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历史使命,如何紧紧抓住新工科专业中关键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环节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润物无声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RFID技术是新工科特色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必修课程,这类课程思政的建设更具有典型性和示范作用。该文在分析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为例,给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通过近几年教学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工科;课程改革;RFID技术;物联网工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031-04
Abstract:Thereportofthe20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putsforwardanewhistoricalmissionforcollegeeducators.Howtograspthekeyprofessionalcorecurriculuminthenewengineeringmajor,fullyimplementtheParty'seducationalpolicyintheteachinglink,andsilentlyimplementthefundamentaltaskofcultivatingmoralityandcultivatingpeopleisofgreatimportancetothe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RFIDTechnologyisanimportantbasiccompulsorycoursefortheInternetofThingsengineeringmajorwith\"newengineering\"characteristics,andtheconstructionofsuchcoursesismoretypicalandexemplary.Basedontheanalysisoftheideasandmethod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innewengineeringcourses,thispapertakesthecorecourseofInternetofThingsengineeringasanexampletogivethepracticalexploration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Throughtheteachingpracticeofthepasttwoyears,thestudents'professionalabilityandprofessionalqualityhavebeeneffectivelyimproved,andthestudents'professionalidentityandfeelingsofhomeandcountryhavebeenstimulated.
Keywords: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EmergingEngineering;curriculumreform;RFIDTechnology;InternetofThingsEngineering
党的二十大报告[1]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一体规划,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中央领导高校工作的具体体现,是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抓手[2]。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素质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战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4]。2020年6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5]出台,可以看出党中央对思政教育的关切,这也有效推动了高校课程思政不断向高质量发展。
新工科对于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技术人才提出新要求,而新工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无疑肩负着传递专业核心价值观、聚焦专业主干知识、展现专业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使命[6-7]。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以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构建起明确的课程思政目标,并将其“思想引领、素质培养、价值观塑造”的理念辐射到其他专业课程中,从而形成与专业理念一致的协同效应[8]。本文将针对新工科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展开研究,结合教学团队在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RFID技术的教学实践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展现课程思政取得的教学成效。
一"新工科核心专业的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分析
如图1所示,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型、交叉性与综合性。通过分析新工科特点和课程思政的要求可以看出,新工科的课程思政概括为“科学素养、工程伦理、人文素养和开拓创新”。
通过近年来对工科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人员逐渐归纳出课程思政的特点[9]。其中,核心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难以达成课程思政的体系化。新工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通常源自多个不同专业,且专业跨度较大。由于整个新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切入点还未达成共识,课程思政的体系化不够明显,塑造的价值导向并不聚焦。
二是难以形成课程思政的演进化。新工科专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很快,然而思政教育由于推动力度不足,因此显得相对滞后。
三是难以促成课程思政的生动化。当今世界环境复杂多变、文化思潮多元碰撞,但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和家庭对人才塑造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的内容不易唤起学生心中的共鸣,很难促成课程思政的生动化、鲜活化。
四是难以落实课程思政的考评化。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发挥长项进行思政课程的个性化建构,而个性化建设就很难用传统的考核评价标准进行度量和评估,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也很难激励更多的教师投入其中。
综上所述,虽然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工作对整个新工科的专业建设来说意义重大,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以下我们将针对新工科专业的特点,给出应对策略。
二"新工科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2020年6月,本团队在认真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定位目标的基础上,从其核心课程RFID技术入手,总结RFID技术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和实施准则,并梳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对课程所蕴含的思想元素进行挖掘,通过系统化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内容中,初步做到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达到了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的教学目标。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研究团队遵循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准则,并从核心课程入手,有效推进了本专业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课程思政建设。总体上看,可以概括为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评价、价值和案例四个维度出发,做好新工科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一是“分层分类”制定思政教学目标。研究团队依据专业育人目标,确立适于本专业发展的思政教学目标,自上而下分解核心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做到多元思政元素在专业传递过程中合理解耦。这种“分层分类”设计思路,从毕业生培养要求入手,以授课内容为主线,在合适的部分预留思政元素环节的恰当引入,可使课程思政与专业授课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二是“动态反馈”完善思政教学评价。针对教学中的思政小目标,采用“教学策划(Plan)教学实施(Do)教学评估(Check)反馈amp;改进(Adjust)”(简称PDCA)在循环中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本团队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构建了混合式学习活动平台,不断完善基于PDCA的“动态反馈”教学评价机制,以此促进课程思政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是“因时而新”凸显思政教学价值。结合本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特色,紧紧抓住具有时代性兼具正能量的思政内容,唤醒学生的心理共鸣,在知识传播中凝聚思政价值,以思政价值激发专业建设动力。
四是“共享共建”丰富思政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参与到思政教学案例的共建中,通过调研、作业、辩论、研讨和演讲等形式,结合实际发掘更鲜活的思政案例,并将思政理念与诸多实践活动协同推进,从而达到促进知行合一的效果。
以下将介绍本团队在RFID技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具体实践情况。
三"新工科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实践
(一)"课程思政的总体规划
RFID技术课程思政教育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RFID技术课程讲授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人格培养等教育导向与课程知识、技能传授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辩证统一。
在RFID技术课程思政总体规划(如图2所示)中,团队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分别拆解为三个层面,且每个层面分别对应相应章节的课程内容。而后在课后作业、课堂研讨、演讲辩论等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思政案例的分析和补充活动中。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收集各种形式的教学效果评估结果,以此促进课程思政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思政教学元素挖掘
结合CC2020版课程大纲,本团队针对每讲课程内容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给出相应“思政示例”(见表1的第1—4列)。经过两轮教学反馈,学生们也不断反馈出他们心中的“拓展”(见表1中的第5列“自觉amp;研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授课环节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摘取更贴近学生的新的课程思政示例,并将其融入之后的授课环节。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落实。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团队成员不仅加强了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还与学校党政机关部门合作,深化教师对当前国家和京津冀总体战略部署的认识,不断提升课程师资的政治占位。
二是重修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团队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立各阶段的主要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过程和授课效果评估中。
三是重塑教学内容,发掘课程思政适用元素。团队根据各阶段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团队结合教学目标需求寻找相应的思政元素。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思政元素的发掘,并从中寻找更鲜活的思政教学案例,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四是改进评价考核,适应课程思政建设需求。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要求,改进课程思政内容的讲授和考核方式,增加研讨互动、翻转课堂等形式的过程性考评;通过打分、投票、调研问卷等灵活的方式,对掌握情况摸底排查,并将此作为下一阶段优化改进的依据。
(四)"课程思政成效评估
通过近年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团队深感从该过程中获益,具体成效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充实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原有课程更有“温度”。据结课后的问卷调查统计,相比2019—2020级上课的学生,2020—2021级和2021—2022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二是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通过思政课程教改,有效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认知,增强了专业认同,促进了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增强,报名参与科技活动和各类竞赛的人数增加。据统计,上完本课程后,75%的学生愿意向下一届同学推荐本专业(上课前仅为50%)。
三是深化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通过国内外技术差距的对比介绍,有效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局势,以家国情怀感染学生增进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意愿的人数增加。据统计,上完本课程后,70%的学生乐意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上课前此项统计仅为48%)。
四"结束语
本文对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和实施准则进行剖析,并以新工科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的核心课程RFID技术为例,梳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对课程所蕴含的思想元素进行挖掘,通过系统化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做到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在团队多年积极努力下,本课程被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本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10-11]推动下整个专业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工科课程教学模式,2022年本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完成专业工程认证入校考察,2023年顺利通过工程认证。课程思政,任重而道远,常做常新,望本文能给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6.
[2]康娜,马立民.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8):60-63.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6]廖勇,周世杰,汤羽,等.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10-18.
[7]董宪姝,马晓敏,樊玉萍,等.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科混合式课程教学创新实践[J].高教学刊,2023,9(20):44-48,52.
[8]周纯杰,何顶新,张耀,等.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31-37.
[9]贾启君.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逻辑[J].中国大学教学,2021(5):50-53.
[10]方娟,陆帅冰,梁毅,等.面向新工科的“三全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23):42-45.
[11]方娟,蔡旻,高明霞,等.“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39):124-127.
基金项目: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地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新生态的构建与实施”(ZD202218);北京工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项目“RFID技术”(KC2022SZ017);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以跨学科创新带动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ER2022GGZX007);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促进‘RFID技术’提升的研究”(ER2022KCB07)
第一作者简介:张文博(1980-),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异构计算,可信计算,物联网技术。
*通信作者:康娜(1984-),女,汉族,河北深县人,哲学硕士,副研究员,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