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他们是医学研究的主力军。科研创新能力是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指标和核心,本文从研究生课程设置、招生选拔、导师队伍建设、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并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期为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驱动国家进步发展的源泉。科技创新需要依靠大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研究生教育承担培养各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责任。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就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因此,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符合各行业深层次发展、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事关民族复兴大任。
目前,医学研究生有两类:学术型和专业型。其中,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是具有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加强这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对于提升医院综合诊疗水平以及促进医学领域的科技发展极为关键。然而,目前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普遍存在培养水平不高、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2]。本文结合自身经验,分析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研究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改革措施,为培养高质量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提供参考。
1"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3]。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重心是研究能力,核心是科研创新能力,具备创新能力的医学高层次人才能够引领医学快速发展,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1.1"课程体系设置
研究生课程不仅仅要帮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目前,我们的课程体系里存在专业课多而跨学科课程偏少的现象,而这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不利于开阔学生的研究思路,不利于交叉领域创新性成果的研发。例如,我们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软件类(绘图、数据统计等软件)课程或者常用数据库使用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手段。
另外,课程体系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验技能和前沿知识的课程较少。医学本科生的课业繁忙,基础知识扎实,但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存在不足,这些学生升到研究生后科研能力严重不足,无法独立开展研究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培训。目前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理论学习仍为重点,实验教学和科研素养培训的内容极少,不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题研究。现代医学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课程需要增加学术前沿的内容,包括学科或专业中最新的研究方向、观点、成果、技术的前沿知识,对开阔学生眼界、紧跟时代发展、提高兴趣、指导学术创新、引领学生探索未知有重要作用。
1.2"学习和教学方式
医学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医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的特殊性使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主要以接受式为主,通过记忆和实操来消化已有知识。接受式教育会削弱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我们在培养学术型医学研究生时常常发现学生对于探索未知的、没有确定结果的研究时,畏难情绪较为严重。
我们的课堂仍以“教师讲-学生听”模式为主,案例分析、研讨较少,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不能激发学生多角度解析问题和思辨的能力,影响创新思维的锻炼[3]。另外,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主要是确定性和预设性,缺少开放性问题的交流,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方面也不够有力。
1.3"研究生招生选拔
学术型研究生是以培养科研型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为目的,因此对此类研究生的招生选拔应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但实际情况却相反。
目前,国家实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并轨的政策,显著节约了专业型研究生的时间成本,而学术型研究生需要另外进行3年的规培才能进入临床工作。因此,多数推免生或医学生考研都优先报考专业硕士(专硕),极少有人选择学术型硕士(学硕)。地方医学院校的学术型研究生生源长年不足,个别科室甚至无人报考,最后都是靠调剂才招到学生。一般在招生时,学校和科室会建议将在专硕选拔中落选的学生调剂到学硕,而这些学生为了有书读也会勉强接受,结果导致大部分学术型研究生是由对科研不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培养难度大,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1.4"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中明确规定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水平常常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地方医学院校的导师队伍建设仍不够完善,影响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导师培养周期长。比如,硕士导师(硕导)需要有副高级职称后才能参评,这就导致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有基金项目、文章等科研成果时,还不能招生,不利于导师队伍年轻化建设。二是临床医生作为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存在不利因素。临床医生的主要工作在临床,业务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持续跟踪本学科的科技前沿,做不到精细和精准地指导学生,不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导师的师德培训有待加强。强化和完善导师负责制,增强导师立德树人、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使命感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但是学校在这方面的指导、培训和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奖励和监督机制没有完全到位。四是导师对个性化育人认知不足。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或者惯性原因,导师常常会对所有学生使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忽视个性化育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科研热情。
1.5"考核和评价机制
目前,研究生的考评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考试、学术交流、科研产出(如发表论文、专利)、毕业答辩等环节。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由学位论文和科研产出的数量、质量来决定,我们的考评体系缺少关于学术创新能力评估的内容。考核和评价机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在创新研究认定方面做更细致的规定,探索符合自身情况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做出创新性成果。
2"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
2.1"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形势下,课程设置要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角度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4]。课程体系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特别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同时与导师联手建立多层次、多举措的训练手段,帮助医学研究生平稳进入科研工作。针对医学本科生科研技能和科研思维训练不足现象,首先,在入学时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快速培养学生开展科研的基本能力;其次,新生每周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文献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最后,导师和研究生定期交流,做实验进展汇报,不断分析、调整和优化科学问题,学生在边学边做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
加强关于跨学科和学术前沿的教学。学校或学科应创造条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讲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研究方向、成果、技术,有助于打开学生眼界、思路,拓宽学术视野,引领学生探索未知,培养科研兴趣。另外,教学上增加研讨式和案例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表达见解的能力和沟通能力。
2.2"完善导师培养、遴选机制,推进双导师制
首先,加快导师队伍建设。在导师认定方面要以师德、专业能力、工作业绩为导向建设导师队伍。其次,导师的培训不能放松。学校应根据新形势,每年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特别是在师德、科研诚信、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学习,确保建设一支水平高、师德好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最后,对导师综合素质的监管不能放松。导师的师德水平和科研素养直接影响研究生成才与否,因此导师遴选按标准严格执行,不能降低要求,学校应在导师的学术水平、项目经费、管理能力等方面加强监督。
另外,积极推进第二导师或“双导师”制度。针对临床医生作为导师精力有限、科研水平欠缺的现象,可以给学术型研究生配备一个从事基础研究的第二导师进行联合培养,从而大大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同时,还可以增设医学相关的企业和单位的校外导师,通过联合培养方式,促进研究生的学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紧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为科技发展服务。
2.3"加强职业规划梳理,增强科研信念
在研究生入学时,有必要给他们做一个细致的辅导,分析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缺点,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科研工作在临床医学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个人事业发展的意义,使他们在学习期间能纠正错误观念,脚踏实地做研究,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并应用于以后的日常诊疗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当然,学校更应在考研政策辅导时,提供更详细的、完整的、深层次的建议,为热爱医学研究的学生做积极的职业规划,吸引优秀的、有志于医学科研或对科研感兴趣的医学生进入学术型研究生队伍。
2.4"加强交流合作,特别是跨学科合作
研究生教育除了在本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外,更要注重跨学科的交流合作。不同领域的互相启发,更容易在交叉学科做出创新成果。不同学校、不同机构、不同国家间的科研人员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学习,可以分享科研经验,拓宽科研思维,有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我们的研究生在合作交流方面明显不足,特别是跨学科交流和合作少,不利于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现代科技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多学科交叉是发明和创新较为集中的领域,因此,在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既要关注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纵向耕耘,也要增强多层次交流合作的横向发展,建立跨学科、跨单位的稳定交流合作机制,为学生搭建宽泛的舞台。
2.5"优化评价体系,鼓励科研创新
研究生培养的评价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考试和发表论文等内容,缺少针对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核。目前研究生的考核指标应该加大创新成果权重的质量评价体系,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改革,健全评价机制[6]。总之,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制定更合理的考核、评估方式,加大创新成果的奖励,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引导和帮助研究生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同时,建立和健全监督反馈机制,客观、积极地采用学生、导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考评体系。
结语
高水平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对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集临床和科研能力于一体的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是突破重大医学难题的攻坚力量。这些医学人才只有受到严格的科研训练,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将科研活动中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诊疗中,发现新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解决。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性任务,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医院、导师和学生本人互相配合努力,解决招什么学生、怎么培养等问题,构建多元、科学、精细的评价标准和监督体系[7],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层次临床科研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J].中国研究生,2020(08):2+1.
[2]刘慧,马东慎.浅谈临床专业学术型医学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7):7982.
[3]王洪才.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机制及其治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3):512.
[4]倪国栋,安瑶瑶,王文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动态、热点与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1):4045.
[5]曾向阳,蒋小艳,刘清,等.医学学术型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困境和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2):5053.
[6]胡德鑫,陈润歌.双循环视角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演绎的制度逻辑与创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3):118123.
[7]翟婷,王洁莹,李枫.全过程视角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以H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3,9(12):7983.
基金项目:广西医科大学高水平创新团队及杏湖学者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江克清(1978—"),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脂肪性肝病的免疫与代谢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钟伏弟(1976—"),男,畲族,福建福安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脂肪性肝病的免疫与代谢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