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铺陈·距离

2025-01-17 00:00:00陈龙锁
语文教学之友 2025年1期
关键词:木兰诗矛盾距离

摘要:花木兰这一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形象与中国文学作品中贤良淑德、顺从奉献的传统女性形象并不完全相同。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由矛盾、铺陈和距离构成的叙事张力,为深度解读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叙事张力;木兰诗;矛盾;铺陈;距离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1-0025-02

“张力”原是一个物理学专用名词,原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物体内部而垂直于两相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文学理论中的“张力”是指文本中存在的诸多矛盾或者不和谐的人和事,它们碰撞出独特的火花,彰显不易见的内涵,体现了作者不寻常的创作力。

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中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与中国文学作品中贤良淑德、顺从奉献的传统女性形象大相径庭,我们感受到一种由矛盾、铺陈和距离构成的叙事张力。

一、矛盾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也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它不仅体现在事件的冲突上,还可以体现为人物性格的对立、内心的纠结、两难的抉择等。《木兰诗》中充满矛盾,使得情节曲折,富于变化。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本身带有的矛盾使得其形象立体,丰富完整。文本叙事中不乏抒情,使得情感意蕴多样繁复,思想主旨从古观照至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情节的矛盾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早描述“女扮男装”这一颠覆性情节的作品,之后还有祝英台“女扮男装”好读书,也有唐传奇红拂女易装夜奔。与外国文学作品中女性为彰显反抗精神、追求个性自由而改变装束不同,以花木兰为代表的中国女性是“不得已而为之”。

文本第二节即点明了直接矛盾“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可见,木兰出征并非心甘情愿,而是被迫无奈。可汗大规模地征兵,父亲年事已高,弟弟年纪尚小,如果木兰不去,那么就只能是老父亲从军,其结果可想而知。木兰虽为女郎也知体恤父母、疼爱弟弟。古人历来重视孝道,这一矛盾的设置不但合理,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然而,情节的根本矛盾到文章的中间部分才始现端倪:木兰英勇杀敌、军功卓著,得到封赏犒劳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木兰既不当“尚书郎”,对做官没有兴趣;也不要“赏赐百千强”,对钱财无动于衷;木兰想要的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诗歌结尾写回到故乡后的花木兰变回女儿身梳妆打扮,描写了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由此可见,情节的根本矛盾在于“战争与和平”。当战争来临时,不论男女、不论是否情愿,都要奔赴战场,为国而战;当战争结束后,大多数人都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更加眷恋家乡、依恋亲人、向往普通的生活。

(二)人物的矛盾

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突出、个性鲜明,但也是充满矛盾的。比如,作品开篇就不吝笔墨地描绘了一幅“停机叹息图”。木兰停下日常生活中熟稔的劳动而入神思考,足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犹豫不决。这种人物的矛盾还表现在下文反复出现的“不闻爷娘唤女声”,明明是赶赴战场的花木兰惦记家中父母,作品却不直接抒发她的依依不舍,而是从家中爷娘着笔,写他们不断地呼唤女儿。表面上是写对方,实际上是写自己。这种写法高明地体现出木兰内心真实的想法:“去,还是不去,没得选择;我去,或许还有一线转机。”在这种两难境地下的最终抉择,让花木兰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可信,让读者倍感亲切。

二、铺陈

“铺陈”是一种写作手法,指对所写对象的某些方面进行详尽地描绘和陈述。《木兰诗》中对事件、人物和环境的铺陈,能使表述的内容更生动形象,使抒发的情感更淋漓尽致,使反复言说达到强调和烘托的效果,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的主题或情感。

(一)叙事铺陈

《木兰诗》的叙事铺陈分为两种:一种是并列式;一种是递进式。比如,写木兰出征前到东、西、南、北各市购买各种装备,这种并列式的铺陈不仅展现了主人公作战前准备的细致认真,还从侧面渲染了大战之前的紧张氛围。又如,文章第三节写作战始末的叙事方式就是递进铺陈:首句写长途奔赴,“度若飞”突显进入战场速度快;次句“朔气”“寒光”既写环境寒冷也写心境凄凉,主要表现战争环境的艰苦,也呈现出作战过程的艰难;末句“百”“十”两个数字写出了战事频繁,“死”和“归”也引发读者重新审视战争的结果,深度思考“反对战争”的思想主旨。

(二)人物铺陈

木兰回到家乡之后,作者还对亲人们进行了群像式铺陈:爷娘相互搀扶,姐姐梳妆打扮,弟弟杀猪宰羊,他们不说一字却胜过万语千言,从具体行动表现出对得胜归来的木兰的由衷欢迎。文中对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铺陈主要体现在她归来后的一系列行动上:打开熟悉的闺房,脱去战袍,换上昔日女装,梳妆打扮忙,换装出来还惊呆了军中伙伴。以上既符合女性正常的生活习惯,又从侧面反映出她的智慧不凡,使得人物形象丰满立体,经典流传。

(三)环境铺陈

花木兰离开父母奔赴战场的路上,作者从时空两方面进行了环境铺陈:一是以“旦”和“暮”二字的交替轮转,展现早晚连续不断、日夜连续行军的艰苦;二是用“黄河边”“黑山头”两处地点的接续,使叙事在空间上得以跳跃式延展,再加以听觉方面黄河水声和胡骑嘶鸣的效果烘托,提供给读者以宏大的叙事场景,易于引发联想和想象。

(四)情感铺陈

《木兰诗》虽以叙事为主却也不乏抒情。比如,文章第二节前四句用关于“所思所忆”的问答形式来铺陈木兰内在情感的波动起伏,木兰的“口是心非”恰是其复杂心路历程的最好体现,也为引出下文她替父出征做好铺垫。

三、距离

常言说,距离产生美。文学作品中的距离主要体现为作家控制好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空间距离,强调作家应尽可能拉开读者与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才有利于读者感受文本的张力。

(一)文本与现实的距离

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读者总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花木兰女扮男装这么久,还从军打仗,怎么可能不被发现?”这个问题是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提出的,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以此为课堂讨论的中心,那么显然谬以千里。

因为文学是浪漫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它可以是一面镜子,把生活本来的模样映照得真实无比,也可以是一扇门,带给我们更多的隐喻和未知。所以,如果我们不再纠结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能够跳出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思妙想的设计,那么创作者的主张就会逐渐清晰。文本和现实距离越大,体现出的张力就越明显,最终凝结为一种愿景的表达,那就是:多么希望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不会变成现实,多么希望远离战争,永远生活安宁祥和。

(二)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文学叙事的张力还体现在结尾处的意料之外和回味无穷。《木兰诗》行文至同伴“不知是女郎”,读者对接下来所写内容的猜测不外乎是回顾木兰小心谨慎的军旅生活,或者是同伴、乡亲口口相传、木兰大概是如同现代社会中“新晋网红”般的存在。但是本文却能跳出读者的阅读期待,以雄兔、雌兔奔跑时不容易分辨为喻,既幽默巧妙地解释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不被识破的原因,还以第一人称反问句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心,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又不免掩卷沉思。

千百年来,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故事一直广为传颂。木兰深明大义、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表现出的家国情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扬。《木兰诗》通过矛盾、铺陈和距离构建出三重叙事张力,不仅吸引着读者向阅读的更深处漫溯,也推动着民间故事成为经典传奇。

参考文献:

[1]张小雨.《木兰诗》叙事艺术初探[J].知识文库,2020(1):37,39.

[2]李霞.从北朝民歌《木兰诗》叙事方法中探寻写作节点[J].中学语文,2024(9):63-64.

[3]杨安平.三重对照,互为映衬:《木兰诗》的审美解读[J].中学语文,2023(4):59-62.

作者简介:陈龙锁(1988—),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木兰诗矛盾距离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算距离
尊重学生自我体验的课程设计
《木兰诗》中“行”的读音还得商榷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55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