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人民观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贡献

2025-01-26 00:00:00陈娜
理论观察 2025年1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人民历经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晶,其核心力量源于人民。在这一过程中,人民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和受益者。邓小平人民观从立场、利益、目标、发展四个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探索与贡献,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亦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定人民立场的决心,维护人民利益的初心,致力促进物质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融合共进的信心,助力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恒心。

关键词:邓小平;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幸福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5)01—0081—05

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领导者,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将人民置于发展进程的核心地位,提出了丰富的人民观理念。他引领中国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注重人民的福祉,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思想发展。其人民观也对后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从四个方面探讨邓小平人民观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民立场观:坚持人民至上,建设现代化强国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邓小平同志坚持将人民置于发展的核心地位,倡导“人民立场观”,建设现代化强国。

邓小平同志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力求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他继承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一重要论述[1]217。

邓小平人民立场观强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第一,深刻体现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正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制定政策、推动发展时,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第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以确保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三,倡导“群众路线”。邓小平强调,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疾苦是制定符合实际政策和措施的关键。因此,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不仅突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进一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贡献。首先,“人民至上”理念坚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皆彰显着鲜明的人民立场,凸显了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其次,“人民至上”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践行“人民至上”,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创造力,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各项工作始终。这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一脉相承,都是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认可和尊重,都是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期盼所在。

二、人民利益观:促进现代化建设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贯彻

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低谷和国内对于改革方向的疑惑,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发展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指出真正的现代化建设应当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论不仅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方向指引,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更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尤其体现在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于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即:“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国力提升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开展的唯一评判标准[2]372”。一方面“三个有利于”标准凸显了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实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指导。其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居于关键位置,这体现了邓小平深厚的民本情怀,也预示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将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断接续努力。另一方面“三个有利于”标准保障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贯彻执行。突出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先进性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度重视,为改革发展与经济建设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确保社会稳定提供了一个评判依据。通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国共产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进一步强化了现代化建设中维护人民需求和利益的重要性。最后“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实践中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道路的形成。与西方一些国家不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三个有利于”标准正是这一方向的有力支撑。它确保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会偏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是沿着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日益显著。可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为改革开放指明方向,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3]11-12可以发现“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相继相承,创新发展并在实践中共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共奏时代华章。

三、人民目标观:促进物质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融合共进

邓小平同志关注物质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融合共进。他逐步提出“小康”概念,“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共同富裕思想等,均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他的指导下,中国逐渐构建了一个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建设体系。

(一)逐步提出“小康”概念、“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在现代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时首次用“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此后这一提法也得到不断重申。故而,20世纪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有了具体描述,小康概念也因此成为这一探索阶段新的里程碑。“小康”源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4]325意为生活富裕而安定,象征着富足、礼义、公正的社会理想和追求,极具中国色彩。在邓小平的人民观中,“小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一种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志和目标。他认为,中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让全体人民都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过上美好生活。

“小康”概念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追求。首先,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5]194这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在20世纪末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次,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也是为什么将小康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因为小康是中国国情下的一种相对较为理想的社会状态。最后,小康概念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持续加快,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全面而深入的变革与进步。与此同时,“小康”思想也在这过程中不断被深化和拓展。

1981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中友好医院联盟访华团,在介绍国内情况时指出:“1979年我跟大平首相说道,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6]732由此,“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也随之呈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在各个领域都要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不仅要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还要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积极进步。这样的社会,不仅经济富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而且实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其次,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三步走”战略。即先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的翻一番,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再翻一番,最终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明确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路径,为后续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指导。

“小康”概念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内涵和目标。第一,逐步提出“小康”概念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对经济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小康社会的建设要求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国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第二,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对政治现代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构建起相对稳定、民主开放的政治体系。通过推进政治现代化,中国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第三,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对社会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公平正义,努力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实现了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社会各界普遍享有基本人权和自由,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四,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对文化现代化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中国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国外文化成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二)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提出共同富裕思想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特征,是邓小平人民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既是其必然要求,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服务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同富裕由毛泽东同志首倡,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参与起草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提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7]569-570。”此后,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多次系统阐述“共同富裕”思想,并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正是围绕“共同富裕”完整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共同富裕”既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话语凝练,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属性特征的话语表达[8]。第一,共同富裕深刻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特色,它显著地突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公平与共享方面的优势,同时,它也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求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这一理念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发展路径,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魅力在于共同富裕。这种魅力的核心又在于确保生产力相较于资本主义能有更迅速、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持续不断地提升和改善人民在物质及文化方面的生活品质。第二,共同富裕凸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物质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融合共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演进过程,它涵盖了物质层面的丰富与提升,同时也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培育与升华。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还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和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第四,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而且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共同富裕成为关键目标,这不仅能让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位公民,更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促使我们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解。这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树立“主人翁”意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9],共同探索并实践共建共享、共富共赢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样的道路将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0]。

四、人民发展观:助力文明协调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同志弘扬“为人民造福”的人生价值观,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助力文明协调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建设。在他的领导下,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

邓小平同志格外关注人民素质的提升,他认为物质丰富的同时,文化和精神也应同步充实,以推动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他倡导以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培育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仅致力于物质文明的坚实基础打造,更高度重视精神文明的培育与建设,确保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1]22。”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明间的协调共进。

首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两大关键要素。单纯的物质财富增长并不能构成真正的现代化,还需要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和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创造,又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和全面发展。体现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探索和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其次,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不仅要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要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者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最后,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的实施,不仅促进了物质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两手抓”战略方针在中国大地上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极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12]122这表明,在新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重要动力,亦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包括通过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提升,去追求物质层面的丰富;同时亦强调精神层面的富足,通过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素养。只有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的综合实力得以增强,人民的生活日益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稳步向前。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不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而且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这一理念,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弘扬“为人民造福”人生价值观

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13]。邓小平同志一直秉持“为人民造福”的人生价值观,切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谋福利,使人民得到长期的、持久的幸福。

首先,“为人民造福”的人生价值观体现出邓小平同志的为民情怀和崇高理想。他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坚持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吸取思想营养和前进力量。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改革开放中突出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其次,“为人民造福”的人生价值观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人民幸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这不仅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提出了许多为人民谋福祉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倡导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动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建设,这些都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最后,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丰富的营养和力量。

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担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邓小平同志“为人民造福”的人生价值观影响深远,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追求和政治信念的体现,也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财富和精神遗产。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4]1这次会议首次明确实现人民幸福是党的历史使命。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11]46的目标,着力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呼吁“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可见共产党的哲学是人民的哲学,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期盼就是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为人民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

五、结语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今日的中国,正在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继续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邓小平人民观也将继续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遗产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2-373.

[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12.

[4]梁锡锋.注说:诗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25.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

[6]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32.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69-570.

[8]李永进,程帆.邓小平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J].现代哲学,2023(1):53-61.

[9]王公龙.牢记“三个务必”,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J].红旗文稿,2022(20):24-27.

[10]余永跃.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J].人民论坛,2024(4):46-50.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46.

[1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2.

[13]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N].人民日报,2022-06-16(1)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侯庆海,周浩〕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30:46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 11: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