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家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特征,其内核是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和育人,体现了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积淀。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科学家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索中形成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的价值导向,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之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丰富宣传科学家精神的渠道,以及发挥榜样科学家在弘扬科学家精神中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核心内涵;生成逻辑;弘扬路径
中图分类号:G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5)01—0066—05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精神既是心理学概念,也是哲学概念。广义而言,精神是指人的认识、情感与意志的总合;狭义而言,精神是知、情、意的内核,是所有意识文化现象中最为深层的一种东西。科学家精神的载体是科学家,是科学家群体在科研活动中自身形成的精神气质。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要求全社会“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2]。科学家精神体现着党的性质,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正是在科学家精神的激励下,我国科技工作者立足中国大地,创造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辉煌成就,也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底气、志气和骨气。
一、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
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具有动态特征,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各有不同。中国的科学家精神随着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本质上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继承,并且与新时代党对于科技的方针政策、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实践及国家需要相适应,更具有时代特色。
(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科学在价值取向上是服务于全人类的,需要凝聚全人类的智慧,因而科学无国界,但是,科技工作者有自己的祖国,他们必须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为祖国发展作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以国家的需要为研究方向,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为国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坚定文化自信,解决与人民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要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力,就必须有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深度、速度和精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继承老一辈科学家敢为人先优秀品质的基础上,更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勇闯“无人区”,加强原创、引领性科技攻关。科技创新的深度、速度和精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要求科技工作者开阔视野,具备前瞻思维和跨学科意识,提高判断力、理解力和组织领导力,着力攻克基础前沿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敢于创新的基础上善于创新。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试错”的过程,只有建立包容“试错”的机制,创建试错的文化氛围,才能突破固有框架,达到不断创新的目的。任何理论都包含着可能的错误,科学就是要在批判错误中学习。
(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求实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内在要求。真理是相对的和暂定的,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追求真理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起点。《意见》指出,要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并强调一切科研活动都应有追求真理的高度,展现追求真理的品质。这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以立德为先,以探索真理为毕生追求,反对盲目追逐热点,随意改变研究方向。在中国科技史上,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真、善、美的追求和严谨的作风学风,不断总结科学方法,探寻科学规律,才取得了重大科研项目的成就。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便利,但与此同时,各种功利主义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行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继承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唯理特质的基础上,强调恪守科研活动的诚信底线,反对投机取巧和圈子文化等影响学术生态健康发展的行为。
(四)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科学家宝贵的道德品质。“科学绝对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3]。奉献精神体现在当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抉择时,愿意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而非隅于个人狭隘私利。一方面,科学家的无私奉献表现在淡泊名利上,这也是科学家潜心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新时代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科学家身处的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也面临更多的物质利益和荣誉等的干扰,这就对科学家甘于寂寞、保持恒心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例如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一生淡泊名利,把自己获得的奖金捐赠出去,并多次被媒体报道,还有一些科学家,在临走时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强调科学家淡泊名利并不等于让科学家辛苦又清贫,也不是让科学家无欲无求,而是要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科学家首先是人,他们既有物质追求,也有精神追求。如今,科学家社会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工作待遇越来越好;国家还设立了最高科技奖等荣誉,表彰科技创新人才,这对于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五)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协同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认为,协同是“许多人在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4]。科技攻关离不开团结协作,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与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由单枪匹马变为群策群力,我国科学家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既包括核工业、航天工业系统内部的协同,也包括全国范围的协同。各个环节按照既定时间完成目标,既保证各专业共同体间的开放,又发挥了各共同体的作用。科学合作是实现知识的互补、资源的整合和跨学科研究的有效手段。科学的合作不仅包括同行间的合作,还包括不同行业人员间的合作,以及国际间的合作。新时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奔涌的态势下,大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代科技创新的必然趋势。因此,新时代科学家应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协同精神,树立全球视野和跨界融合思维。
(六)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育人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具有传承性,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科学家除了做好本职科研工作以外,还肩负着培养更多科学后备人才的责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科学工作、发现和发明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果,这种劳动既需要当下人们的协作,也需要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5]科学家自己的工作需要在前人和同道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很多科学工作只有通过后人才能开花结果。中国正努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而这段具有挑战性的进程需要几代人去完成。我国现在一些杰出科学家,也是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发现和帮助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老师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新时代以来,科学家继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育人精神,在潜心研究的同时,注重提携后人,担负起了人才培养的责任,并且在育人方面更加注重科技自立自强精神的培育,提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举,例如黄大年既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名教育家,一位慈父,他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在工作中十分敬业,直到手术的前一天,依然在和学生讨论专业问题。黄大年在致力于培育国家高精尖人才的同时,也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多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不能只做国内的佼佼者。总之,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把青年人培养“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他们既是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又是提携后学的领路人。
二、科学家精神的生成逻辑
科学家精神源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党的初心使命的坚守,它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的价值沉淀,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可以从西方哲学追溯科学家精神的源流,可以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角度研究其历史演进,也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其思想根源。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创新
科学家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指导。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7],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之上的哲学理论体系,是对科学技术产生、发展、本质等的系统阐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强大力量。邓小平在肯定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同时,结合社会实践,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弘扬科学家精神能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也有危害于人的可能。面临当前涉及到人类利益分配、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等各方面的挑战,如何有效协调和平衡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成为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强调科技创新在实践中的作用,推动创新机制的构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具备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科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科技进步对人类精神文明具有推动作用,科技发展为精神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也会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同时,科学家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技工作者群体中传承、融合与创新的产物。文化因素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理论、道德规范、人文诉求等,对于科学家精神的形成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忠孝爱国、自强不息等思想深入国人内心,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国人家国情怀的历史表达,蕴含了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反对陈陈相因,鼓励寻求突破,其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蕴含着创新思维,涵养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究天人之际”为哲学基础,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真务实的思想特点,是新时代科学家求实精神的形成基础;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赞叹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被誉为著名的“孔颜之乐”。这蕴含了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富足的境界。儒家的仁爱思想和舍己为人风尚蕴含着奉献精神,这启示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以科学研究服务人民为乐;合作是一种古老的观念,《周易》中提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提倡我们在学习中注重交流合作,提高效率,蕴含着协同精神;中国向来尊师重教,孔子作为教育家,提出的“有教无类”“内仁外礼”“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影响颇深,蕴含着育人精神。在当代,我国的钱学森、于敏等许多科学家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了精忠报国等文化基因,将一生奉献于国防科技事业。简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科学家具有重要滋养作用,包括发展他们的思维、完善他们的人格、开阔他们的视野,为科学家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的价值沉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救亡图存为目的,坚持迎难而上。19世纪中叶,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科学家和仁人志士开始探索科学救国之路,远赴海外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魏源吹响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角,洋务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国防现代化,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1915年,赴美留学生在美国创办了《科学》月刊与中国科学社,以期向国内传递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激起了中国人“科学救国”的热情。五四运动前夕,一批留学生意识到只有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才能救中国,掀起了“科学救国”的高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两个月后,任鸿隽说“只有重视科学教育,才能增进人民的智识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8]。之后,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延安自然科学院,并在重庆国统区成立了一些进步科技社团,为科学家精神埋下了红色基因。20世纪30年代,一定数量的科学家群体在中国出现,但作为科学的后进国家,我国科学家群体一开始便面临着救国重任。这一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挥洒热血,他们不求名利,刻苦钻研,教书育人,孕育了科学家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科技工作者坚持科学报国为力量之源。旧中国在科技领域一穷二白。面对美国的核威胁,打破外部封锁,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是主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1956年,周恩来发出了“向科学进军”[9]的号召,鼓励全党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奋斗。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决定以自力更生为主,经过艰苦奋斗,创造了独立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奇迹,使我国国防和科技实力大大增强,涌现出钱学森、于敏、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这一时期,以热爱祖国、终生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为突出特点的科学家精神基本成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反思中改进社会体制,实行全面科技体制改革。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0],以科技进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攻克国家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陈景润、王大珩、王淦昌等科学家在“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引下,践行科技发展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理念。国家对科技人才越来越重视,大力表彰先进科技工作者,1986年,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999年,表彰“两弹一星”元勋,并提出“两弹一星”精神;2000年,制定了最高科学技术奖。广大科技工作者集中力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使中国科技力量开始向世界迈进。这一时期的科学家精神以创新引领、复兴中华、科教奠基、人才培养为突出特点,并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实践逻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
科技创新呼唤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的提出既是时代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11]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追求科学真理、推动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也是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的关键要素。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踏上了新的征程,进入了新的赛道。新时代,我国取得了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民用客机试飞成功、北斗三号卫星发射成功等成就,科学家精神在科技工作者的实践中也得到传承与发展。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和价值危机,尤其是当前,由于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出现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甚至各种学术不端或违背科技伦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我国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同时,也存在创新型科技人才不足、全球化进程加速人才流失,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对科学家与科学技术存在一定误解等问题。因此,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三、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弘扬路径
科学家精神的提出既是时代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在科技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强化科学家精神弘扬的政治保证、丰富科学家精神弘扬的宣教载体、提升科学家精神弘扬的辐射范围。
(一)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铸牢科学家精神弘扬的政治保证
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旨在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新时代,党对科技的领导最紧迫的是要破除机制障碍,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首先,改革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在选拔科技工作者时,要突出政治标准,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品德考察,选拔具有主人翁责任感、接受党的领导、立志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科技人才。其次,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在科技人才评价方面避免只看论文、专利、项目等,避免评价标准“一刀切”的做法。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成长自有规律,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的多维评价体系,综合考虑科技人才的价值、贡献和能力。再次,完善科技人才竞争制度。反对科研“圈子”文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政府应加强科技界的作风与学风建设,惩戒科技界作风学风问题,严肃查处科研失信问题,呵护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探索精神,为其发展提供充足支持。最后,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党和政府要在政治、工作及生活上关怀广大科技工作者,广泛宣传“人民科学家”等功勋荣誉获得者的生动事迹,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此外,大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改善科研内部管理,减少繁文缛节,以及简化科研报销、申报等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问责,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优化科学普及教育,丰富科学家精神弘扬的宣教载体
科学普及是加强科学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因此,我们要善于借助多种载体在科学普及中宣传科学家精神。学校应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相关活动,如举行科学家先进事迹报告会、“院士专家进校园”等活动,讲好科学家故事,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严谨治学。还可以把科学家事迹纳入教材,通过一些正面案例激励科研人员;科技社团作为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应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创新模式、规范管理,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能,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大众传媒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可以运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还可以通过报刊、电影、书籍等自然媒介进行宣传和推广,扩大大众对科学家精神的了解。支持文艺工作者运用影视剧、诗歌、漫画等的形式,让科学家精神走进人民的日常生活;重大节日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有力载体,一些与科技相关的重大节日,比如“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可以此为契机举办国家科技发展史科普活动;文化场馆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空间载体,国家依托科学家精神展览馆、科学家图书馆等机构建设的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示范场所,要发挥机构协同作用,全方位立体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展现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提升科学家精神弘扬的辐射效能
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树立典型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方式,培育和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发掘更多关于科学家精神培育的资源,选取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作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鲜活素材。应选树先进典型,扩大对新时代“人民科学家”等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的宣传;同时,也应适当展现一些反面案例,披露当事人所犯学术错误遇到的惩罚,以发挥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塑造榜样科学家形象。科学家中的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宣传科学家精神的主力军。应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家精神弘扬工作,发挥自身优势,讲述个人在科研中的宝贵经验与心路历程,使广大群众在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时,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这也有助于公众了解科学家的日常生活,改变心目中对科学家过于严肃、缺乏生活气息的刻板印象,拉近公众与科学家的距离。此外,可以利用一些新媒体平台塑造明星科学家、网红科学家形象,例如2019年钱七虎等13名两院院士和25名知名学者成为“抖音科普顾问团”成员。德克兰·费伊(DeclanFahy)指出:“科学明星通过媒体的力量,利用其自身的影响力来激发新思想、强化公众对科学研究的理解、驱动科学争议、发起社会运动并影响政策制定。”[12]虽然国内的网红科学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明星科学家,但是这是公众理解科学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1.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
[3]保尔·拉法格,威廉·李卜克内西.忆马克思[M].赵东垠,译.学术出版社,194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8.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4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4.
[8]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第六次年会开会词[J].科学,1921(10):1058-106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322.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11]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2.
[12]费伊D.聚光灯下的明星科学家[M].王大鹏,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0.
〔责任编辑: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