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了破解当前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提升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需要立足产教融合背景,协同企业共建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以促进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然而,当前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仍存在诸多困境,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发展定位、课程建设与师资建设等多维度出发,探索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典型特征,其将教育教学、生产过程、能力提升、经营管理、社会服务与科研转化等过程融于一体,不仅满足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还为企业与行业提供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促进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推动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涉及数字媒体技术、艺术设计等专业,此类专业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加上信息技术业典型的人才需求量大、流动性高等特点,因此,信息技术类企业普遍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为了促进校企人才供需对接,关键是要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生产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着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职业院校教育办学模式。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行业发展与产教融合的现实需要
当前,职业院校教育正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信息技术行业发展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要求信息技术类职业院校教育加速转型。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深化了教育界与职业界的沟通与联络,不仅精准契合了新时期职业院校教育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还为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育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训基地建设是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也是培育高质量信息技术人才、保障人才培养类型与结构适应新时期信息技术经济产业布局与发展需求的主要路径。因此,面对信息技术行业发展与产教融合的双重压力,建设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意义重大[2]。
(二)提升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信息技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涉及信息技术目的地、客源地、渠道系统及配套支持系统等,这无疑对人才的多样性、综合性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行业的用人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课堂的理论讲授与资料观看等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但很难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以及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为了提高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质量,势必需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利用基地的情境模拟以及“微缩版”的真实工作场所,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更全面地掌握工作技能,把握信息技术业这一服务行业的本质。
(三)弥补职业院校教育实践空间紧缺的迫切要求
作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传统实体课堂由于空间面积与教学时间的局限性,很难满足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类知识的实践需求。为了验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职业院校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实践空间,在学生完成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后,引导其参与实践实训,以此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实践经验与专业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无疑为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提供了专业的实践空间,有效弥补了传统实体课堂的短板[3]。
二、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现实困境
(一)政策导向显弱,产教融合程度有限
近年来,各大院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并在实训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形成了诸多具有创新性与示范性的成功做法。产教融合及实训基地建设虽被广泛认可,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参与机制不畅、行业动力不足,很多院校在产教融合与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探索多为零散、部分的实践,缺乏系统性的探索。此外,多数院校因信息技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不稳定,院校投入方面存在分档倾斜的情况,更注重给“双高”院校、省级骨干院校、优质校等专业投入,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更新改造却停滞不前[4]。
(二)基地建设落后,与行业发展不适配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业的转型升级,职业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是信息技术人才的输出方,但人才培养结构与类型尚未调整,实训基地建设仍以VR、AR全景模拟设备为主,以培养学生制作能力与技能点的掌握为重点;实训环境以机房设备为主,实训场所的建设早已不适应信息技术市场要求,这导致所培养人才与新时期信息技术经济产业需求不适配[5]。此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协作与产教融合仍停留在浅表层面,信息技术产业转型过程中企业的发展难点与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研究课题的耦合点尚未达成一致,实训任务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无法与企业工作实际精准衔接,这也影响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课程盲点众多,实训内容单一传统
信息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将推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五大领域产业设计能力的全面提升,这五个领域都是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然而,当前很多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仅仅局限于平面设计和三维动画等,与交叉专业不衔接、不串联,只能提供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实训环境,且多数院校是在每学期末组织学生开展几周实训课程,重点训练其软件应用能力,对于与区域重点产业结合的实训活动并未涉及,也难以开展锻炼和操作,这导致学生习得的专业技能单一而传统,难以满足信息技术行业的多样化需求。此外,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对文化创意、展览策划、社区服务、数字营销等新素质技能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多数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尚未改造到位,导致课程与实训内容缺失[6]。
(四)“双师型”人才缺乏,实训设备利用率低
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一环,也是基地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胜任基地实训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具有合格的学历、技术职务与技能结构,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与实践指导能力,同时是信息技术职业资格鉴定的考评员。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双师型”人才普遍缺乏,实训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信息技术企业一线从业经验,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质量;加上很多基地尚未达到开放性实训室的目标,不仅实训时间有限,而且实训场所容量小、设备利用率低,几乎不具备服务区域、行业的条件与能力[7]。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基地协同共建保障机制
针对政策导向较弱、产教融合程度有限等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立足信息技术行业人才需求,协调职业院校教育与区域发展,实现信息技术类专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精准衔接,有序推进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具体而言,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合理规划实训基地布局,所在地要多开设信息技术类专业的院校,确保其辐射范围合理,能够服务更多的对象,充分发挥基地使用效益;要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三方,协同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与运行管理制度,同时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出台对应的税收减免政策,给予基地建设专项补贴,安排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推进校企合作与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转变“一方独大”的传统观念,根据专业群理念,全面考虑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实训教学要求,对实训设备、实训室等进行优化调整与更新改造,使之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教学要求,保障基地实训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8]。
(二)明确发展定位,围绕行业需求推进专业建设
针对基地建设落后、与行业发展不适配的问题,职业院校要认清自身发展方向,立足自身办学特点,明确发展定位,紧密围绕信息技术行业需求推进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找准区域经济发展及信息技术行业实际大胆切入,将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确立为专业的信息技术行业工作者,并根据现代学徒制思维适当提高要求,确保学生进入基地开展实训后不仅掌握信息技术服务技能,还具有培训他人的教育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既能胜任专业服务工作,又能发展成为行业引导者,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联合信息技术企业、行业机构协同育人,在其所提供的前沿行业信息的指导下,优化调整基地实训内容,营造接近真实的信息技术行业创新创业氛围,提高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此外,除了硬件建设,职业院校还要制定完善的实训教学文件,包括基地承接各类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训教学计划、各门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实训项目单及项目卡等,为实训活动的有序组织与规范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9]。
(三)完善实训课程,促进实训内容对接职业标准
针对课程盲点众多、实训内容单一传统等问题,必须推进实训课程建设,促进实训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一方面,职业院校要联合行业代表、企业导师等成立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小组,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信息技术人才规格,构建信息技术从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表,并总结所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点,将其转化为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模块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包括核心实训模块、拓展实训模块、综合生产实训模块等,形成与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实训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0]。另一方面,基地建设指导小组要组织课研小组,加强活页式实训教材、工作手册等的开发与建设,根据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知识的特点及实训教学规律,科学设计实训知识、能力融入的具体内容、时间节点及方式,并与“1+X”证书制度体系互融互通,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11]。
(四)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准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
针对“双师型”人才缺乏、实训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要通过定规划、定标准、定政策、定制度等多重举措,有效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技术职务与能力结构,切实提升实训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同时要引入准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实训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与学生管理,保障实训教学高效优质。一方面,要采取校内培养与校外聘请相结合的方式,优化实训师资队伍。对于校内师资,要根据双师标准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专职教师培训工作,并为其提供深入企业参与实践的机会,使之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实训教学能力,同时要聘请行业专家、企业精英作为实训指导导师,以弥补当前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教学缺陷。另一方面,实训基地要全面推行共享性管理与准市场化运作机制。其中,实训内容与项目来源于企业,实训方式与过程也严格根据企业流程开展,同时向社会有偿开放,既服务社会,又按照市场化要求核算实训成本,处理好服务与营利的关系,保障基地在微利状态下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实训教学服务[12]。
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是增强职业院校教育及人才培养适应性、促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对于提高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及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和示范价值。如今,产教融合理论在发达国家已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与成熟的实践模式,这无疑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提供了优秀的借鉴经验,但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中,还要考虑到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发展背景、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切忌简单照搬,而要在参透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办学模式、运行特点的基础上,把握产教融合发展规律,立足国情与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特点,顺应信息技术业发展趋势及职教发展新常态对信息技术人才的新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为培养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罗校清.职业本科推进科教融汇的现状、核心价值及路径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3):1924.
[2]胥郁,曾娅妮.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变革与运行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13):2128.
[3]都国雄,何万一,苗睿岚.类型教育视角下“双高”院校制度建设的基本逻辑、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4):3539.
[4]朱镇生.基于四个维度的高职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5):3034.
[5]白玉婷,李中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为何与何为[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3):611.
[6]姜小军.基于统筹方法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4):2628.
[7]李英利.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推进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7):1721.
[8]潘海生,程欣.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内涵和行动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6874.
[9]王玉龙,郭福春.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样态与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21,37(2):4045.
[10]刘宝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0):217218.
[11]霍丽娟.区域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度的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1):7683.
[12]周建松,陈正江.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4):98102+108.
作者简介:卢琛(1984—")男,汉族,上海人,本科,高级讲师,信息运营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