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碳”背景下,随着国家提出构建市场导向全链条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我国企业开始逐步进行绿色转型发展,绿色创新是关键步骤。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时会面临融资约束、风险管理、技术成本等诸多挑战,研究快速发展的数字金融如何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促进绿色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介效应视角,本文总结梳理了现有文献中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路径,并提出相应评述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金融;企业绿色创新;融资约束;风险规避;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4.6;F03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1(a)--05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正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创新成为重中之重。为了进一步解决经济与生态发展之间不平衡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2019年,我国首次在具体技术领域提出创新体系建设;2022年,发改委联合科技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致力于构建市场导向全链条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能。2023年,我国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实质上就是绿色生产力,坚持高质量发展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是有效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路径。我国企业正跟随国家政策导向重视绿色发展,并且开始逐步进行绿色转型升级,以实现国家的各种政策目标。然而,这些企业转型的过程并非顺利,会面临如金融支撑不够、市场机制不成熟、技术应用不深各种问题(丁正卿等,2022)[1]。
新时代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其中数字技术革命无疑成为推动这一全球性、时代性和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引擎。面对这一变革,发展数字金融成为我们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开创全新经济范式的必然选择。数字金融作为近些年迅猛发展的新兴金融模式,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在我国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金融可以“赋能”绿色金融提质增效,促进绿色发展(刘敏楼等,2022)[2]。数字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对传统金融业产生变革性影响的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工具,创新改革市场机制,引导政府的政策导向,一定程度上扫除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从而有力地推进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数字金融及其测度的相关研究
数字金融指的是传统的金融机构与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各种传统及创新的金融业务的模式,同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差异(黄益平等,2018)[3]。数字金融对我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外学者Ozili(2017)认为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对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具有巨大优势[4]。Gomber(2017)认为数字金融不仅改善了传统金融的弊端,还为相关金融机构提供了创新的商业模式[5]。我国的数字金融起源于公益性小额信贷,后来范围逐渐扩展至支付、信贷等多个领域,最终形成综合金融服务体系。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兴起,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在国民中迅速下沉使用,我国金融数字化的发展进程不断推进,金融普惠性逐渐深化,目前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已位居世界前列(李苍舒等,2019)[6]。
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逐渐引起学界重视,但学术界及政府始终未对数字金融的相关测度制定一个官方的标准。近年来,随着数字金融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国家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学术界开始重视对数字金融指标的测度,为数字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演变趋势提供可靠的定量数据指标。当前,我国对数字金融的测度数据可以划分为三类(郭峰等,2021)[7]: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8]、中国农村普惠金融调查数据[9]等为代表的包含部分数字金融指标的传统金融调查统计数据;以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中国城市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发布的区域数字金融指数;网络机构发布的包含部分数字金融度量的指标。具体来说,虽然存在多家机构发布与数字金融测度相关的数据指标,但各自都存在数据不全面、覆盖度与深入度不足的缺点。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三个核心维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全面覆盖中国大部分省、市、区县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在充分借鉴传统金融指标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数字金融的特性进行创新性的设计(KuntandKlapper,2012;Sarma,2012)[10-11]。这一指标体系不仅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程度和深入程度,还揭示了其发展趋势和潜力,是当前学界认可度较高的数字金融测度指标(郭峰等,2020)[12]。
2.2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2.2.1基于绿色技术创新
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追求创新的质量与效率十分重要。创新始终是所有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BabenkoV,2020)[13]。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黎文靖和郑曼妮(2016)基于企业创新行为产生的动机不同,将其分为实质性创新与策略性创新两类[14]。通过产业政策激励的创新行为属于追求政府补助扶持的策略性创新,而只有发明专利申请这类高质量的创新行为才能真正推动企业发展,提高企业市场价值,称之为实质性技术创新。
在全球环境问题频发的当下,绿色发展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众多企业也将前进方向转为绿色转型。绿色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国内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定义并未达成统一。绿色创新是维持环境管理的核心因素(Takaloetal,2021;Marioetal,2016)[15-16],欧盟对其定义更注重有关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的遵循,以及在节约资源,避免、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破坏方面的目标(张志勤,2013)[17]。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对绿色技术创新有更为广泛的定义,将其范围划定在能源领域、水资源领域、农林领域、污染治理领域、交通运输领域、材料工艺领域和建筑施工领域七类,同时列明了绿色专利分类范围清单以便区分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绿色技术创新在推动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调整、高碳行业转型为低碳行业以及实现更高级别的环境友好型资源分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徐佳,2020)[18]。
2.2.2基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
企业的绿色创新是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Tolliveretal,2021)[19]。目前学界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研究大致可分为外部理论制度的驱动和企业内部因素推动两类(杨东和柴慧敏,2015)[20]。“波特假说”在1991年被提出后(Porter,1991)[21],外部适当的环境制度导向可以促进绿色创新改革,这种外部理论制度开始逐渐被学界接受,并对此展开相关研究(Cleffetal,1999;Fangetal,2021)[22-23]。颉茂华等(2014)、张娟等(2019)认为环境规制可以激励我国重污染企业的研发与创新,但相应的作用效果会随时间而降低[24-25]。此外,关于环境规制工具异质性(李青原和肖泽华,2020)[26]、环境权益交易市场(齐绍洲等,2018)[27]、政府研发补助(王永贵和李霞,2023)[28]、空气污染状况(马永强等,2021)[29]等多方面外部因素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也展开具体的学术研究。企业内部因素方面,在当前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李鑫等,2023;宋德勇等,2022;Kassar等,2019)[30-32]。
2.3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
数字金融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数字金融对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机制研究还有待探讨。目前已有学者对数字金融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大部分认为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部分认为数字金融各个维度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效果有所不同[33]。与此同时,钟廷勇等(2022)、陈孝明等(2022)参考对创新的划分,将绿色创新也分为策略性绿色创新和实质性绿色创新两类,并且研究发现与策略型绿色创新相比,数字金融对企业的实质型绿色创新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34-35]。
2.3.1融资约束
在传导机制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融资约束这一中介指标来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梁玲玲等,2023;LiuJetal,2022;LiXetal,2022)[36-38]。企业融资是推动社会各部门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企业来说,融资问题更是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如存在较高的融资约束就会错失优秀的投资项目,使得企业缺乏充足的资金供给,当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应对风险,从而导致资金链断裂。我国企业融资问题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融资难、信息差一直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这类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金融系统所关注的重点。
数字金融利用自身的资源配置、信息传递等功能,可以有效拓宽金融服务范围,降低融资门槛,合理地对金融资源进行分类配置,拓宽了企业从外部融资的渠道,既可以接纳被“二八定律”影响的长尾用户,又能进一步吸引潜在用户,为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提供更多选择[39]。此外,数字金融利用数字化的技术与金融市场信息结合,增强了企业与外界信息实时且准确交流的能力,进一步缩小了融资成本,还可以依靠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将闲散资金聚集至资金池,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为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2.3.2风险水平
部分学者认为数字金融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风险水平来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李秀珍等,2023;YaoSetal,2022)[40-41]。周雪峰等(2022)研究认为,风险承担在数字金融与企业绿色创新持续性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两者存在负向的线性关系[42]。风险在每个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因而对风险的承担与治理始终是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数字金融相较传统金融模式,根据其普惠性及独有的外部性可以更好地降低风险,从而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此外,数字金融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以低成本和低风险处理数据,极大地减少管理层决策的信息获取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层的投机行为,从而降低企业风险。
新兴金融的发展对融资较难、风险较高的绿色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李井林和阳镇,2024)[43]。由于投资资本的逐利性和财务储备不准确等因素,传统金融机构在支持企业创新方面仍然持有较强的风险规避意识,特别是具有外部性的绿色技术创新。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金融将有效缓解传统金融体系中的各种资源误配与错配现象,利用其先进的数字技术以及低成本融资降低风险及信息不对称,从而对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
2.3.3政府补助
目前,大部分企业逐步增加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与一般创新不同的是,实施绿色创新所需成本较大,而相关成果的收益却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部分企业绿色创新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政府政策对其进行适当引导。政府通过提供相应的研发补助,为企业开展相关绿色创新研发活动给予资金上的支持,鼓励企业增加绿色创新投入,从而可以对企业绿色创新产生促进效果。王永贵和李霞(2023)研究认为,政府研发补助对策略性绿色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28]。
数字金融的发展通过推动企业创新升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增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政策引导作用的进一步显现,数字金融的普及和深化有助于优化政府研发补助的分配和使用效率。传统的政府分配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分配不公等问题,而数字金融的发展使得政府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技术创新需求等信息,避免了低效率问题的发生。当企业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时,增加了自身经营成本,而政府补助的加入则降低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这不仅提高了企业对政府政策响应的效率,还改变了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高效率推动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绿色科技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
2.3.4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伴随绿色金融应运而生,旨在帮助企业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策中。作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信贷通过引导银行资金向有利于环保的绿色领域倾斜,为需要帮助的企业提供更为稳定和丰富的资源,推动企业绿色创新。陈娜和陈江(2024)研究认为,数字金融作为绿色信贷的金融平台,推进了绿色信贷政策的落实与发展。同时,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加强了相关金融机构对企业绿色项目的风险管理及评估能力,降低了数字金融在绿色领域的融资成本与风险,从而达到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效果[44]。
数字金融的发展为绿色信贷提供了更广阔的金融服务网络,而绿色信贷的支持则进一步加强了数字金融对绿色项目的投入,两者的结合促进企业在绿色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我国系列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使金融机构增加了对绿色项目的投入支持,增强了其对绿色创新项目的信心和支持力度,提高了数字化的现代金融在绿色领域的投资意愿和能力。因此,绿色信贷在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为数字金融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有效连接提供了支撑。
从已有研究来看,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途径十分丰富。在单纯研究企业整体绿色创新之外,学界也将数字金融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按照不同行业进行划分。例如在新能源企业方面,蒋建勋等(2022)认为数字金融对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因新能源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政策等不同,对绿色创新的促进效果不同[45]。在制造业方面,王新(2023)认为数字金融的技术效应可以提升相关企业的技能溢价,助力制造业的绿色创新与转型[46]。在国家大力提倡的“双碳”背景下,亟待转型的重污染企业的绿色创新也逐渐受到重视。
3结语
本文从企业内部融资约束、风险水平,企业外部政府补助、绿色信贷四个方面对数字金融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传导路径进行了总结。当前我国数字金融蓬勃发展,对国家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进步、居民消费等多方面都有显著的促进效果。我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进一步倡导“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研究数字金融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等路径来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与数字金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中介机制类似,数字金融如何在具体绿色层面影响企业创新的传导机制并没有特别的研究,仅有较少的文献从绿色信贷方面研究具体的影响机制,后续可以从更符合绿色类型的中介变量进行研究。虽然本文主要分析的是数字金融的影响,但企业绿色创新也与绿色金融的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将数字金融与绿色金融两大热点结合起来进行对企业影响的研究值得深入思考。
在已有研究中,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得到的研究结论也有所不同。许多学者将研究对象集中在我国企业整体以及制造业、新能源企业等热门行业,对于以绿色转型为重点的重污染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相对较少。此外,数字金融发展是中观地区表象,企业绿色创新是微观个体行为。因此,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路径比较复杂,已有文献大多使用地区数字金融指数匹配企业所在地进行数据分析,如何从企业的个体视角准确研究数字金融对企业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丁正卿,胡拥军.“双碳”背景下中小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问题诊断与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22(4):50-52.
刘敏楼,黄旭,孙俊.数字金融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6):113-122.
黄益平,黄卓.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18,17(4):1489-1502.
OziliPK.Impactofdigitalfinanceonfinancialinclusionandstability[J].BorsaIstanbulReview,2018,18(4):329-340.
Gomber,P.,Koch,JA.amp;Siering,M.DigitalFinanceandFinTech:currentresearchandfutureresearchdirections.[J].JournalofBusinessEconomics,2017,87(5):537-580.
李苍舒,沈艳.数字经济时代下新金融业态风险的识别、测度及防控[J].管理世界,2019,35(12):53-69.
郭峰,熊云军.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评论,2021,13(6):12-23+117-118.
卢亚娟,张菁晶.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8,34(5):98-106.
何婧,李庆海.数字金融使用与农户创业行为[J].中国农村经济,2019(1):112-126.
Demirguc-Kunt,A.andL.Klapper.MeasuringFinancialinclusion:TheGlobalFindexDatabase.[J].Worldbank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2012(6025).
Sarma.M.IndexofFinancialinclusion-AMeasureofFinancialSectorInclusiveness[J].BerlinWorkingPapersonMoney.Finance,TradeandDevelopment,2012(7).
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经济学(季刊),2020,19(4):1401-1418.
BabenkoV.Enterpriseinnovationmanagementinindustry4.0:modelingaspects[J].Emergingextendedrealitytechnologiesforindustry,2020(4):141-163.
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51(4):60-73.
TakaloSK,TooranlooHS.Greeninnovation: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21,279:122474.
MarioDanieleAmore,MortenBennedsen,Corporategovernanceandgreeninnova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16,75:54-72.
张志勤.欧盟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3,28(1):50-57.
徐佳,崔静波.低碳城市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20(12):178-196.
TolliverC,FujiiH,KeeleyAR,etal.GreeninnovationandfinanceinAsia[J].AsianEconomicPolicyReview,2021,16(1):67-87.
杨东,柴慧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及其绩效影响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2):132-136.
PORTERM.America’sgreenstrategy[J].ScientificAmerican,1991,268(4):95-117.
CleffT,RenningsK.DeterminantsofEnvironmentalProductandProcessInnovation[J].EuropeanEnvironment,1999,9(5):191-201.
FangZ,KongX,SensoyA,etal.Government’sAware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CorporateGreenInnovation:ANaturalExperimentfromtheNewEnvironmentalProtectionLawinChina[J].EconomicAnalysisandPolicy,2021,70:294-312.
颉茂华,王瑾,刘冬梅.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6):106-113.
张娟,耿弘,徐功文,等.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1):168-176.
李青原,肖泽华.异质性环境规制工具与企业绿色创新激励:来自上市企业绿色专利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0,55(9):192-208.
齐绍洲,林屾,崔静波.环境权益交易市场能否诱发绿色创新: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专利数据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8,53(12):129-143.
王永贵,李霞.促进还是抑制:政府研发补助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23(2):131-149.
马永强,赵良凯,杨华悦,等.空气污染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我国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21(6):116-128.
李鑫,徐琼,王核成.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技术创新[J].统计研究,2023,40(9):107-119.
宋德勇,朱文博,丁海.企业数字化能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基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考察[J].财经研究,2022,48(4):34-48.
KASSARNASSER-ABDUL,SINGHSK.GreenInnovation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TheinfluenceofBigDataandtheModeratingRoleofManagementCommitmentandHRPractices[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2019,144:483-498.
陈玲玲.数字金融与企业绿色创新[J].会计之友,2023(17):35-43.
钟廷勇,黄亦博,孙芳城.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技术创新:红利还是鸿沟[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2,37(3):131-145.
陈孝明,何思华,冯锐.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研究[J].武汉金融,2022(12):53-62.
梁玲玲,李烨,陈松.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效应与机制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3,39(11):168-173.
LiuJ,JiangY,GanS,etal.Candigitalfinancepromotecorporategreeninnovation?[J].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2022,29(24):35828-35840.
LiX,ShaoX,ChangT,etal.DoesdigitalfinancepromotethegreeninnovationofChina’slistedcompanies?[J].EnergyEconomics,2022,114:106254.
赵淑芳,崔志新,梁文琦.数字金融对高耗能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23,41(6):131-138.
李秀珍,方霞,杨振宇,等.绿色金融和数字技术协调发展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6):139-158+174.
RaoS,PanY,HeJ,etal.Digitalfinanceandcorporategreeninnovation:quantityorquality?[J].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2022,29(37):56772-56791.
周雪峰,韩露.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承担与企业绿色创新[J].统计与决策,2022,38(15):159-164.
李井林,阳镇.数字金融的绿色效应: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J].企业经济,2024(1):150-160.
陈娜,陈江.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绿色信贷政策的中介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2024,37(6):133-138.
蒋建勋,唐宇晨,李晓静.双碳背景下数字金融赋能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基于融资约束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5):81-89.
王新.数字金融、技能溢价与制造业绿色转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11):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