展对策[J].老龄科学研究,2023(9):68-77.

[36] 崔龙国,朱洪艳,王郡,等.重庆市康养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标准化,2023(11):90-94.

[37] 人民网.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EB/OL].(2017-02-15)[2024-05-16].http://theory.people.com.cn/gb/nl/2017/0215/c410789-29081875.html.

[责任编辑:付丽萍]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unshine-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in

Panzhihu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Metropolitan Center

YANG Yongpan,FANG Hong,WEI Qingr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Panzhihua University,Panzhihua 617000,Sichuan,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transforming Panzhihua into a regional metropolitan center of southwestern Sichuan and northwestern Yunnan is a new strategic direction and positioning for the city in the new era. It provide Panzhihua with new economic opportunities, geographic advantages and strategic strengths, while also placing new dema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nshine-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metropolitan centers as well as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ie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nd analyze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Panzhihua in its pursuit of becoming a regional metropolitan center. It examines the necessity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nshine-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and discusses the new requirements thus proposed. Accordingly, the paper proposes concrete 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the Sunshine-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in Panzhihua.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of significan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unshine-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as Panzhihua progresses toward its goal of becoming a regional metropolitan center of southwestern Sichuan and northwestern Yunnan.

Keywords: metropolitan center; regional metropolitan center; Sunshine-Based Health amp; Wellness Industry; Panzhihua; Common Prosperity Pilot Zone

猜你喜欢
中心城市
城镇化进程中的五大中心城市人口均衡发展比较研究
青年时代(2017年24期)2017-09-29 11:17:08
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研究
宜春市成为赣西三市中心城市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研究
老区建设(2017年4期)2017-05-23 23:15:01
湛江环北部湾中心城市建设研究
蚌埠市建设皖北中心城市战略研究
成都:跨越两千年的“中心城市”
看历史(2016年11期)2017-01-03 01:26:02
我国物流经济空间组织模式探讨
经济腹地与中心城市金融集聚的影响关系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17期)2016-04-27 04:19:24
陕南地区接受周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研究
把宜春建设成为赣西中心城市的应用对策研究
老区建设(2015年16期)2015-10-10 0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