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茶文化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2025-01-21 00:00:00龙虹君王光伟
文化产业 2025年1期
关键词:制茶茶艺研学

摘要:随着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被纳入中小学生课程教育体系,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能够实现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双重功能。广西具有类型丰富的茶文化,开发茶文化研学旅行产品,按照“知识认知—制茶劳动—文创体验—茶艺课堂”层层深入的体系设计研学课程,建立丰富的研学课程体系,提出建立导师团队、研学课程开发、研学线路设计、研学基地建设四个方面的提升对策,推动广西形成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茶文化研学旅行产品。

在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让游客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鼓励聘请传承人作为专(兼)职讲解员,为游客演示、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融入研学旅行课程和线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茶文化研学能够让学生“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注重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同时,领悟劳动和茶文化的意义价值[2-3]。茶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既可以让学生参加劳动,将茶学理论与劳动实践、学科知识充分融合,还可以丰富研学旅行的内容,促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真正践行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育人理念[4],对树立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茶文化研学旅行可行性研究

相关政策支持

研学旅行近年来开始受到国家政策的重视,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以来,国内研学实践教育目前处在逐步探索与完善阶段。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等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

劳动教育的作用开始凸显,大中小学校都需要开展各类型的劳动教育。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2024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劳动教育途径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

茶叶产品丰富

广西境内有丰富的茶产品,包括梧州六堡茶、横州茉莉花茶、桂平西山茶、凌云白毫茶、昭平绿茶、恭城油茶等茶产品,覆盖黑茶、绿茶、花茶、油茶等,制茶工艺多样,品茶方式各异,茶叶种植、制茶工艺、品茶艺术等各不相同,茶文化类型丰富,能够提供不同的茶文化体验。广西境内已经开发较多成熟的茶叶类景区,其具有充分的接待能力,如阳朔县七仙峰茶园、三江县布央茶山、梧州六堡茶庄园等已经对普通游客开放,具有茶山、制茶车间、茶文化展览区域等茶文化展示区域,对丰富学生的茶文化认知具有先天优势。

广西茶以梧州六堡茶知名度最高,六堡茶的历史悠久,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茶品牌建设论坛上,六堡茶荣获“2024年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TOP20”第13名。六堡茶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解暑祛湿、生津止渴、消食除滞、暖胃提神的保健功效。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等步骤,其中渥堆是形成其独特品质的关键工序,能够为研学提供丰富有趣的制茶体验。

文化氛围浓厚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品茶,开始学习茶文化,茶成为很多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随着国家开始倡导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研究茶文化。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地,各省都有自己的特色名茶,其中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等知名度最高,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品茶的习惯。

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推动茶文化融入研学旅行,通过采茶、制茶、品茶等全过程的体验,茶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能推动学校教育与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等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茶文化研学旅行产品内容分析

知识认知

中国是茶的故乡,据说,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始于神农时代,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茶文化博大精深,从茶叶种植、茶叶品种、制茶工艺、泡茶品茶等完整的茶文化流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对中国茶文化知识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生对茶叶和茶文化相关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茶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可以从茶文化相关的知识认知开始,邀请具有丰富知识的教师或讲解员为学生开设《茶的起源》《六大类茶如何分类》《茶叶加工原理》等专题讲座,让学生对茶叶有初步认知,了解茶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后期的体验奠定基础。茶叶知识讲座结束之后,还可以安排趣味活动或茶知识挑战赛,采用快问快答、团队讨论等形式重温茶相关的知识,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小奖品奖励。

制茶劳动

通过茶文化课堂对茶叶有初步了解之后,学生可以分为若干个采茶小组,每位同学配备小茶篓,由当地茶农带领游览茶山,并传授采茶相关的知识,开启采茶劳动体验。采茶劳动可以让学生更加亲近大自然,感受采集茶叶的成功和喜悦。采茶期间,教师还可以发布标本采集任务,学生可在采摘过程中发现有趣的茶叶、茶籽等标本,将其收集起来,放入标本收集袋,研学结束之后进行集中展示或讲解。

采摘茶叶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茶叶送往制茶车间,开启杀青等炒制环节,可由制茶师傅讲解炒茶技巧和要点,同时按照“摊青、杀青、揉捻、干燥”的工序亲身示范。示范结束之后,学生可以亲手炒制自己采摘的茶叶,制茶师傅现场指导各类炒茶细节。炒制杀青后进入揉捻环节,制茶师傅指导学生揉捻茶叶直至成型,然后送到车间进行干燥加工,可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编号,以便后期进行品茶环节和评分环节。

文创体验

开展茶叶相关的文创体验活动能够让学生寓教于乐,在学习之余体会到更多的乐趣[5],茶文化研学可以开设茶叶包装制作、茶叶彩绘、茶叶拼装画、制作个性化茶包、制作奶茶等文创体验课程,增加研学的趣味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加适合自己的课程,在课程内可以将学生分为2—3人一组,进行团队协作完成任务,对完成任务又快又好的小组颁发奖状或奖品进行鼓励。

茶艺课堂

泡茶品茶是重要的社交媒介,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6],泡茶品茶课堂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茶艺的美感,体会到享用自己作品的喜悦,相互交换体验朋友的制茶作品,真正做到“以茶会友、以茶联谊”,让茶文化起到交际的纽带作用。茶艺课堂可以分为导师展示、学生体验、点茶交流三个步骤。

第一个阶段,茶艺师展示茶艺茶礼。茶艺导师可以介绍茶叶知识、茶文化礼仪、茶文化故事等内容,还可以身着汉服现场展示茶礼。实践环节可以展示温杯、置茶、温润泡、冲泡、出汤、分茶、品茶等完整的泡茶品茶环节,导师可以选择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不同的代表茶叶,展示不同的冲泡技艺,冲泡之后的茶汤可以分发给学生进行品尝,还可以让学生点评各类茶叶的口感差异,茶道茶艺表演作为艺术形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茶文化体验感。

第二个阶段,学生冲泡自己作品。学生将小组的制茶成品进行展示,由茶艺师点评学生的制茶工艺和成品质量,根据成品品相划分为一二三等奖;学生将自己小组的成品茶进行冲泡,茶艺师深入课堂进行指导,对学生技巧的不足之处进行纠正;冲泡茶叶之后进行小组内部的品茶交流活动,接着小组之间交换品尝,最后由茶艺师进行品尝打分,经过三个流程,对学生小组的作品进行打分,评选优秀制茶师作品,颁发奖状或奖品。

第三个阶段,学生进行点茶交流。点茶作为宋代最为兴盛的饮茶方式已流传千年,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代表。活动开始可以由茶艺师讲解点茶起源,介绍点茶的器具和流程,示范点茶的步骤和技巧(碎茶、碾茶、罗茶、入盏、注汤、击拂、置托等)。为了让学生体验更深刻的传统文化,还可以由茶艺师选择泡茶技巧较好的同学参加点茶活动,由茶艺师指导学生用茶匙将茶粉放入茶盏,注入热水之后用茶筅搅拌,让茶汤变得浓郁,点茶之后的成品可以分享给所有同学品尝,感受茶文化独特魅力。

茶文化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策略

建立导师团队

茶文化研学产品需要有课程、实践、展示、指导等方面的导师进行指导,导师应该覆盖茶文化研究专家、茶农、茶文化非遗传承人、茶艺师等群体,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导师团队,能够从茶叶知识、茶叶采摘、茶叶制作、茶叶冲泡及品茶等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茶文化研究专家需要从茶叶知识方面为学生开设启蒙课程,让学生初步认识茶及茶文化;茶农需要现场指导学生采摘茶叶,教他们识别毛尖、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等不同品质的茶叶;茶文化非遗传承人要对学生进行炒茶(杀青)、揉茶、烘干等步骤的指导和示范,教导学生正确制茶的方法;茶艺师负责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冲泡茶叶的工具,教授学生茶叶冲泡和品茶的技巧,协助学生冲泡自己炒制的茶叶,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喜悦。

开发研学课程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知识,包括茶叶种植、茶叶品种、制茶技艺、茶艺茶礼等都可以作为课程展示给学生,茶文化研学的课程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类。第一类为理论课程,开设知识小课堂,将《茶的起源》《六大类茶如何分类》《茶叶加工原理》等小知识以课堂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茶叶的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第二类为实践课程,开设茶艺讲堂,开发《各类茶叶冲泡》《茶礼》《如何使用泡茶工具》等实践类课程,以茶艺师示范、学生亲身参与的形式,增强学生对茶文化的深度认识。

设计研学线路

茶文化研学需要设计内容丰富的研学线路,线路要包括认知、体验、学习等形式的研学方式,既能体现“游”的特点,还能够让学生“学”到东西,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研学线路设计可以“茶文化”为主题,串联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形式比较丰富的研学线路。例如,三江县布央茶山就可以充分串联程阳八寨、侗族文化等特色线路,充分彰显三江县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优秀茶文化,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体验。

建设研学基地

研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优秀的研学基地,随着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各地都纷纷开始申报各级各类研学旅行基地,茶文化研学的开展离不开基地建设。茶文化研学基地应该以茶山为核心,包括三江、阳朔、苍梧等地的茶山景区,逐渐完善研学接待功能,以现有的茶叶采摘体验活动为核心,逐渐配备小型茶文化展览馆、茶艺室、餐饮等功能,建设融知识传递、农事体验、茶艺展示为一体的多功能研学基地。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7],茶文化研学旅行能够学到茶文化知识,还能够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中华茶文化的魅力。茶文化研学能够让学生从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增加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学生了解茶文化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团队协作答题、制茶等流程能够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提高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未来,广西茶文化研学要逐渐健全研学课程体系,形成经验丰富、稳定协作的研学导师团队,设计内容多样的茶文化研学线路,建立知识学习、茶文化体验、茶文化展示等功能齐全的研学基地,提升研学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形成有内涵、有深度、有特色的茶文化研学产品。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2022KY0774);广西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桂林喀斯特地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2022ZJY1745)。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制茶茶艺研学
去研学
中国传统制茶
幼儿画刊(2023年7期)2023-07-17 03:38:12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15 03:48:26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茶艺
金秋(2020年8期)2020-08-17 08:38:20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广东茶业(2019年2期)2019-06-18 10:24:26
研学之旅
PLC自动化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
福建茶叶(2018年9期)2018-01-19 14: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