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毕业实习改革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2025-01-26 00:00:00王术新陈斌禾陈耀丹韩素佳曹莉乐英高
高教学刊 2025年3期
关键词:毕业实习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是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是为行业企业输送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较强专业技术能力、较高技术革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该文以温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为例,讨论现今地方应用型高校毕业实习与企业实习岗位存在内容与实际脱节、“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实习过程不规范等问题,提出包括利用本科暑假拆分毕业实习为3个阶段的实习方式、学院与企业共同牵头的实习过程评定体系及配套“双师型”培养方案的毕业实习新模式,构建凸显专业地方特色的毕业实习改革体系,凸显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校企融合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新教学模式,协同推动专业的综合改革,形成“实验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产教融合联盟”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协同;毕业实习;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105-04

Abstract:\"School-enterprisecollaborativeeducation\"isanimportantpartofthedeepintegrationofschoolsandenterprises,anditisanimportantwaytodelivertechnicallyskilledtalentswithhighprofessionalism,strongprofessionaltechnicalability,andhightechnologicalinnovationabilitytoindustryenterprises.Inthispaper,takingthemechanicalengineeringmajorofWen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asanexample,itdiscussestheproblemsthatthecurrentlocalapplication-orientedcollegegraduationpracticeandenterprisepracticepositionsareoutoftouchwiththeactualcontent,theproportionofdouble-qualifiedteachersislow,andthepracticeprocessisnotstandardized.Thispaperproposesanewmodelofgraduationpractice,includingusingtheundergraduatesummervacationtosplitthegraduationpracticeintothreestages,thepracticeprocessevaluationsystemjointlyledbythecollegeandtheenterprise,andthesupporting\"double-qualified\"trainingprogram.Itconstructsagraduationinternshipreformsystemthathighlightsthelocalcharacteristicsofthemajor,andaschool-enterpriseintegrationpracticeteachingsystemthathighlightsthecultivationofstudents'comprehensiveabilities.Andthenewteachingmodelbasedonthe\"student-centered\"educationalconcepthasjointlypromotedthecomprehensivereformofmajors,formingafour-in-onecollaborativeeducationof\"experimentaltrainingbases,innovativetalenttraining,disciplineprofessionalconstruction,and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alliances\"systemtoimprovethequalityofprofessionalpersonneltraining.

Keywords:school-enterprisecollaboration;graduationpractice;curriculumsystem;practicalteachingsystem;talenttraining

温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成立至今一直是致力于建设浙南地区极具特色的理工类应用型大学,着重提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毕业实习作为培养人才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塑造人才特质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1]。

学生暑期实习过程中,选派专业老师与学生一起进驻企业,负责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对指导的教师而言,既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及瓶颈问题,又可以结合自身领域的专业研究内容,助力企业攻破技术难关、实现产品创新等,为进一步承担企业横向研究课题、联合企业申报科研项目奠定良好基础。进驻企业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落地能力、动手应用能力,进而反哺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让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人才[2]。

通过暑期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产品、技术、工艺、管理和发展潜力等;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实习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岗位匹配度,从中选择适合企业需要的优秀学生。对学校而言,通过实习让企业和学生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留温率,从而让更多更优秀的学生为温州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3]。

因此,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毕业实习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紧密结合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对接温州产业升级对专业人才需求,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4]。

一"研究现状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地方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需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课程教育与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规模的稳定,促进产业与教学相融合,突出应用型办学特色。“产教融合”作为解决区域产业发展所需,推动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逐渐获得了社会的共识[5]。各地方高校都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探索和研究如何利用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管理体制完善、校企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模式。智能制造与电子工程学院需紧密对接温州“5+5”千亿产业集群,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实践动手能力突出、与区域产业经济需求结合紧密的专业人才,成为推动温州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迈进、链条化发展、品牌化打造、竞争力提升,以及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6]。

温州传统优势企业对机电类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从近几年的就业来看,浙江省省内除温州和丽水的学生留温率相对较高外,其他地区的学生不太愿意留温,所以要想进一步提高留温率、实现市政府对我校提出的高要求,就得争取让更多的省外学生留在温州,所以首先得让他们了解温州、认可温州,最后才可能扎根温州。新冠疫情以来,很多企业的员工流失比较严重、机电类人才缺口就更大[7]。对于企业的员工缺口,技术类的岗位大三的学生可以胜任;一线普通员工类岗位,大一、大二学生就可以胜任,所以利用暑假开展的毕业实习工作可以有效填补企业员工的缺口。

企业技术难题得不到精准、高效的解决。企业在加速转型升级、突破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际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技术难点和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作为温州本地的理工类院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企业做好服务和支持工作,但我们大部分高学历老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还不够了解,难以准确把握企业发展中的技术痛点,导致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对企业的发展助力不够,难以发挥其智力优势[8]。

学院“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低。2022—2023年,智能制造与电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引进了20多位高学历老师(2023年继续大力引进),这些硕士、博士大部分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我校工作,理论知识丰富、创新意识强,但缺乏在企业较长时间的实践锻炼,对行业、企业的技术现状、工艺水平不够了解,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较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理解不深、办法不多,离“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毕业实习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训练。目前我院学生的毕业实习仍沿用瓯江学院的做法,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集中2个月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大部分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但由于4月底前学生需提交论文初稿,所以学生毕业实习时间难以得到充分保障[9]。同时这种短期实习,涉及学生安全、技术指导、日常管理等问题,使得企业接收零星几个毕业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也不会专门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这种实习内容由实习企业完全主导、实习过程由实习企业基本管控、实习考核由实习企业为主实施,学院和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较少,甚至部分学生为了考研复试或者考公,简单应付了事,导致毕业实习效果参差不齐,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距甚远[10]。

2023年我校与经开区联合举办“百企千岗”毕业实习活动,有很多学生积极参与,目前也有部分学生已经到岗开始实习,但学校还没有对实习企业和学校指导教师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各自责任,实习工作还是由企业主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等都是企业根据其自身实际需要来确定,实习效果还有待考证。前几年我院经常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专业老师带队联合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但没有形成制度化,更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对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都没有硬性指标和要求,导致实习工作没有延续性。

目前,我院有大量外省生源,特别是2021级机械类学生全部来自省外(其他普通本科专业有一半来自省外),如何让他们最后留在温州,提高留温率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其中,贵州、广西、河南籍学生比较多,这部分学生中,有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希望能利用暑期2个月的时间打工,既可以学点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可以改善其经济状况,但他们暑假回家难以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学校一方面难以给所有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所提供的岗位跟所学专业关联不大,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帮助不大,没有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向发力。

三"毕业实习改革体系构建思路

紧紧围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目标,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毕业实习大纲(包括实习内容与组织形式、考核方法等),构建毕业实习体系、探索毕业实习实践的新模式。将原来的自主分散式毕业实习模式,变革为在学院与企业建立合作基础上的统一组织与实施的分段实习模式。在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时间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通过不断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企业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提高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与协作创新能力。

(一)"毕业实习实施方式改革

充分利用第2、4、6学期的暑期,把原来大四下学期的毕业实习拆分为3个阶段,分层次、分小组、统一组织学生赴企业实习,实习采用双向选择模式,兼顾学生意愿和企业需求,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形成“学”和“习”相互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大一暑期就可以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和技术现状,在实习过程中查找自身知识上的不足,这样便于学生后续带着问题学、带着兴趣学,帮助学生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针对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程素养。

(二)"毕业实习过程管控改革

成立以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实习领导小组,专业负责人牵头、专业教师参与的实习指导小组。由原来自主安排转变为学院集中组织,由企业主导转变为企业和学院共同主导,由企业考核转变成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考核。做好毕业实习方案设计、实习场所考察、实习教师遴选工作,建立毕业实习的规章制度,做好实习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组织和管理,加强安全与保密教育和实习现场管理,对考勤、考核等工作做到任务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人,实行“清单”式管理,使学生毕业实习过程规范有序、管控精准到位。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为每个毕业实习小组配套1~2名专任教师进行实习工作的组织、指导与管理,一方面,可及时了解并收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信息,如实习内容、学生适应程度、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满意度等,为进一步提升学生与企业的匹配度、提高实习效率和实习效果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通过了解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协助企业解决技术瓶颈问题,经过几个暑假的实习指导,可大大提升教师自身实践经验和能力,进而提升其实践教学水平,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探索新模式。

四"毕业实习改革体系具体措施

针对温州理工学院目前毕业实习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通过解决三大关键问题,实现其预期成效,项目具体实施路线如图1所示。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组织制定毕业实习的实施细则和试行草案,明确职责和工作分工。

二是调研温州当地企业,了解企业的主打产品、企业规模、生产条件、设备设施、人才需求、技术难题和住宿条件等,评估其作为集中实习基地的可能性。

三是根据企业调研结果,组织校内外专家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论证,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及导师特长敲定毕业实习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流程,确定学生的实习实践内容和目标任务。

四是开展校内实习企业和岗位的选择活动,搭建让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的平台,兼顾学生自主化需求和企业岗位匹配度。

五是定点派遣专业指导教师进驻企业,做好实习中的组织和过程管控工作,并在实习期间深入了解企业当前技术难题,组织师生一起协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创新活动。

六是毕业实习结束,综合学生实习总结报告、企业导师评价、校内导师评价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过程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代表举行本期毕业实习总结会,总结好的方面经验,同时针对不足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并在下一期的毕业实习中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五"毕业实习改革体系特色与创新

毕业实习改革体现的特色:本项目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原本学生自行联系、企业主导实施、内容过程不统一和实习效果不可控的毕业实习,转化为学校集中组织、教师全程指导、实习设施齐备、内容规范统一、过程精确管理、考核科学合理和能力提升显著的一种新模式。从学校层面,可以提升指导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留温率、新增校外实践基地;从企业层面,可以培养快速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解决企业的用工难问题,也可以联合指导老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申报、科技服务等工作;从学生层面,既可以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针对性,掌握更多的实用型技能,也可以改善部分学生的经济状况。

毕业实习改革体现的创新:①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探索多方受益的企业实习新模式。兼顾“集中”和“分散”原则,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毕业实习实践新模式,有效推动学校向应用型本科加速转型升级。同时满足“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需求,高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四方建立紧密的长期联系,将人才培养质量高、长期稳定合作的实习基地打造为“深度融合”的示范基地。②合理利用暑期时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手段。在大一、二、三学生这种先“习”后“学”、边“学”边“习”、以“干”导“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带着实践中的问题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联系,这样学生学习将更有针对性,自主学习意识也将进一步提高。因此,这种实习改革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③推动教师进驻企业,实现“双师型”队伍建设新跃升。鼓励教师进驻企业、深度参与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工作,以暑期实习活动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在学院的机制激励下,打通教师参与到企业项目中的路径,使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结合更紧密,让教师的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促进学院“双师型”队伍建设实现新跃升。

六"结束语

紧密围绕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目标,通过毕业实习实施方式改革、毕业实习过程管控改革、“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等措施,形成“实验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产教融合联盟”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交互融合,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一致,为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毕业实习改革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本项目实现后的成功经验可在全校工科专业进行推广实施,对其他学校工科专业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石平义,官春平,邝子奇.“1+X”背景下机械制造类专业基于“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22,7(7):167-170.

[2]李兵,杨婷.“双高计划”背景下“多元培养、三维融合、协同育人”高职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1,3(18):87-91.

[3]赵红梅,夏维.以教育产业基金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9(19):60-64.

[4]陈熔,袁金秋.“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2,9(19):56-59.

[5]王波,孙继鑫,黄育飞.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校企协同长效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探究[J].大学,2020,5(47):65-69.

[6]徐学武,门静,张琛,等.新工科背景下传统机械制造专业智能化改造升级途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20,11(11):139-141,159.

[7]邹德芳,于文达,周鹏,等.工程教育背景下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产业化装备方向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3):309-313.

[8]徐生明,吴晖彤.“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工程机械专业教学内容整合的实践[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5(5):84-86.

[9]王淑坤,李学光,王金龙.新工科背景下传统机械类本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1):1-2,55.

[10]关颖.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J].市场观察,2019,2(9):94-96.

基金项目:2023年上海职业教育重点教改项目“产业需求导向的汽车服务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2023-58-40);2022年温州理工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毕业实习改革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2022JG01);2022年温州理工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工程认证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与探索”(2022JG12)

第一作者简介:王术新(1973-),男,汉族,湖南湘潭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

*通信作者:乐英高(1985-),男,汉族,湖北咸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应用。

猜你喜欢
毕业实习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
工科专业生产(毕业)实习体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1:42:54
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00:20:39
基于校企协同构建信息类研究生工程教育模式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 04:33:20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与校企合作改革的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8:44:30
浅谈高校药学类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11:40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基于过程方法的工科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