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分别出自《论语》和《孟子》,都是儒家经典中的名篇。从文化层面分析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观和人生观的异同,寻觅到儒学文化的发展轨迹,从而促进学生了解儒家文化。
关键词:儒家;政治观;价值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1-0020-0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春秋之时,孔子首创私塾,推动文化下移,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让普通百姓拥有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与机会,儒家思想应运而生。战国时期,齐桓公在首都上蔡创立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稷下学宫,吸引来天下众多贤士。齐威王对稷下学宫大力支持。到齐宣王时,稷下学士多达1000余人,稷下学宫成了当时政治咨询和学术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咨询、交流的过程中,儒家、道家学说进一步发展,墨、法、阴阳等诸家思想也得以产生。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便成为此后2000多年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分别是《论语》和《孟子》中的名篇,透过这两篇文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的政治观和人生观。
一、同中存异的政治观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倡导“仁者爱人”。孟子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在为政方面,与孔子一样,主张“施仁政”“行王道”,但在实施路径上,孔子和孟子又有不同的理念与主张。
《侍坐》篇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论语》中的治国思想和为政理念。《侍坐》记述了孔子与弟子关于志向的一次谈话。孔子循循善诱,弟子各言其志。对弟子之志,孔子的态度可概括为:哂子路、叹冉有、惜公西华、赞曾皙。对子路,孔子“哂之”,因为子路没等点名就直言其志,没有顾及在场的老师和师弟,缺少应有的谦虚礼让,孔子委婉批评了他。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即认为自己能力不够,需待君子来推行礼乐教化的想法,孔子叹其谦虚,叹其有教化百姓使百姓懂礼的意识。对公西华,孔子“惜之”,是因为礼是公西华所长,按他的才能可以给诸侯做大相,孔子因他太过谦虚而可惜。孔子赞赏的是曾皙,曾皙描绘了一幅百姓和乐图:暮春时节,带上成年男子五六个、孩童六七个,沐浴吟咏、祈雨求福,这是制礼作乐、与百姓同乐的理想画面,是儒家治国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喜不自胜,点头称赞。可见,四弟子的志向都涉及礼。综合孔子对弟子之志的评述,可以看出,孔子将“仁政”具化为“为国以礼”。
再看《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如何效法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孟子用“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避开了这一话题,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为了拉近与齐宣王的关系,孟子巧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实例,引导齐宣王推恩,把对禽兽的恩德推及百姓,打消了齐宣王对保民而王的畏惧心理。文末,孟子进一步指出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如“制民之产”,即让百姓拥有土地,按时耕作,使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教化百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真正做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只有通过养民、教民,最终安民,才能达成“保民而王”的目标。
可见,从孔子到孟子,施仁政、行王道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为政理念和社会理想。但是,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具体措施也有别。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社会混乱,所以孔子在“仁政”的总目标下倡导“为国以礼”,提倡约束自我,恢复周礼,以礼治国。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当时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民不聊生。在这一背景下,孟子去见齐宣王,从正面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并给出具体可行的实操策略,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二、异中有同的人生观
人生观,指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人生观方面的异与同。
《侍坐》中四弟子各言其志,志向有别,孔子评价不一,但总体上持肯定态度。综合起来看,孔子肯定子路想当军事家,守护国家安全;肯定冉有想当经济学家,保证百姓温饱;公西华想当外交家,致力打造睦邻友好关系。孔子之所以肯定他们,是因为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兴趣与特长分别在军事、经济和外交方面,与孔子对他们的了解完全一致。孔子主张积极求仕从政:“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而这三人也都想走仕途,这与孔子的人生观吻合。孔子曾说过:“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他认为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事成,事成才能礼乐兴,礼乐兴才能刑罚中,人民才会知所适从。可见,孔子提倡入仕,在各自适合的岗位上身体力行,名正言顺地推行仁政。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愿成真后,曾皙未入仕,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也能实现。
孟子有不同的主张。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他不断设问、反复譬喻,启发齐宣王“求诸己心”,如从以羊易牛一事中看到自己的“仁术”(不忍之心,内在的善良之根),从而打消齐宣王对行仁政的顾虑,让齐宣王看到推恩于百姓,安抚百姓,可以达成一统天下的“大欲”。最终,孟子说动了齐宣王,齐宣王接受了他“保民而王”的主张。可见,与孔子主张求仕施政的路径不同,孟子想通过成功游说君王,自上而下施行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
只可惜,孔子和孟子理想再美好,在“无义战”的春秋、在到处征战杀伐的战国,都没能实现。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14年,多次遭遇困厄。《史记》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年过70,孔子结束周游,回到鲁国,没有了为官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这时候,孔子与学生依据鲁史编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侍坐》也是这个阶段孔子与弟子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次谈话。孔子的想法是,即使自己没有了实现人生理想的可能,也要将其口传手书,加以传承。
孟子虽然说服了齐宣王,可当时诸侯们醉心于武力称霸,齐宣王也不例外。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衣食无忧、知礼守节、天下归心、远人来附虽然美好,但这一蓝图无法一挥而就,即刻呈现,齐宣王也就听听而已,并不打算真正践行。尽管齐宣王以重金挽留孟子,孟子依然离开了齐国。正如《史记》所载,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其言”。与孔子晚年一样,孟子回到家乡,和弟子万章等人编定《诗经》《尚书》,阐述孔子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孟子的想法是:人生不可荒废,理想不可湮灭,那就著书立说,流传后世。
孔子和孟子,两位儒家大师,即使缺乏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环境与沃土,也要坚守自我,将积极有为的人生信仰记录下来,昭示后人。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775.
[2]张居正.张居正讲解《论语》[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174-178.
作者简介:沈燕飞(1989—),女,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