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p suey”是粤语“杂碎”的音译,顾名思义,就是把切碎的材料杂七杂八地混合起来。过去,杂碎通常指动物下水做成的菜,类似中国北方地区的人们早上喝的羊杂汤。但是,我们在美国洛杉矶吃的那碗杂碎,承袭自十九世纪末美国籍华裔厨师创造的一种菜肴,或者说一类主题。当时,对中国移民无端的恐慌正值抬头之势,外界渲染唐人街的种种不堪,加深人们的恐惧。西方人假定中餐很怪异,对此纠结不已。
1896年,实际执掌中国外交大权的李鸿章访问美国纽约,掀起当地追捧一切中国事物的热潮。据说访美期间,李鸿章很喜欢吃杂碎(这可能是讹传)。几年不到,杂碎就风靡了全美。
中餐是世界上最精妙和最富哲学意义的美食,杂碎是最不可能成为其代表菜的。但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英语文化圈里的中餐代表,偏偏就是杂碎。
自那以后,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日益增长的财富和实力,以及中国移民群体在西方形象的不断变化,逐渐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菜的看法,中餐的地位有所提高。中餐,是中国这个现代国家人民的食物,也是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几乎所有华人的食物。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既古老,也现代;既地方,也全球;既有着典型的中国韵致,也深刻地包容了多元的文化。中餐的工艺、理念、乐趣、智慧巧思和对养生的关注,都值得被奉为全球文明的瑰宝。
此刻正当时,让我们感谢杂碎为中餐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然后与之深情而决绝地吻别,让它永久地属于过去。在这些充满矛盾的美食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中国风味世界等着我们呢。
(节选自《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4月版,何雨珈/译,有校改;标题为编者所加,原标题为《过去与未来:杂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