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鼓子秧歌的传播路径考察

2025-01-21 00:00:00张鄱
文化产业 2025年1期
关键词:鼓子秧歌山东

摘要: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新媒体融合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未来会出现更多的应用场景。借助新媒体技术对山东鼓子秧歌进行宣传,可以让山东鼓子秧歌更加全面以及生动地向大众进行展示,从而进一步提高山东鼓子秧歌的宣传效果。现基于新媒体融合的视角,突破山东鼓子秧歌传统的艺术表现范式,致力于以新媒体作为山东鼓子秧歌的传播载体,探索新媒体技术促进山东鼓子秧歌传播的路径,以期借助新质生产力的便捷性,将其所蕴含的内在文化精神融入新媒体创作,以此作为终极追求目标,进而推动山东鼓子秧歌的传播与发展。

山东鼓子秧歌原是人们生产劳动后庆祝丰收的歌舞形式,是汉族典型且普遍的民间舞蹈表演,亦是流传民间具有特色的集体歌舞艺术。中国北方人民热情好客、歌舞艺术繁多,山东鼓子秧歌尤为突出,其鲜明的艺术特征、粗犷豪迈的品格、浓郁的乡土气息备受称赞。当前,诸多古老民俗文化包括山东鼓子秧歌被忽视,传统剧目失落、传承人员老化及艺术特征同化等导致民间艺术式微,保护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紧迫。科技发展时代,山东鼓子秧歌生态环境巨变。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可在广场、电视、互联网观看表演。新传播方式促其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其带来生命力,既带来机遇也提出挑战。互联网主导的传播方式为其搭建平台、提供技术与空间。随着各国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山东鼓子秧歌入选我国非遗名单。其传播方式艰巨,需多方协作与多元主体配合。

鼓子秧歌的起源

由于鼓子秧歌流传的时间较为久远,而且关于它何时起源、如何流传也没有较为准确详细的文字记载,因此,只能通过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得知一二。

虽说“秧歌”一词出现于清朝时期,但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这种被用来展现农耕生活的乐舞拥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唐朝人民以歌舞庆祝节日,上千人集体踏歌的舞蹈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鼓子秧歌。到了宋朝,各个村舞、社舞在村镇活跃发展,如《村田乐》中舞者穿着蓑衣、草笠,以务农扮相出场,也有扮作货郎、渔妇、打花鼓的舞者。清代秧歌作为鼓子秧歌的前身,正是由《村田乐》发展而来。诞生于山东商河及惠民一带的鼓子秧歌也极可能是由周王朝的乐舞逐渐演变流传而来的。

此外,对于鼓子秧歌的起源还有其他观点。例如,鼓子秧歌最初是民众为抒发抗洪成功的喜悦之情而创作的舞蹈。黄河流经山东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时,山东人民团结一致积极抗洪,洪灾结束后人民种下粮稻,力求恢复民生,待到丰收之时,民众在广场上用慷慨豪迈的舞蹈动作表达自豪愉悦的心情。还有观点认为鼓子秧歌由宫廷武舞流传到民间演变而来。结合周王朝的《大武》与唐代《秦王破阵乐》等武舞曲目来看,其舞蹈阵型、动作技巧、舞蹈目的,都与鼓子秧歌有着相近之处,因此,这一观点的存在也不无道理。

在山东齐鲁文化和当地自然环境的浸润下,鼓子秧歌呈现了粗犷、豪迈、刚劲的舞蹈风格,舞蹈人物形象也展现了威武、挺拔的特点,凸显了山东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抗争的英勇气概。鼓子秧歌的动律特点包括稳、沉、抻、韧,从这些动律中也可以感受到山东子民如泰山般伟岸、不屈不挠的特质。

“稳”代表着沉稳,如鼓子秧歌的挎鼓位体态要求舞者站立时保持全身有力,脚步扎实沉稳,不能前后左右晃动,贯彻“稳”这一动律,能够进一步强化山东男子挺拔、威武的舞蹈形象。“沉”体现了重量感、下沉感,如完成双腿蹲档跺的动作时,要求舞者重心放低,气息下沉,以一种负重感,增添舞蹈形象的沉稳踏实特点。

而贯穿于鼓子秧歌动作始终的两个动律分别是“抻”和“韧”。“抻”是鼓子秧歌的动力特点,不论是沉、稳、抻、韧、拧,还是抡、撩、劈、拉、甩等舞蹈动作的完成都体现了“抻”的动律节奏,即舞者从发力到收势都要注意节奏点,及时释放力量,形成动作的延伸感,使舞者的动作连贯起来。“韧”是对鼓子秧歌动作动势的整体要求,它体现在动态过程中的肢体的弹性变化与力量的积蓄反射,强调舞者呈现舞蹈形象雄厚内敛的力量。

山东鼓子秧歌的舞蹈风格刚健豪放,具有浓郁的北方风格,男性动作粗犷奔放、大起大落,抡、撩、劈、拉、甩等动作力度十足,尽显阳刚之气;女性动作则在保持一定柔美的同时,受到整体风格的影响,具有泼辣大方的特点。鼓子秧歌的舞蹈阵势也很丰富,表演所跑的场子队形极为丰富,有“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四门斗”等百余种。这些阵势变化多端,不仅需要舞者具备高超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也展现了鼓子秧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鼓子秧歌强烈鲜明的节奏是其一大特点,鼓子秧歌的节奏或顿促或舒展缓慢,但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韵律。像以西部商河县为代表的鼓子秧歌节奏顿促,动作线条粗犷,棱角鲜明;而以东部惠民县为代表的节奏相对舒展缓慢,但依然有着强烈的节奏特点,气势浑厚。鼓子秧歌所使用的道具独特且寓意丰富,使用的道具,如伞、鼓、棒等,都具有丰富的寓意。例如,牛扇骨、伞、虎撑等道具,具有风调雨顺、护佑四方的美好寓意。鼓子秧歌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的形成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劳作、抗灾、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是鲁北地区人民智慧和艺术创作才能的结晶与凝聚,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鼓子秧歌传播方式

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采风,在商河地区,山东鼓子秧歌的传承人以及表演团体,都沿用了传统的表演方式,鼓子秧歌的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民间秧歌队在特定的鼓子秧歌活动期间进行表演。这些活动通常设有固定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正月初七到十七之间。在这个时间段内,秧歌队会在各个村庄、社区进行巡回表演,吸引当地群众观看。虽然这种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地人民对鼓子秧歌的文化需求,但由于其传播范围有限,时间较为集中,难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鼓子秧歌,限制了其在更广泛区域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其还是按照传统的口述、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

“打起鼓子惊天动地,跑起场子热火朝天。”鼓子秧歌这种沉稳厚重、踏实内敛、富有力量感和阳刚之美的舞蹈风格深受舞者喜爱。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院派的鼓子秧歌传承人在传承和发展鼓子秧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院校设立了专门的鼓子秧歌课程,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引入高等教育体系。通过专业的教学和培训,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鼓子秧歌人才。同时,学院派的传承人积极进行编创,创作了如《移山》《大河之子》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荷花奖舞蹈作品。这些作品在保留鼓子秧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蹈元素和创新的表现手法,使其更具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为鼓子秧歌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当今,各种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出现,不断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壁垒,一些现代技术的运用,如高清摄影、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扫描等,根据鼓子秧歌的服装、动作、道具等建立秧歌数字博物馆,让其打破区域限制,增强影响力。在新媒体传播方式中,电视是最早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其有较多的受众,而且对人们的思想、生活以及工作都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前随着各种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的推出,这进一步扩大了电视的受众范围。通过在电视上对相应的舞蹈进行宣传,能够有效地帮助鼓子秧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当前,互联网技术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已然成为当下传播领域的核心方式。尤其随着5G网络的高速演进,互联网技术更是获得了进一步的升华,其传播的内容范畴、覆盖范围以及信息数量均更为广泛且深入,互联网传播模式也已成为当前传播方式的主导力量,备受各界广泛瞩目。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效能,鼓子秧歌短视频得以被更多人认知,亦受到众多主流媒体的密切关注。在传播过程中,手机作为传播的重要载体,实现了传播的高效性。伴随手机性能的逐步提升,人们能够通过手机突破地域、空间以及时间的束缚,实现对传播内容的便捷了解,可对各类网络视频进行实时观看。借助手机下载抖音、快手以及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人们随时观看以及实时下载已变得极为简易,这对鼓子秧歌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秧歌艺术的新媒体传播影响

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新媒体融合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未来会出现更多的应用场景。将新媒体技术与山东鼓子秧歌进行结合,能够有效实现对山东鼓子秧歌的传播,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形式,能够将鼓子秧歌搬上大荧幕,走进大众的视野。在网络媒体时代,人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而且对于艺术的追求也更加纯粹,往往是为了共同的爱好而进行聚集。新媒体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播,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山东鼓子秧歌,实现山东鼓子秧歌的文化传播,同时能够让更多有兴趣的网友进行实时关注,这对山东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鼓子秧歌借助新媒体使受众范围扩大

山东鼓子秧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饱经风霜,历尽沧桑。尽管如此,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山东鼓子秧歌依然以它独特的韵味和迷人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作品琳琅满目。

大众的审美意向悄然发生了转变,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使人们对艺术开始反思。这样既有利于山东鼓子秧歌的再创作,也扩大了秧歌的受众范围。借助新媒体能够使山东鼓子秧歌得到进一步的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山东鼓子秧歌的艺术内涵。例如,傅小青学者通过抖音平台对山东鼓子秧歌进行宣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傅小青用诙谐、生动的短视频吸引人们欣赏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以及艺术特点,这对鼓子秧歌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将鼓子秧歌的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提高其影响力。

新媒体成为山东鼓子秧歌新的创作形式

当下,舞蹈种类增多,人们审美观念转变,秧歌表演者或有减少趋势。为顺应时代需求,山东鼓子秧歌编创者的创作形式需与时俱进。在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山东鼓子秧歌在视听方面得以延续,空间领域有延伸潜质。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短视频影响下,山东鼓子秧歌传播与构建亦如此。因大量短视频技术的应用,部分秧歌编创者个性磨灭,出现抄袭、复制及作品内容严重相似等现象。故山东鼓子秧歌编创者应合理利用新媒体传播,贴合大众理念的同时,遵循其艺术规律,避免世俗化。

每种艺术皆具时代性,山东鼓子秧歌亦然,它反映了山东人民生产劳动与自娱情景。但当今,许多人对其认知不足,山东鼓子秧歌逐渐被视为纯粹技术训练,原生态文化意蕴、人物关系与情感变化被忽略遗忘。因此,当代创作不应舍弃其民俗特色,应从本体角色和情节取材,在此基础上延伸、发展与概括,突出地域风格色彩。编创者要强化对山东鼓子秧歌的创新,使其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

搭建全新平台

在与鼓子秧歌老艺人姚老师(鼓子秧歌非遗传承人姚大新)的交流中,姚老师表示,鼓子秧歌的发展亟须一个大的平台来宣传,以提升鼓子秧歌的影响力,及其传承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效益。而新媒体的出现,刚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各大短视频平台的推送,能使鼓子秧歌得到更好的宣传推广,通过线上直播、发布视频及文字宣传,利用好新媒体技术,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鼓子秧歌。

互联网飞速发展,短视频地位越来越高,显然,传统媒体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媒体在传播山东鼓子秧歌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要走整合与互动之路,这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发展的必然条件。新媒体不仅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看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包容、共同发展和进步。山东鼓子秧歌要顺应新质生产力的潮流,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鼓子秧歌文化节、比赛等活动,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深度报道,新媒体进行实时直播和互动,共同推动鼓子秧歌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可以开发相关的新媒体产品,如鼓子秧歌主题的App、小程序等,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和欣赏渠道。

综上所述,山东鼓子秧歌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在艺术领域具有颇高的水平。在当今时代背景之下,相关工作人员需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借助新媒体技术对山东鼓子秧歌进行传播。山东鼓子秧歌已然位列中国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民众惯于以歌舞的形式抒发情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传承至现代皆须历经洗涤、提炼以及升华的过程,山东鼓子秧歌亦不例外,从初始简单单一的表演形态发展至当下复杂多变的表演形式,此过程借助新媒体这一传播渠道,历经了漫长且曲折的历程。

山东鼓子秧歌的传承与传播既有传统的坚守,又面临着现代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表演和传承方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但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鼓子秧歌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使其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爱好者。然而,在利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保护鼓子秧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形式化。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推动山东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鼓子秧歌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创新,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此外,政府、社会各界和相关文化机构也应加大对鼓子秧歌的支持力度,共同促进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

本文系内蒙古艺术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媒体时代下鼓子秧歌的传播路径研究”(NYYJS2024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鼓子秧歌山东
凉州“黑旋风”
大学生(2023年12期)2024-01-01 07:14:26
图说山东
新航空(2023年9期)2023-09-18 18:59:16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金桥(2022年3期)2022-03-29 01:16:24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00
富平村里唱秧歌
兰州鼓子:一鼓一曲中的沧桑情怀
小演奏家(2019年7期)2019-10-09 04:07:17
昌黎地秧歌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26:4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鼓子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中国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 11: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