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视角下“五谷”的文化内涵

2025-01-17 00:00:00张亚南
语文教学之友 2025年1期
关键词:百谷五谷古诗文

摘要:“五谷”代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丰富成果,也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通过对文献中“五谷”含义的系统梳理,认为解释为黍、稷、麦、菽、稻最合理。语文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五谷”文化内涵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五谷;黍;稷;麦;稻;菽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1-0006-02

“五谷”一词古诗文习见,原指中国古代的几种谷物,后泛指粮食作物。关于“五谷”的含义,语文教材及教辅书解释不一。“五谷”之外,另有“六谷”“九谷”“百谷”的说法,相关成语亦不胜枚举,如“五谷丰熟”“五谷丰登”“五谷丰稔”“五谷丰穰”“九谷丰登”“年谷丰登”等。“五谷”代表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丰富成果,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五谷”文化内涵的认识,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笔者在系统梳理古诗文“五谷”用例基础上,从语言文字视角探讨其文化内涵,以期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一、“谷”字释义与“五谷”词源

“五谷”之“谷”的繁体字形作“穀”,始见于战国文字,小篆作“”,从禾殻声。而“谷”本来是“山谷”的意思,因为二字同音,在汉字简化过程中用“谷”代替了“穀”,所以现代规范汉字中的“谷”才会有“山谷”和“谷物”两个毫无关系的意思。《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另有一个“榖”字,表示一种树木的名称。“榖”与“穀”,一从木,一从禾,形体相近极易混淆,然词义相去甚远。

“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五谷不分”即不事劳作,不能辨别农作物。比《论语》成书稍早且以记载丰富农业知识著称的《诗经》中有“百谷”的说法,如《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小雅·大田》“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百谷”即谷类总称,百表示众多。“五谷”总体上代表了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由“百谷”到“五谷”反映了先秦时期已有比较清楚的谷物分类观念。

二、“五谷”具体所指

《论语》中虽出现“五谷”一词,但并未记载其具体内容,后世关于“五谷”所指说法不一。对“五谷”的明确解释最早见于汉代。《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汉·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汉·赵歧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汉代以后关于“五谷”含义的说法大体分两类:一为黍、稷、麦、稻、菽(以赵歧为代表),一为黍、稷、麦、菽、麻(以郑玄为代表)。二者最大的区别为“稻”“麻”的有无,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除此之外,另有一些影响力相对较弱的观点,兹不赘述。“五谷”含义的差异,一方面与地理气候、历史变化有关,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习俗、文献记载的制约。通过对文献中“五谷”的系统梳理,如司马迁《史记·天官书》列举与时辰相对应五种谷物为麦、稷、黍、菽、麻;《吕氏春秋·士容论·审时》论及的农作物为禾(稷)、黍、稻、麻、菽、麦六种等等,不难发现古代“五谷”主要与黍、稷、麦、稻、菽、麻等几种农作物有关。“麻”的籽实作为食物或榨油,《豳风·七月》中“九月叔苴”的“苴”即为雌株麻籽,但不宜多食;其雄株的茎皮是古代纺织的重要纤维原料,称为“枲”,不可食用。据此认为古代“五谷”为黍、稷、麦、菽、稻更合常理。

三、古诗文中的“五谷”

古代主要农作物不外乎“黍”“稷”“麦”

“稻”“菽”“麻”等,前文已解释“麻”多作为纺织原料,因此本文主要从“黍”“稷”“麦”

“稻”“菽”五类入手来探讨古诗文中“五谷”的文化内涵。

(一)黍与稷

“黍”,甲骨文作“”,与稻不同,穗子作散开之状。《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黍”可为酒,故字形亦可从水作“”。“黍”的籽实煮熟后有黏性,除酿酒外亦可做糕点,即后世的大黄米。

“稷”,小篆作“”,从禾畟声,一种穗子下垂的谷类植物。《尔雅·释草》“粢,稷。”孙炎注:“稷,粟也。”《汉语大字典》“粟,粟谷。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禾,古代指粟。即今之小米。”“稷”即“粟”,又称“禾”,其籽实为盛产于黄河流域的小米。也有人说指高粱,说法不准确。

“黍”与“稷”均为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农作物。《诗经》中有《王风·黍离》一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相传为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繁华不再,唯黍稷离离,有感于国家残破而作。此诗在后世被反复传唱,以致人们用“黍离之悲”来表达亡国之痛、兴亡之感。该诗也从侧面反映出先秦时期“黍”“稷”种植面积之广。

考古成果已证实我国是“稷”的起源地,而“黍”则是在“稷”的基础上进化而来。《本草纲目》“稷与黍,一类二种也。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黍”口感软糯香味浓郁,古人常将“黍”视为佳肴来款待宾客。《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老者)止子路留宿,杀鸡做黍饭款待子路。唐代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亦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句子。因此“鸡黍之膳”常指盛情款待宾客。而“稷”则因口感一般被视为待客不周的标志,如《西京杂记》有西汉大儒公孙弘用“脱粟饭”(即“稷”)招待老友高贺致使二人反目的记载。不仅饮食如此,宗庙祭祀也以供奉“黍”为贵。《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有孔子侍坐于哀公先食黍而后食桃的记述:“丘知之矣。然夫黍者,五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盛”指祭祀时放在容器中的祭品,“上盛”即上等祭品。

“稷”虽口感不如“黍”,但因起源较早且更易贮存被视为百谷之首,帝王则将其奉为谷神。《诗经》中《大雅·生民》一诗,记载周始祖弃因擅长农业种植被推举为“农师”,因此又名后稷。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稷”为谷神,后与“社”(土神)合而指代国家,可见“稷”在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地位。

(二)麦与稻

“麦”,甲骨文作“”,从来(即小麦)从夊(倒止),本义为到来。而“来”,甲骨文作“”,像一株小麦之形,本义为小麦。后来在应用中“麦”与“来”含义互换,“麦”表谷物,“来”则表到来、来去。

“稻”,金文作“”,像获稻在臼中将舂之形;或作“”,像米禾在臼旁,爪,手持之。《说文》“稻,稌也。从禾舀声。”根据《周礼》记载“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稻”(即稌饭)适宜和牛肉搭配。

“麦”与“稻”在先秦时期的地位远不及“黍”“稷”。“麦”源自西亚,由于种植技术和灌溉条件所限,产量较低;另外由于当时石磨尚未发明,只能粒食,口感较差。“稻”虽起源我国,但由《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可知“稻”在先秦主要用于酿酒,种植相对有限。而“稻”也因其稀少便显得尤为珍贵,《论语·阳货》有“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此句为孔子与弟子宰我讨论“三年之丧”,孔子问食稻米穿丝绸是否心安,可见“稻”的贵重。此后,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耕种面积的扩大,加之石磨的广泛应用,隋唐时期我国形成“北麦南稻”的格局,而“稻”与“麦”也成为五谷之首。

(三)菽

“菽”即大豆,本作“尗”。《说文》“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尗”字后来写作“菽”。上古亦有“豆”字,但“豆”指盛食物的器皿,与“菽”意义不同。汉代以后,“豆”才逐渐代替“菽”成为豆类的总称。

大豆一直被世界公认为起源于中国,因此古诗文中常见以大豆为食物的例子。比如,《豳风·七月》中有“六月食鬰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小雅·小宛》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小雅·小明》“岁聿云莫,采萧获菽。”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上例中“菽”与“豆”均指大豆。

古代先民种植大豆一般煮熟食用,后世则常用“菽”表粗茶淡饭,如成语“菽水承欢”“菽水之欢”,意为虽生活清苦亦尽心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另有“半菽”一词,如元稹的《竹部》中有“归来不买食,父子分半菽。”杜甫诗句亦有“栖遑分半菽,浩荡逐流萍。”“半菽”即半菜半粮,指粗劣的饭食。

在中国历史上,“五谷”不仅是食物的来源,而且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五谷”文化内涵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五谷”往往与诗词、散文、成语谚语等紧密相连,深入理解“五谷”的文化内涵,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另外,学生还可借助“五谷”这一媒介,了解中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和农耕文化,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41.

[2]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481-482.

[3]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九卷本[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2320.

[4]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1441.

【基金项目: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重点专项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jcjy202202;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区域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融合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205372】

作者简介:张亚南(1984—),女,博士,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研方向为文字学。

猜你喜欢
百谷五谷古诗文
晓途
万物清明 雨生百谷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9:04
“雨生百谷”小魔术
谷雨节气
儿童绘本(2019年8期)2019-05-16 15:27:32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创意五谷画
创意五谷画
五谷面具
童话世界(2016年8期)2016-06-02 09:21:14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大寒
旅游(2016年1期)2016-02-04 05: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