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攻略
话题思辨类作文,旨在培养考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表达能力,具有以下特点:①思辨性,考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话题进行解读和剖析;②话题性,这类作文通常围绕一个具有争议性或有探讨价值的话题展开,可能涉及社会热点、历史事件、人生哲理等多个方面;③开放性,这类作文立意和构思通常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角度和立场,提出独到的见解。
一、明确话题,提取关键词
高考作文命题通常是用一段材料包裹着一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又有一个或多个关键词。所以,写作的首要任务是找到这些关键词。如“有人说,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这个作文题便能提炼出“空白之心”和“想象的灵魂”两个关键词。
二、阐释概念,建构关系
话题思辨类作文的文题材料有时会阐释话题的概念。阐释概念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回答“是什么”,当然还可以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如2024年北京卷中“历久弥新”这一概念,文题就从经典、思想、精神等三个方面作了阐释。
所谓建构关系,就是去寻找关键词内在或者外在,显性或者隐性的关系。这些关系可能已在题干中说明,也可能需要我们自己补充或建构。比如以作文题“有人说,我站在书里看实际的生活。又有人说,我站在实际的生活中观看书本。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为例,就可以思考“书本(书里)”与“实际的生活”是何种关系,需要关注“站在”和“看”两个动词,“站在”意味着依据、立足等,“看”意味着检验、指导等。那么就可以建构出:只有“站在书里看实际的生活”,实践才有了指导;或只有“站在实际的生活中观看书本”,才能反观书本知识、运用书本知识。
三、深入追问,多层求索
这一步是思辨作文体现思辨性的关键一步。最基本的追问形式是“灵魂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2024年北京卷的“历久弥新”我们就可以如此追问:“古老的经典”是什么?为什么“经典会常读常新”?经典怎样才能常新?
而所谓多层求索,是指我们要对话题以及关系进行多维度的审思,即是否存在特例、反例,是否关系错误等。
四、多向互动,辩证回应
关键词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我们在写作前要想清楚这一点。仍以“书本(书里)”与“实际的生活”为例,我们就可以建构出这样一个框架:分论点一:站在书中看实际生活,在浪漫与浮想联翩中构建精神家园,让实际生活有了精神皈依。分论点二:站在实际生活中观看书本,理论下的实践方得升华,体现着学以致用。
辩证,就是要以联系、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关键词置于“联动”当中,能够考虑正面和反面、表象和实质、过去与未来、静止与运动等。
总之,完成话题思辨类作文关键的点在于对关键词本身和关键词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把握。
文题呈现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我们要勇于自新,自我更新,要学会跟自己过不去;也有人说,我们要善于自洽,自我悦纳,要学会跟自己过得去。个人如此,民族、国家也如此。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自新与自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自新”与“自洽”的深刻内涵,并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自新”强调的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与决心,是追求进步与创新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自洽”则侧重于表现内心的和谐与自我接纳,是在变革与成长中保持心态平和、自我认同的关键。
在审题过程中,还需注意题目中提到的“个人如此,民族、国家也如此”这一提示,它要求我们在论述时不仅要关注个体层面的“自新”与“自洽”,还要将其扩展到民族、国家等更广阔的层面,从而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与内涵。
因此,在构思时,应围绕“自新”与“自洽”的辩证关系展开:只追求“自新”而不善于“自洽”,难免期待落空,一蹶不振;一味“自洽”而不求“自新”,则容易“躺平”度日,丧失前进的动力。唯有二者统一,才能既有动力又有定力。同时还应该结合具体实例深入分析,探讨二者如何在个人成长、民族文化传承、国家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阐述自己对于这一辩证关系的理解与看法。
习作展示
兼具自新自洽
李雨薇
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高需力攀,如自新;遇水则可顺势而流,如自洽。故吾认为:自新自洽皆具,方能有所成就。
自新是奋发有为的弄潮,自洽是以柔克刚的改舵,皆是通向成长彼岸的法门。
回望历史,鲁迅深感学医难救世人之麻木愚昧,便自我更新弃医从文,用文字惊醒世人,又能热爱自己身处的时代。由此可见,拥有自我更新的勇敢与自我悦纳的智慧,才有书写华章的坚实底气。
然而,自我更新不是漫无目的的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反而自添烦扰。吾辈青年当看清时代潮流的方向,顺风而行,顺时而动,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勇于自我革新。反观中国历史,就有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逆时代潮流的改革,最后只能是阻碍、制约社会文明的发展。
同样,自我悦纳也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包容。毫无原则地容忍存在的问题只能是自欺欺人。君可见,清朝末期,清政府闭关锁国,对自己国家存在的一切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幻想着万邦来朝、歌舞升平,却不想沦落至不断割地赔款的下场。由是观之,悦纳自己应客观理性。
自新与自洽,二者看似矛盾实则高度统一——自我更新自我接纳的目的是一致的,即迎难,向上,自我成长。
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到达了终点站,此行是走是骑,是险是奇,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与其纠结于能否达到不现实的高度,不如悦纳一切旅途中的喜怒或哀乐;同样,要勇于自我革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窥见突破舒适圈后的别样自我。总之,努力做到兼具自新自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个人应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更好的自我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国家社会也应关注民生福祉本质,努力行动起来让人民更加幸福,实现长治久安。
由此故言,兼具自新自洽,方能再创辉煌。
【四川绵阳市东辰中学高2022级(9)班】
点评
习作以“兼具自新自洽”为核心观点,深入探讨了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自我更新与自我悦纳的重要性及平衡之道。作者引经据典,生动阐述了自我更新与自我悦纳的辩证关系。最后,作者将视角拓展至社会与国家层面,强调了立足国情、兼具自新自洽的重要性。整体而言,作文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语言流畅且富有哲理,是一篇具有较高思想深度的佳作。
文题呈现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奥运会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不少运动员在看似没有获胜希望时却峰回路转,意外地赢得了胜利,但这个现象真的仅仅是一种意外吗?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意外与必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材料通过描述运动员的意外获胜,引导考生对“意外”和“必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可以立意为:表面意外,实则必然。表面看取得胜利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实际上是运动员艰苦训练、坚持不懈的必然结果。这启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应轻易放弃,而应坚持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同时,也可以将这一思考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如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国家建设等,探讨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定力、抓住机遇、实现突破。
习作展示
以必然之实力迎意外之胜利
李鑫
我们赞扬,奥运健儿们在运动赛场不懈拼搏的精神;我们惊叹,运动员在看似失去希望时的峰回路转。但若将这种胜利归为意外,无疑忽视了运动员们训练时付出的血与汗。我们要明白,运动员们“意外”的成功,其背后蕴含着无数的必然。
比赛的输赢、结果的好坏,往往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意外的发生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但尽力而为才能不留遗憾。2024年巴黎奥运会,张雨霏比赛当天发高烧,但她仍坚持上场,并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夺得了铜牌。“尽人事,听天命”,既然不能阻止意外的发生,那不如展现出自己最好的实力,胜利或许会和我们不期而遇。
明辨意外与否,理智看待胜利。
意外之喜是小概率事件,但并不代表不会发生。当所谓意外的胜利降临在我们身上时,我们不应否认自己的实力,但也绝不能轻视对手的实力。相反,我们要认真审视过程,从过程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加强自身能力,完善自我。此时的我们不可以妄自菲薄。柯洁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世界冠军而沾沾自喜,停滞不前。相反,他将对手由人类转向了人工智能,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提升自我实力。因此,我们应理智看待胜利,不因偶然之意外而沾沾自喜,要为必然之胜利而不懈奋斗。
专注自我打磨实力,意外之喜终成必然。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可以确定的是,运动员们在看似没有希望时的峰回路转绝对不是意外。正如亚洲人的短跑弱势似乎是一个魔咒,击倒了一个个亚洲短跑运动员,而苏炳添却打破了这一魔咒,进入决赛。人们不禁会问:苏炳添进入决赛是意外吗?不是意外。那么多顶级短跑运动员,那么多观众注视着,能进决赛绝对靠实力,定是他长久努力拼搏的结果。面对质疑,我们能做的只有专注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打倒质疑的声音,用一点又一点的努力将意外变成必然的胜利。
如果说一次胜利是意外,那一次又一次胜利无疑是集“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背后必蕴含着个人的努力、实力、毅力乃至外在客观环境的加持。胜利是一粒种子,当我们用血与汗不断浇灌它时,必然会有一抹嫩绿,带来破土而出的“意外”。
【四川绵阳市东辰中学高2022级(3)班】
点评
习作观点鲜明,逻辑清晰。作者以奥运健儿的胜利为切入点,由“意外”的不可控引申出要理智看待胜利,不因偶然的胜利而沾沾自喜,而应专注于自我提升,为必然的胜利不懈奋斗。接着深入剖析了“意外之胜”背后的必然因素,通过多个具体事例,生动展现了运动员们面对意外时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我打磨,将意外之喜转化为必然之胜。
文题呈现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作出判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本题材料聚焦于互联网普及与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个体所知信息量的剧增对判断力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需明确材料中的核心议题——信息量增长与判断难度之间的关系。考生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思考:一是分析信息量的增加是否确实导致了判断难度的提升;二是探讨个体在海量信息面前,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以及这些能力对于决策的重要性;三是反思技术进步在提升信息获取效率的同时,是否也带来了判断自主性的削弱,以及如何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写作时要结合具体案例,也要注意平衡论述的广度与深度,最好能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观点。
习作展示
谨慎判断,莫被时代裹挟
岳东翰
如今,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应用,我们知道繁杂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作判断看似更加容易,但实际上纷杂的信息反而会使我们越来越难作出判断。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是为了服务人类而创造出来的工具。虽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信息储备能力和检索能力,但它本质只是一串代码。当我们在假期打开网页期待对旅行地进行了解时,却搜索到无数条千奇百怪、褒贬不一的评价。为博取流量,一些人大肆吹捧,仿佛每个地方都是无与伦比的“童话世界”;而一些人则会无限贬低,只为宣泄心中一口恶气。面对这种情况,到底此地好不好,我们难以作出判断,甚至我们自己也身处互联网大数据的茧房,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即使有再多的评价,没有客观性与真实性,又何谈帮助判断呢?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从未提供判断的标准。互联网的丰富资料和人工智能的快速检索,让我们有了变未知为已知的能力。但我们在没有判断标准的“人工智能”的引领下,愈加迷茫,最终失去判断能力,彻底成为“科技的奴隶”。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被一些人利用。自媒体等相关业态的出现,使我们的声音被更好地传播和听见,但也出现了不少不好的现象,鱼龙混杂,使我们难以判断。前有知名博主编造“秦朗丢暑假作业在巴黎”,后有网传“深夜女骑手发现电瓶车被盗”……不少人被裹挟着在网上疯狂转载,人云亦云,根本不作判断。
如今,作出一个判断很难,想要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更是难上加难。在这个信息时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是时代潮流,科技的发展本身并无过错,只看我们如何把握使用它。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我们,应当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个人判断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科技、为时代发展赋能。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应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助力,而不能成为阻力,这有待我们擦亮眼、看仔细。
科技助力开拓未知,判断越难越需谨慎。作为新时代青年,身处信息时代,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我们的时代使命,时代会因我们的积极有为而更加精彩。
【四川绵阳市东辰中学高2022级(2)班】
点评
作文论点鲜明,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作文题目即为中心论点。作者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出发,剖析了科技的发展对个体判断力带来的挑战。文中列举了互联网信息纷杂导致判断困难的现象,还进一步指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人性的潜在影响,如被一些人利用、削弱判断标准等。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应对策略,即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个人判断能力。最后重申中心论点,呼吁新时代青年保持清醒头脑,辨明是非、作出正确判断,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