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5-01-18 00:00:00王晓辉张恒睿
科技风 2025年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适应性就业

摘"要:本文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对毕业学生与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调研与访谈,发现现阶段存在企业技能型人才短缺、学生社会沟通能力薄弱、学生跳槽频繁、学生职业道德感不足等问题。针对现行业突出问题,本文从提升职业技能适应性、学生沟通适应性、企业与学生职业规划适应性、职业道德适应性四个维度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助力企业发展,同时增加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在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适应性;就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明确提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

当前,我国工程造价专业发展蓬勃,我国建筑行业由增量时代转为存量时代,虽然新建建筑步伐放缓,但建筑改造发展迅速。智慧建造、绿色低碳、适老化、人工智能等对工程造价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在结构和质量上存在错位,虽然学生毕业后就业率较高,但是对从签署合同后到就业两年的学生与企业进行调研,发现企业“用工质量低”与高职毕业生“发展路径难”的现象仍然存在,反映出职业教育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在我国建筑工程造价行业发展市场活跃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二、研究现状综述

在已有的文献中,关于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与对策方面。

左和平等人[2]认为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关键是提高适应性,同时是提升劳动者福祉、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高效路径。他将职业教育适应性分为三个维度、四类参与主体、四种共生状态,并提出我国处于被动适应为主、主动适应为辅的状态。张莹等人[3]在“数智”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为达到服务学生发展、服务社会的目标,对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评价、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打造终身教育的体系,并以轨道交通类专业群为例,对职业教育创新升级、重构路径提出建议。林素絮、罗智超[4]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理论实践统一性不强、标准规范协调性差、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应细化保障体系与标准规范,依托法律法规构建理论框架并整合标准。高文杰[5]认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一种能力,是根据外界的变化与需求改变自身的特性的,其基本内涵是满足科学、文化、经济、政治的需求,主要的实施对策为推进产教融合深化、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等。杜玉帆[6]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专业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发现过热专业重复设置、职业教育适应性有待提升。通过对常州市的实例分析、使用区域化发展理论,从制度、资源、实践三个方面提出对策。朱秋月等人[7]对湖北省2020—2021年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四象限、排序差等方法研究湖北省的职业教育发展,得出其发展总体属于滞后型,综合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发展方式粗放、产教联动不够,提出了共生理论,打造多圈层治理状态,服务当地需要并提供参考。吴婷婷等人[8]使用耦合分析法探索产业结构与高等职业的协调性,通过耦合测算,探究适应性发展水平,阐明内在机理,从而健全评价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社会适配度。

我国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与对策方面研究较多,但缺乏对工程造价专业的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高质量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急速增加。然而部分学生毕业后却出现就业难的现象,主动辞职或被动离职转行的情况不容忽视。企业对技能人才渴求,愿意培养毕业学生,但还是出现用工荒的现象。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工程造价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调查研究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展开研究。

三、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适应性内涵

“适应性”是反映个体或群体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程度,是体现与外部需求是否一致的结果。从前人的相关研究可知,职业教育适应性主要存在于对经济的顺应与企业的回应。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有四个维度。

一是人才培养适应性。职业教育要与企业岗位需要能力相匹配,紧跟智能化、数字化的产业进步需求,专业教育升级与行业发展丰富了人才培养内容,将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就业需求有效结合。二是学生沟通适应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只着重于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提升,还要加强学生沟通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便于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开展。三是企业与学生职业规划适应性。作为校企合作单位,要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对学生进行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培养。同时要保证学生的薪酬待遇、就业质量,提升对毕业学生的吸引力。四是学生职业道德责任适应性。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有助于学生长远发展,并且保障企业利益,是职业教育适应性内涵中的重要内容。

四、职业教育适应性中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合作困境

通过对无锡市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合作的单位领导访谈,对毕业学生发放调研问卷、回校访谈等方式展开调研。从专业技术适应、沟通协调适应、职业发展适应、职业道德适应四个方面研究企业与学生面临的困境。

第一,人才技能培养适应性有待提升。人才技能的培养要适应学生的工作需要,例如造价专业的建筑建模软件种类较多,不同的省份甚至是同一省份的不同城市企业单位的偏好使用软件都不尽相同。而校园课程教授的一般为全国通用场地布置软件,因此如何在便于学生就业的情况下在众多品类的智能建造技术中做出针对性的培养成为难题。此外,根据企业访谈可知,本专业学生建模技术熟练,细节到位,但存在建筑结构不清、工地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

第二,学生沟通适应性有待加强。通过访谈可知,存在学生在企业中不主动沟通,由于沟通方式不当,有时出现与同事合作不协调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个性化较强,在学生时期的沟通方式不够平和,在毕业后未能及时转变工作心理,导致企业因担心形象受损而不敢聘用的情况。在工程造价行业需要与建设方、施工方、第三方等多种机构对接,职员的行为就代表了企业,也关乎日后的长久合作,因此沟通问题是就业困难的不可忽视因素。

第三,企业与学生职业规划适应性仍需通融。通过访谈与调研可知,在二线城市,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中小企业的培养投入第一年约为七万元,企业培养的毕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忠诚度,尽快提升技能为企业增加利润回报,对毕业生的技能提升后的加薪需求未能及时满足。但学生就职后因技能不成熟、工作重复性大、工作强度高、薪资与期望不符等原因跳槽频繁。这导致企业留不住人才,长久职业发展受阻的情况发生。

第四,学生职业道德责任适应性持续加强。通过访谈与调研可知,部分学生未能及时转换工作后的身份与心理,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自身与工作的不负责任,甚至对同校的其他毕业学生的就业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综合分析,新发展格局下工程造价专业在校企合作中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问题原因主要为:人才技能培养适应性有待提升,学生沟通适应性有待加强,企业与学生职业规划适应性仍需通融,学生职业道德责任适应性需持续加强。

五、新发展格局下工程造价专业提升教育适应性路径

(一)提升技能适应性

提升技能适应性,产教融合是重中之重,注重人才全过程培养,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不同企业使用智能软件与学生在校所学有出入的问题,可通过调研本专业学生工作单位的具体使用种类,得到具体数据并结合时代发展详细讲授某几种智能软件,其余企业使用较少的软件可在课上简单讲解其基本操作与使用原理,并向学生分享自学网址,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与主观能动性。此外,对于学生建模结构模糊、施工详情不清的问题,可尽量增加学生实训学习时间,让学生从工程开工开始平整场地到工程结束进行项目的全过程体验,增加经验,通过实践反向加深对前期建模工作的理解,加强对知识的认知,提升工作效率。根据社会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与市场变化趋势,融合工程造价专业的高职技能需求,制定培养目标。熟练掌握工程专业的造价理论与计算技术,培养具有创造性与灵活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社会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与市场变化趋势,融合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技能需求,制定培养目标。熟练掌握工程专业的造价理论与计算技术,培养具有创造性与灵活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掌握“1+X”证书的职业技能优势,将其作为课程体系的基石,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对接工程造价的产业需求,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操作、职业发展的培养作为核心,树立问题、目标、结果的导向。将专业核心“计量”与“计价”,制定质量评价标准,搭建校企融合的项目课程体系。遵循“阶梯化”的人才发展规律,建立“逐步递进”的课程体系。使用“互联网+”教育,校企双方联合建设资源库,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学生可以全面学习知识内容。建立智能化数据平台,看板知识点关联数据模型,快速掌握知识内容。通过网络评价系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使用全面真实数据辅助学生教育。使用企业项目任务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综合素养。

(二)增强沟通适应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纪在18~22岁之间,并且学生在毕业工作后的沟通,与学生对朋友、家长的沟通有较大差异,此阶段对学生沟通进行正确引导十分重要,可快速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其一,帮助学生掌握沟通技巧。让学生了解到沟通包含接收、思考与反馈,其最终目标是传递信息并解决相应问题,并且在职场中有效沟通是听对方想讲的与讲对方想听的[9]。其二,课堂实训锻炼沟通技能。让学生课上合作完成任务,组队中汇报成果,通过辩论等多种语言交流形式开展课程学习。其三,将沟通与专业工作相融合。在课程中模拟合作交流,模拟向领导汇报当日所做项目进度、规划以及遇到的困难疑问的沟通方式。在日常课程讲授与作业实践中,向学生传达沟通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职场礼仪,转变心态,学会待人接物的技巧,能够顺利适应日后工作中与建设方、施工方以及其他单位的对接工作。

(三)改进学生与企业职业规划适应性

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制订校内与学生工作后的培养方案,对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需要对学生的待遇有明确的兜底保障,为学生规划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对学生心态进行辅导,培养学生从长远的职业角度规划工作,在初入企业时要努力学习工作,劝解学生不要因为某些工作暂时的利益随意跳槽转行。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从实际需求出发,加快成果转化,理清学生的利益与需求之间的异同,与企业在相关问题上深入合作。推动校企深入全面融合,从单纯合作转向供应联盟,创建平台,鼓励学生学习新技能、新工艺。

(四)完善职业道德适应性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第一任务,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道德责任感更加尤为重要。其一,引导学生成为有德行、有理想、有根基的人。在教育工作中,做好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以职业道德作为办学的引领,建立全程全员德育体系。其二,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拓宽教学理论渠道,关注学生思想变化。设立职业道德课程,加强在教育中职业目标培养的特色,从教育的师资、教材、评估全流程加强职业道德的建设,实现促进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社会道德建设的双赢目标。其三,秉承以德树人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通过实习实践活动、文化节、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道德意识,强化榜样示范作用。

结语

在当代我国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格局下,工程造价专业的校企合作发展迈上新台阶。从学生解决就业工作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从行业招聘工人到培养骨干职工,校企合作由简单的联合逐渐转化为深入的沟通。推进这一过程的发展与完善,职业适应性、重要性不可忽视。新格局下,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可通过提升技能适应性、增强沟通适应性、改进学生与企业职业规划适应性、完善职业道德适应性四个方面推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左和平,李秉强,左璇.我国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内涵、特征与政策方向[J].教育学报,2023,19(06):90102.

[3]张莹,贺婷,刘硕.数智化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性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3(05):6368.

[4]林素絮,罗智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推进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3(04):6166.

[5]高文杰.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容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07):1420.

[6]杜玉帆.“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园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探究: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23(12):6166.

[7]朱秋月,黄旭中,马丹,等.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的区域比较研究:基于对湖北省职教发展的调研与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23(10):7381.

[8]吴婷婷,郑子艳,吴潇宇.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水平测度与推进路径:基于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分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25(02):3745.

[9]刘昕.职业教育中营销类专业学生沟通技巧提升方法的探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1):2122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常规课题“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合作为例”(KJXJ2342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晓辉(1995—"),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建筑与土木工程;张恒睿(2004—"),男,汉族,江苏淮安人,专科在读。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适应性就业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5:02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