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现代通信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校本实践研究

2025-01-24 00:00:00康晋
科技风 2025年3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现代通信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提出了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岗课赛证”融合与实施存在的困难,通过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内容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校企联合四阶递进和五维融通人才培养等具体举措,大幅提升了学生录取率和就业率,同时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国、省、行业奖若干,学生考取华为认证和5G网络优化认证人数不断提高,大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该培养体系也在其他同类院校中得到借鉴。

关键词:岗课赛证;现代通信技术;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教育质量提升、职业发展通道畅通、职业教育认同度和吸引力增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启动了一批改革试点,推出了一批扶持政策,使职业教育在新时代条件下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这是一批具有重大意义的重大工程。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和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高校试点方案的通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文件,为高职院校全面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和高质量的发展空间,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在实施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的推动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各专业需不断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认同度和吸引力。

一、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岗课赛证”的融合与实施存在较大困难

现代学徒制是由校方和企业联合,共同深度融合形成双主体,共同主导参与学生培养环节,学校授课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授课,培养适应于行业企业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工程师共同研究讨论、共同制定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制定对接岗位的课程标准、企业制订考核方案等。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人才培养过程总结为“五对接”,指的是专业设置和岗位需求之间的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之间的对接、教学环节与工作流程之间的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之间的对接、职业教育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对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全程参与教学育人过程,培养适合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现代通信技术专业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切入点,对接现代学徒制行业、企业相关岗位需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5G组网与运维”赛项、5G网络优化“1+X”证书,在教学实施中落实“岗课赛证”,以“岗”定课,构建“岗课互通”机制;以“赛”提技,健全“赛课互嵌”机制;以“证”定标,形成“证课互融”机制;以“课”为基,搭建“岗、赛、证”融合机制。但目前现代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仍不紧密,“岗课赛证”融通生成逻辑繁杂,融合难度仍然较高,“岗课赛证”要素多样化,教学实施难度仍较大[1]。

因此,现代通信技术专业在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需打造职业教育“产业—竞赛—教育”生态系统,形成专业教学“岗课赛证”“四融通”机制,构建专业“岗课赛证”的“四位一体”育人体系[2]。

二、现代学徒制“岗课赛证”融通的重要举措

(一)基于岗位能力设计现代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明确现代通信技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以岗位为逻辑主线进行工作分析,基于岗位技能要求,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能力递进规律,通过对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系统化分析形成的工作项目来设置课程,形成基于岗位能力的现代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3]。

形成ICT人才“岗、课、赛、证、服”五维融通一体化培养路径。以岗位技能为统领、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以认证考试为补充、以社会服务为提升,搭建“岗、课、赛、证、服”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一体化培养引导与保障制度,实现证书认证、技能竞赛、社会服务与专业人才培养的互通互融[4]。

(二)理清“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逻辑,进行现代通信技术专业“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

进一步理清以所授专业课程为载体,将企业岗位技能、技能竞赛项目、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等共性特征和“岗课赛证”融通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技能的有机网络;我校现代通信技术专业学生以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针对职业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划分为新手、胜任、熟练三个阶段。遵循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按照从基础到综合、从单一到复杂的原则,开展现代通信技术专业“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设计,构建学习领域,设计学习培训项目,重构基于职业能力成长的课程体系,培养符合通信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图1)。

(三)以分层次多场景的教学模式,开展现代通信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根据不同教育教学层次(单招、普招)的学生,以不同类型学生的学情、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等情况为出发点,将教育教学方式进行细分,包括分类教学、分层指导、分标准考核。以岗位需求为准绳制定毕业基本要求,同时通过师生创新工作室、现代学徒制、技能竞赛、证书培训、社会服务等特色培养形式;课程综合考核体系应该包括比赛获奖情况、职业素养综合评价、岗位实践项目的标准性和专业性、考取证书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评价应当以质性评价为主,强调过程性评价,突出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更有效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现代通信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图2)。

(四)聚焦ICT产业快速发展,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科学设计德智体美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对接产业发展不紧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计跟踪调整较慢的问题

聚焦产业发展和岗位能力需要,基于CBE能力本位理论,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专业顶层设计。(1)自2017年起,每年深入20余家信息通信领域企业、访谈几十名企业技术人员及毕业生,聚焦ICT人才培养核心岗位群,调研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情况。(2)通过深度解析核心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资源等要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目标、能力,形成“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3)借助中国杨凌农业职教集团和“百县千企”联姻工程、ICT产业联盟、就业育人平台,以中兴通讯ICT学院和华为ICT学院为引领,与行业内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4)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定期交流协调机制。

(五)优势互补、共培共商,校企联合实施四阶段递进人才培养,解决ICT人才能力培养不能紧跟岗位能力发展变化需要的问题

按照“共商共建共培”的思路,开展校企人才共同培养,实现从学生到员工在素养、知识、技能等方面全方位的转变。(1)建立校企定期沟通交流机制;(2)合作企业广泛参与教学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及资源开发全方位介入;(3)校企联合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实施,实现环境、角色、要求、考核对标企业实际岗位要求;(4)合作开展订单班、学徒制人才培养;(5)开展学生分类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爱好,从技能竞赛、考取证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等多途径发展;(6)多途径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通过多种措施实现学生从生手、新手、熟手、能手的成长。

(六)条件保障、制度引导,实施“岗、课、赛、证、服”五维融通人才培养,解决人才培养形式单一,多途径学生培养机制、形式不够健全问题

通过条件保障、制度引导,实现学生证书认证、技能竞赛、社会服务与专业人才培养互通互融。梳理认可度高、影响力大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考取证书提供相关资源和条件;构建“证、赛、服”评价体系;设立校内5个师生创新工作室,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新活动,参与创新项目;对接校、省、国家三级学生大赛,引入3项行业赛及10项国赛;制定“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证书学分置换办法”等11项制度;依托创新工作室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

三、具体成效

(一)校内应用实效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经过5年的实践,相关现代通信技术专业在校生规模突破300人,学生就业率、对口率分别由2017年的96.38%、73.21%增长至2023年的9812%、84.36%。各级各类大赛学生参赛人数、获奖层次不断提升,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4G全网建设技术”“5G全网建设技术”“5G组网与运维”赛项中获得国赛一等奖2项、国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级奖项10余项、行业赛奖项10余项。学生考取华为认证和5G网络优化认证累计50人次,“1+X”获证率84.82%,获证人数逐年提高。其中,“四阶递进”和“五维融通”做法在校内机电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借鉴应用,成效显著。

(二)校外应用成效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省内外院校对本成果相关内容进行借鉴应用,广受好评。新华网开设专题《匠心青年说|通信守卫者——曹文森》报道现代通信技术毕业生曹文森精益求精、坚毅执着的精神品质。

(三)社会服务与评价

面向全国和全省中、高职院校开展“1+X”师资培训2次,培训教师200余人次。毕业生企业满意度由2017年的84.5%提高到2023年的94.83%。学生就业所在企业对我校学生在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现代通信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系列理论成果可在我校其他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中进行指导、借鉴、推广。本文解决“岗课赛证”融通生成逻辑繁杂、融合难度较高、“岗课赛证”要素多样化、教学实施难度较大等问题,对国内高职院校通信类专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玲.基于“1+X”证书制度的“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以现代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新通信,2023,25(20):146148.

[2]李国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岗课赛证”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8):179181.

[3]汪小琦.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22,20(12):148151+180.

[4]邓岐杏,巫尚荣.“岗课赛证”教学模式下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2023,22(11):707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23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3JK0263),项目名称: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构建与研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院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3047),项目名称:基于“校企双主体”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校本实践研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现代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院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2044),项目名称:高职现代通信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康晋(1989—"),男,汉族,陕西杨凌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数据通信技术。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科技风(2021年29期)2021-11-03 13:41:50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电子商务(2020年5期)2020-05-26 12:03:37
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