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要场域,在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实现课堂学教样态的变革至关重要。当前课堂教学存在有目标、不落实,重传授、轻思辨,重掌握、轻迁移,有评价、缺素养等问题。营造情境场、构筑问题群、组建合作社、创设课中会、交还评价权五大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体验中的实质性投入,提升学生的课堂话语质量,实现高品质思维与高质量表达的双向互动,对于培育核心素养、达成高质量育人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思辨课堂学教样态变革核心素养高质量育人
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要场域,在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很多学校致力于探索课堂学教样态的变革,但并未能有实质性的改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目标、不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未能体现;二是重传授、轻思辨,教学过程被窄化成唯知识;三是重掌握、轻迁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弱化;四是有评价、缺素养,评价被窄化成重分数。为了更好地发展核心素养,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突破并实现课堂高质量育人的实质性进展,近年来,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持续推进以变革学教样态为核心内容的思辨课堂研究,提炼出思辨课堂学教样态变革的五大基本点。
一、营造情境场
思辨课堂主张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带着充分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大胆思辨、积极思辨。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试错;教师和同伴大度容错,从而动态、精准地纠错。学生真实地展开学习过程,促进思和辨真正走向深入与多元。
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为学生创设积极、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真实的学习在情境中积极展开。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自主建构学习意义,为理解与经验的互动提供丰富的机会。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巴迪后来成了作家,有一次,他的作品荣获了一项国际大奖。站在领奖台上,他感慨万千。按照惯例,他将发表一段获奖感言,这节课,我们就尝试着替巴迪完成获奖感言。获奖感言一般是用来表达谢意的,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他在获奖感言中应当感谢谁?”在这样的情境的驱动和激励下,学生细读文本,寻找依据,思考推断,最后得出结论:要感谢母亲的鼓励,感谢父亲的鞭策,还要感谢作者自身谨慎地把握。可谓学得积极、学得高效。
在思辨课堂中,学习被视作学生高品质思维与高质量表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社会性成长的过程。课堂中,教师注重以真实情境的问题和丰富而深刻的综合性实践承载学习,注重学生认知学习和社会性成长相结合,鼓励学生善用学习策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构筑问题群
思辨课堂注重问题群的构筑。教师针对学习内容及材料中的关键点、矛盾点、疑惑点、精彩点,提出或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共同设置好具有引领性、探究性的主问题和若干个具有向心性的子问题,组合成问题群。通过这些问题将思维与行动、语言表达、知识储备以及生活经验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积极思考,产生疑问,从而积极地展开自主探究学习,让自主质疑激活自主探究。
问题群的设置能够驱动课堂向纵深发展,使思辨过程更加真实和深入。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时,教师设置的思辨主问题是“施耐庵是如何体现武松的智勇双全的?”,在解决主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让探究和思辨趋于深入,又设计了以下子问题:①“闪”换成“躲”好不好?为什么?②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武松打折了梢棒?③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施耐庵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刻画老虎?④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武松喝酒?教学中,主问题全面引领,子问题促进深入理解。学生聚焦文本的关键情节,关注作者刻画人物的多种方法,从动词的选用到刻画老虎凶猛,再到“折了梢棒,赤手空拳”来侧面衬托人物的智勇,自然地发现施耐庵表达的高明之处,激发阅读《水浒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辨一直沿着主问题引领的方向不断深入,逐步清晰,最终有效突破,达成问题解决目标。
问题群的创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话语质量,促进学生在课堂体验中的实质性思辨投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准确、连贯、合乎逻辑、富有创见地表达,将有意义地表达内化成认知结构与核心素养。
三、组建合作社
思辨课堂重视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更小、更具安全感的学习共同体中积极思辨,并悦纳、整合、完善学习伙伴思辨中的精彩点,集思广益,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成果。
在思辨课堂中,合作社的组建尤为重要。在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落实到人,组内分工明确,大家各司其职。教师逐渐“退居二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组内的角色分配定期轮换,以保障组内成员发展机会均等。思辨课堂中注重夯实“依存型”合作的开展,组员间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组内集思广益,从而达成共识,完善、提升思辨成果,为小组发言人向全班进行成果发布作好充分准备。组员间彼此疏离的独立型合作,缺乏合作秩序、各执己见、缺乏悦纳与妥协的争执型合作,片面追求组内异质而导致过于依赖学优生的依赖型合作等假性合作方式则被摒弃。由此可见,思辨课堂主张通过真实、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思辨能力,推动思辨向高质量发展。
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机械摆钟”一课中,教师围绕“摆能用来计时吗?”积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进行实验设计并展开验证,实验结束后将小组记录单粘贴到班级汇总表,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数据分析环节以组内补充、组间质疑、交流分享等形式充分展开,最后发现:相同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基本相同,得出摆具有等时性,可以用来计时的结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合作学习,学、思、辩、用一体,动手、动脑、动嘴,让思辨积极发生,才能获得高效的学习结果。
基于合作社的学习探究活动一般有两种样态:一种是解决单一问题的合作学习,合作社成员首先独立探究,尝试思辨,然后带着初步的思辨成果进行组内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另一种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合作学习,在组长的引领下,先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然后分配给每个成员,大家各司其职,最终将成果进行整合,达成问题解决目标。
四、创设课中会
思辨课堂重视课中会的创设,通过角色扮演、观点碰撞、成果展示等形式,利用课中的局部时间,根据学科特性,择机召开表演会、辩论会、发布会、总结会等,让思辨积极、充分发生,目的在于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优化学教过程,同时也是培育和评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英语绘本故事Rapunzel(《长发公主》)时,教师以创编故事的开放性结尾作为思辨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社中开展合作学习。借助思辨学习单,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讨论选择可以加入的角色和故事的结局,通过圆桌分享(round-tableshare)的形式一起头脑风暴形成每个小组个性化的剧本,并尝试创造性表演。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中表演会”,高密度、全方位地进行思辨成果的展示与分享。通过这样的“课中表演会”,学生以剧本的呈现与小组的多元化演绎展现英语思辨成果。此过程不仅让学生极富创造性的思维可见,还让个性化的表达交融碰撞、掷地有声。
通过课中会这一载体,学生能够依靠原理(大概念)来认识问题,通过策略(大图景)实现思辨一体、统整迁移来解决问题,从而能够借助策略性知识自主选择、重组创造概念及规则,积极运用综合优化、跨界变通的思维应对生活及学习中的各类问题。
五、交还评价权
思辨课堂主张充分保障学生的思辨权,要多管齐下,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而把评价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是最有力的保障措施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学习伙伴的思辨成果,参照事先约定的评价标准,给予中肯切实的评价,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深度参与。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时,教师设计了“借助支架,创编故事”的任务,并公布了评价标准:①想象奇妙,得两颗星;②故事情节能体现“真善美”,得三颗星;③故事讲述清楚流畅,得四颗星。学生讲完创编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三条标准,给予星级评价,并说明理由。在重要学习成果呈现之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把评价权交还给学生,是促进思维和表达的最有效载体之一,也能很好地达成“教—学—评”一体化。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表现性评价,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优秀与进步的场所,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展示活动中树立信心,获得满足感;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成果进行盘点和总结,将知识、认知、经验等结构化和系统化。
营造情境场、构筑问题群、组建合作社、创设课中会、交还评价权作为促成学教样态变革的五大基本点,为实现思辨课堂学教融合及样态创新提供了重要载体。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社会性的话语讨论情境,鼓励学生准确、连贯、合乎逻辑、富有创见地表达,将有意义地表达内化成认知结构和核心素养,让课堂成为积极学习场、思维碰撞场、表达交流场、合作共进场和全面育人场,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话语质量,促进学生在课堂体验中的实质性投入,实现了学生高品质思维与高质量表达的双向互动。
思辨课堂学教样态变革的五大基本点为课堂样态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促进了学生素养的全方位发展。同时,思辨课堂学教样态变革基本点的确立,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着力点。新世纪的思辨课堂已经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同时也为省内外小学课堂学教样态变革提供了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盛群力,孙爱萍,张伊.新课型教学的目标分类和选用动词[J].上海教育科研,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