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捷/设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①
黄庭坚
中年畏病不举酒,
孤负②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
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
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③携手上,
至今犹梦绕羊肠。
[注]①这首诗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诗人探望其兄黄元明后,在新喻(今江西新余)道中所作。诗人遭贬数年,复职东归。②孤负:同“辜负”。③一百八盘:地名。黄元明送黄庭坚赴任贬所途经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陈述诗人中年因病戒酒,这次复职东归与兄长欢聚,也未能畅饮。
B.颔联中“唤客煎茶山店远”一句,与陆游的“晴窗细乳戏分茶”一样,都是借茶事表达轻松的心情。
C.颈联转述家中情况,诗人宽慰兄长:家中一切都好,不用总写密密的家书。
D.尾联的“携手”“犹梦”,写诗人追忆当年兄长不畏艰险,将自己送至贬所的往事,最见兄弟情深。
2.黄庭坚有诗句“皮毛剥落尽,惟有真实在”。这首诗表现出“皮毛剥尽,真实、自然”的特点。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自题交游风月楼①
冯取洽
平揖双峰俯霁虹,
近窥乔木欲相雄。
一溪流水一溪月,
八面疏棂八面风。
取用自然无尽藏,
高寒如在太虚空。
落成恰值三秋半②,
为我吹开白兔宫。
[注]①这是一首题赞诗,题于新楼落成之际。②三秋半:中秋。古人将农历七月、八月、九月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风月楼的雄伟气势,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写法相似。
B.颔联写登楼所见,既交代风月楼得名的缘由,又表现出溪月交辉、八面来风的灵动美。
C.颈联写诗人登楼的观感和体验,以实写虚,表明身居高处才能有高远的视野。
D.尾联以“三秋半”点明新楼落成之日正值中秋佳节,以“白兔宫”暗指风月楼。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前两联是如何表现新楼的高和美的。
答: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都是借茶事表达轻松的心情”错误。“唤客煎茶山店远”,写新喻道中偏远山店里的人招呼客官喝茶,表达轻松的心情。“晴窗细乳戏分茶”出自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的《临安春雨初霁》,表面写生活的闲适恬静,但其中蕴含诗人对无聊生活的感慨,暗示其内心的郁闷和惆怅。)
2.①虽然诗人遭遇贬谪、生活坎坷,但他并没有写痛苦的个人遭际,而是以自己在意和关注的家常事入诗,叙写手足之情,在平淡中表现情谊的真切,真实、自然。②整首诗不刻意雕琢,语言朴实、如话家常、通俗易懂。整首诗有叹,有叙,有嘱望,有回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自然。(言之成理即可。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涵、鉴赏诗歌写法等。“皮毛剥尽,真实、自然”的意思是外在的虚饰剥落干净,显示出内在真实、自然的状态。答题时,应结合题目和注释,了解整首诗的写作背景,从内容和写法等角度分析。)
二、1.C(“以实写虚,表明身居高处才能有高远的视野”错误。颈联化用苏轼《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和《水调歌头》中的“高处不胜寒”。“高寒如在太虚空”写诗人身居高处,沉浸在美景之中,飘飘欲仙,像在太虚之中,是以虚写实。《赤壁赋》《水调歌头》分别出自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2.①首联从新楼周围景观写起。写新楼与周围的两座山峰遥遥相对,登楼远眺可以平视山巅,从楼上可以俯视雨后彩虹,烘托出新楼的高。首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近旁直立高大的树木想要和新楼争雄,表现出新楼的高。②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数字入诗,通过描写新楼及其附近的风光,使画面生动、意境空灵而淡远,烘托出新楼的关。(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涵、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等。首联中,诗人运用烘托的手法,借新楼周围景观的陪衬,突出新楼的高;颈联中,诗人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数字入诗,营造空灵而淡远的意境,表现新楼的美。答题时,应把握前两联的大意,辨析其运用的表达技巧等,分析其是如何表现新楼的高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