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泰国学生汉字学习策略应用能力偏低的状况,按照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泰国留学生进行汉字学习策略的介入性研究。通过开展汉字知识和汉字学习策略培训两轮行动研究,发现泰国留学生探索汉字学习策略的意愿比较强,经过适当引导,其汉字学习策略的应用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研究认为,在初级中文水平向中级过渡阶段,介绍汉字知识,归纳汉字的规律和系统化特征,学生能有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同时,建议中文教师尤其是国外的本土中文教师应提升汉字知识水平,并适时应用与学生中文水平相匹配的汉语和汉字教学策略。
关键词: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介入性研究;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S1-0017-05
Abstract:InviewofthelowapplicationabilityofThaistudents'Chinesecharacterlearningstrategies,accordingtothemethodofActionresearch,theresearchconductedaninterventionstudyonThaistudents'Chinesecharacterlearningstrategies.ThroughtworoundsofactionresearchonChinesecharacterknowledgeandChinesecharacterlearningstrategytraining,thetudyfindsthatThaistudentsarewillingtoexploreChinesecharacterlearningstrategies,andtheirabilitytoapplyChinesecharacterlearningstrategiesaresignificantlyimprovedthroughappropriateguidance.ResearchsuggeststhatinthetransitionstagefrombeginnertointermediateChineseproficiency,introducingknowledgeofChinesecharacters,summarizingthelawsandsystematiccharacteristicsofChinesecharacters,studentscaneffectivelychooselearningstrategiesthataresuitableforthemselves.Atthesametime,itissuggestedthatChineseteachers,especiallylocalChineseteachersabroad,shouldimprovetheirknowledgeofChinesecharactersandtimelyapplyChineselanguageandChinesecharacterteachingstrategiestomatchstudents'Chineselanguageproficiency.
Keywords:internationalstudent;Chinesecharacter;learningstrategies;interventionalresearch;actionresearch
汉字是汉语教学的独特要素,是留学生汉语学习初期的难点,很多学者根据汉语的特点及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从“教汉字”的角度,探索汉字教学的原则、方法和途径,提出“先语后文”“语文并进”“集中识字”“字本位”等主张。同时,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认知活动,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学习方式方法是制约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并尝试从“学汉字”的角度研究如何突破汉字瓶颈。周健、尉万传[1]指出:“汉字学习与汉语学习的正相关显著”;江新、赵果[2]研究证明汉字学习策略会影响汉字学习效果;柳燕梅[3]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对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开展汉字策略训练是必要的、可教的和有效的”。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我们拟采取介入性研究的思路和教学行动研究的方法,将教与学结合起来,通过训练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提升其汉字学习效果。
汉字学习策略是指汉语非母语者为掌握汉字知识,获得汉字应用能力,适应汉语学习要求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教学策略的介入性研究就是“把这些描述性研究的成果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去,把那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告诉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学语言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4]。“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5]。本文将参照王蔷[6]总结的行动研究具体过程,通过为期16周的教学实践,经过两轮行动研究,考察汉字学习策略训练对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应用水平的影响及学生对汉字学习策略态度的变化。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笔者所任教的汉字进阶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该课程是为汉语言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每周4节课,共16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汉字作为文字的知识教学及其书写能力教学;汉字作为语素知识的教学;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化知识教学[7]。我们计划在该课程中,增加汉字学习策略训练。有14名学生学习该课程,他们均为泰国国籍,男生3名,女生11名,年龄为21岁左右,都是汉语言师范专业的学生,属于中泰合作培养泰国师资的项目,他们前两年在泰国大学学习,后两年由中方院校承担教学,在实验阶段的汉语水平均为HSK4级。
(二)"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考察学生运用汉字学习策略的状况。
调查问卷参照江新、赵果对汉字学习策略分类及其汉字学习策略调查量表,涵盖字形策略、笔画策略、音义策略、归纳策略、复习策略、应用策略、计划策略和监控策略八类汉字学习策略,每个策略下包含2~7个条目。所有项目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计分。经SPSS软件检验量表内在结构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896,折半信度系数为0.754,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较高。除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外,还使用Excel表进行求和、求平均值统计。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在介入前、介入中和介入后开展了三次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反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他们学习的感受,分析学习策略训练的得失及原因。
(三)"操作流程
从发现问题入手,基于留学生尤其是泰国学生汉字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泰国学生使用汉字学习策略的整体水平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笔者对153名泰国高三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调查显示,他们汉字使用策略的总均值为2.50;江新、赵果[2]调查语言文化大学来华留学生的汉字使用策略的总均值为3.482;李禄兴、杨苏菡[8]调查中国人民大学来华留学生的汉字使用策略的总均值为3.358。这三项调查的项目指标基本一致,学生汉语水平也均为初级,只是后两项调查的对象是各国来华留学生,而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泰国学生。姜美玲[9]对泰国两所大学的调查显示,初级阶段泰国中文专业学生汉字使用情况的均值为2.919;张桃、罗茜[10]对泰国某大学文学院汉语专业的50名大四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调查显示:“总体上,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机械、简单的学习策略,而逃避需要主动思考、自主性强的学习策略”“四年汉语专业学习之后,该校中文系专业学生在汉字学习策略上变化不大,依然停留在低水平、低效率的形式操练阶段”。可见,泰国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使用问题比较突出,应加强应用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和训练。于是,我们围绕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引导泰国学生使用汉字学习策略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根据行动研究的流程,每轮研究包括发现和认识问题、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行动方案和收集行动反馈,分析和反思行动效果等环节。
二"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介入前的汉字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本研究具有介入性研究的性质,因此,我们先调查了在课程介入前泰国学生在来华留学的初期,也就是三年级开学阶段的汉字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见表1。
介入前汉字学习策略调研结果显示,泰国汉语言专业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使用频度与泰国普通高中汉字学习者相比有很大提高,总均值达到了3.161,介于姜美玲和江新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之间。八类策略中,元认知策略包含计划策略和监控策略,这两项均值分别是汉字学习策略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监控策略均值最高,说明学生在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方面表现突出,尤其在“愿意尝试有效的学习方法”一项中,均值达到了4.467,标准差仅为0.516,说明同学们有学好汉字的积极性和探索汉字学习策略的意识。同时,计划策略均值最低,说明设定长期目标和分解落实计划目标都不够理想,主观意愿和具体行动之间还有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归纳策略和应用策略也都在倒数三名之列,前者说明学生还没有充分掌握汉字内在规律,对声符、意符、同音字和形近字等重视不够,这势必会影响汉字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应用策略均值较低的状况也令人担忧,江新、赵果[11]的研究证明“应用策略和汉字书写成绩、汉字意义识别成绩都显著相关”。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1"方案制定和实施
基于介入前的调查研究,我们进行了为期六周的第一轮行动研究。汉字学习策略具有阶段性特征,在学生的汉语水平由初级到中级过渡的阶段,我们认为应重点加强对学生使用归纳策略、音义策略的引导。这两项策略都以对汉字特点的认知为基础,因此,我们在课程中着重介绍汉字结构、声符和意符、造字法等知识,也包括汉字发展历史、笔画等基础知识。我们注意到,韩冠玲[12]对泰国五所大学汉语专业初、中、高阶段汉字学习观念的调查显示,三种汉语水平的学生都有70%以上认为“每个汉字都是从图画演变过来的”,有必要通过汉字知识教学,匡正学生对汉字以偏概全的认识。我们采用“一组一组地学习汉字”的方式,引领学生归纳和认识汉字的特点。具体做法是每次课介绍一部分汉字知识,然后通过具体的意符部件或声符部件学习总结该部件所统领的字族。例如,在HSK1—6级大纲中,含部件“手(扌、)”的汉字约有90个,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手部在汉字中的位置、形态、意义,并通过各种手部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这组汉字,也启发他们认识汉字部件及其在汉字构形中的作用。再如,含部件“口”的汉字约有80个,通过对这组汉字进行分类,可以总结口部汉字与发声和进食的器官(舌、唇)及其动作(吃、吹)有关,与象声词和语气词(叮、吗)有关,与语言交流(问、听)有关等,由此可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认识到汉字的特点。
2"结果反馈与反思
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束后,我们调查了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六周的训练,学生使用汉字学习策略的水平有较大提升。8类策略的总均值达到了3.593,较介入前提升显著,且每项策略均有所提升。与江新、李禄兴、姜美玲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对比,总均值也略高。具体来看,以下几点值得关注:①计划策略提升幅度最大,较介入前提升了0.86,说明学生在学习汉字进阶课程之后,更加重视汉字学习,确立了汉字学习的目标,并努力将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当然,这与学生来华学习初期,学习动力增强也有关系。②归纳策略的提升幅度也较大,较介入前提升了0.71,其中运用部件、音符、意符等学习策略的均值分别由介入前的2.67、2.33、3.13上升至3.79、3.50、4.00,说明课上介绍的汉字知识对学生使用归纳策略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注意到,归纳策略的另外两个小项的升幅较低,“我会注意汉字的细微差别”升幅仅为0.38。我们分析认为,此轮行动研究主要以介绍汉字结构、部件和组合规律等知识为主,在引导学生注意汉字细微差别方面做得不够;另一个小项“我会分析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意义”的提升幅度并不高,介入前均值为2.6,介入后均值为2.93,汉字中形声字的占比约为80%,对形声字的认知及学习策略还有待加强。③在八类策略中,复习策略提升幅度最低,该策略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关系密切,本轮行动研究没有在课上对此进行有意识地引导。④字形策略提升幅度也很小,该项策略以重复机械记忆为主,适用于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由初级向中级过渡的阶段,理应逐渐降低字形策略的使用频率。⑤研究结果的标准差总均值从1.074降至0.959,说明学生对汉字学习策略的认识更加接近,进而证明该课程使留学生对汉字规律和学习策略有了更加统一的认识。总体来讲,第一轮的介入行动大体上是有效的,但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1"方案调整和实施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时间为第七周到第十六周。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反馈的结果,拟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泰国学生有效运用汉字学习策略的水平:①引导学生能进一步加强对归纳策略的应用,尤其应注意到“汉字的细微差别”和“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意义”。②引导学生多使用应用策略,因为有研究证明“应用策略有助于汉字学习,即应用策略使用得越多,汉字学习效果就越好”[11],留学生来华学习之后,客观上有更多使用汉字应用策略的条件和需求。③音义策略在第一轮行动研究中的提升幅度不理想,希望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汉字发音和意思的重视程度及应用音义策略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推测字音和字义的能力。为达到以上目的,在介绍汉字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板块和学习任务。比如,我们增加了识别汉字书写错误的环节,通过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听写任务和辨识形近字组词的任务,引导学生注意到汉字的细微差别;让学生做声符部件和意符部件所统领的字族和词族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探索声符和意符(形旁和声旁)的组合规律和组合意义;对学生提出查阅中文网站、阅读新闻、在微信群用中文交流等要求,推动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汉字。总之,就是在第一轮介绍汉字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汉字学习策略。
2"结果反馈与反思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查结果见表3,总体而言,汉字策略使用的总均值进一步提升,达到了3.620,但提升幅度不同,且有的策略均值较前一轮测试还有所回落。我们认为,汉字学习策略的使用均值并非越高越好,在前一轮行动研究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主导为主,重点介绍汉字知识,而第二轮行动研究中,以帮助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汉字学习策略为主,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回归,所以各类策略的均值有升有降,标准差均值也较第一轮行动研究有所上升,这符合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特征。就具体情况而言,与前两次数据对比,音义策略、归纳策略、应用策略和字形策略在介入前、介入中和介入后三组数据中,均值持续上升。其中,音义策略在8类策略中的使用均值跃居第一位,在三组数据中的排名也持续递进;归纳策略和应用策略的均值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前三类策略的上升态势均符合本研究的预期,但我们对字形策略的预期是递减,但调查数据显示为递增的态势。通过访谈和反思,我们发现除了学习习惯的惯性作用外,教师的教学和检测的方式对学生坚持使用该策略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各门语言课仍常常采用听写的方式检测学生记汉字或词语的情况,包括本行动研究的课程,也要求学生到黑板上听写,教师的初衷是通过观察学生动态书写的过程发现笔画、笔顺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总结形近字的细微差别,但学生为了准确掌握汉字就又重拾机械重复记忆汉字的方法。另外,笔画策略、复习策略、计划策略和监控策略较第一轮测试结果的均值有小幅下降。
(四)"进一步对比分析
基于以上行动研究和调查分析,我们进一步反思了汉字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性,主要探讨两个问题。
第一,汉字知识对于学生选择汉字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第一轮行动研究主要以知识介绍为主,学生使用汉字策略的水平提升显著;我们在问卷中有一项是关于学生对汉字知识学习需求的调查,详见表4。三次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在介入前,学生对汉字知识的学习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在第一轮和第二轮介入后,学生对汉字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发展是以对汉字的认知为基础的。
第二,汉字学习策略训练第二轮行动研究中结果显示,部分汉字学习策略的均值有所下降,那么汉字知识和汉字学习策略能否持续对学生产生影响呢?我们请上届的学生做了同样的问卷,以了解学生在学完该课程一年后的汉字策略的使用情况,详见表5。这些学生也是泰国国籍,汉语言师范专业,共20人,汉语水平为HSK5级。他们也学习了汉字进阶课程,课程也介绍了汉字知识并以部件→字族→词族→字词组合规律的逻辑展开的,只是没有像第二轮行动研究那样,重点训练某类汉字学习策略,是隐性的汉字学习策略训练。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总均值为3.426,略低于较第一轮(3.593)和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均值(3.620),明显高于介入前的总均值(3.161),这佐证了汉字知识会对学生持续产生影响,汉字学习策略的训练会有一定效果。尤其是汉字学习的笔画策略、音义策略和归纳策略排名居前,这说明学生对汉字特点的认知在持续发挥作用,字形策略的排名在以上三个策略之后,说明学生使用该策略的频度已随着汉字知识的增长和汉语能力的提升而有所下降,这也符合汉字学习策略的阶段性特征。
三"总结与启示
1)有必要开设汉字进阶课程,汉字知识介绍是汉字策略训练的重要基础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留学生通常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汉字课程和汉字知识,而该阶段学生掌握的汉字数量有限,对字词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了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课主要以词、句的讲解为主,没能适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汉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失策,应为中级学生开设汉字进阶课程。
2)汉语教师,尤其是国外的本土汉语教师,应提升对汉字系统化特征和学习规律的认知和引导学生了解和选择汉字学习策略的意识和能力。多项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汉语学习阶段,来华留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应用水平高于在本国由本土教师教授的学生的水平;本研究进一步证明,接受汉字知识教学和汉字学习策略培训之后,留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的应用能力会有显著提升。这说明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应适时介绍和引导学生了解和选择不同的汉字学习策略。中国汉语教师会自觉运用和传授汉字知识,而国外的本土中文教师则需要专门培训。
3)教师的汉字和汉语的教学策略会影响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在由初级向中级过渡的阶段,教师应重视“教、学”两类策略的协调使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根据培养目标,适时调整汉字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策略的契合度,提升汉字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健,尉万传.研究学习策略改进汉字教学[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1-9.
[2]江新,赵果.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10-17.
[3]柳燕梅.汉字策略训练的必要性、可教性和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9(2):280-287.
[4]吴勇毅.汉语“学习策略”的描述性研究与介入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1(4):69-74.
[5]吴宗杰.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48-53.
[6]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4-31.
[7]刘东青,冯丽霞.汉字课教学改革新探[J].汉字文化,2019(17):25-29.
[8]李禄兴,杨苏菡.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使用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语文,2020(3):87-93.
[9]姜美玲.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使用的调查与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0]张桃,罗茜.泰国汉语专业学习者汉字学习策略调查[J].海外华文教育,2017(11):1546-1553.
[11]江新,赵果.什么样的汉字学习策略最有效——对基础阶段留学生的一次调查研究[J].语言文字研究,2002(5):79-85.
[12]韩冠玲.泰国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