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校训
材料二:我们要有脆弱性……你可能会认为脆弱就是软弱,很难赢得他人的信任。但实际上,在每一段关系中,每一次谈判中,为了取得任何有意义的进步,总有人会先放下防御,然后其他人也会跟着放下。让那个人成为你。
——玛丽·雷沙《哈佛大学毕业演讲》
清华大学摘取《周易》名句作为校训,强调“自强不息”,哈佛大学玛丽·雷沙毕业演讲中,却强调我们要有“脆弱性”。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引的是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子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子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由此可见,清华大学校训中强调的“自强”蕴含着个人的奋斗精神、修身意识。
材料二中玛丽·雷沙所强调的“脆弱性”则是针对人际关系而言。在常人看来,“脆弱”听起来像是“勇敢”的反义词,但材料中所阐述的“脆弱”的含义,是指能够卸下坚硬的外壳,以柔软的一面去迎接他人,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展开真诚的对话与沟通。
本题旨在引导考生从“自强”与“脆弱”两个角度思考人生。“自强”与“脆弱”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自强是一种向内的人生追求,强调自我勉励、奋发图强,不断完善自己;脆弱是一种向外的人性思索,鼓励放下防御,以爱、善良等美好而脆弱之物,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联系。考生可结合现实生活,辩证思考二者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行文中,考生需立足概念分析,首先结合材料阐释清楚“自强”与“脆弱”的真实内涵,然后展开分析,论证清楚我们在个人追求上为何要强调“自强”,指出自强不息精神对我们的激励作用。由此引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可先举例论证个人过于“坚硬”对人际交往的坏处,再论证我们要学会适当地放下防御,用真诚柔软的心与他人相处的观点。
参考立意:以坚强立己,以柔软化人;自强不息以奋进,卸下防御以示诚;脆弱并非软弱,而是坚强的另一种诠释,等等。
习作展示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一考生
清华大学摘《周易》名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而玛丽·雷沙却强调人要有“脆弱性”,学会在与人相处中放下防御。两者是否存在矛盾?我认为,不矛盾。“自强不息”强调我们应内心坚强、意志坚定,这是对自我品质的要求,是内在要求;而“脆弱性”则强调我们与人相处时应放下过多的戒备,学会先信任他人,打开心扉,此为与人相处的要求,是外在要求。二者强调的和要求的都不同,故不存在矛盾,相反,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们应对内坚强意志、自强不息,对外放下心防、细心体察,寻找刚与柔之间的动态平衡,善于提高自我又善于与人相处。
自强不息之必要无须多言,一个人若无坚强的灵魂,如何行走于世?逆境中,自强不息告诉史铁生必须坚定信念;顺风时,自强不息告诉全红婵要勇往直前、登峰造极。无论何时何地,心中的“猛虎”都指引我们无畏向前,追逐梦想。
但“脆弱”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小觑。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若想最终收到相互信任、顺畅沟通的效果,若想取得有意义的进步,第一步必然是有一方先放下心防,首先信任他人。如果双方陷入僵局,为什么让自己成为那个先放下心防的人呢?打开心扉,细嗅蔷薇,终会感受到世界的温暖。而若“封心锁爱”,过度戒备,这样的坚强与坚硬自然难以得到他人信任,进而导致无法与人和谐相处、合作交流。
生活中,有人的确是一只猛虎,武装到牙齿地追逐野心,却与人群疏离,独木难支;有人却是一株蔷薇,散发馨香,左右逢源,但也脆弱易折,难以独立。我以为,刚以守己,柔以待人,此为为人处世的绝佳之道。脆弱的外壳下隐藏一颗坚强的心,这样一来,我们既不会无法融入集体,又不会在离群时失去奋斗的力量。
刚以守己,柔以待人,刚柔并济,外软内坚。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自强不息,在一次次打磨中变得坚强坚定,拥有强大的内核;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脆弱”,学会放下防备,体察他人,信任他人。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世间广阔而美好,我自有明珠一颗,照亮千山万河。
点评
作文逻辑清晰,论述有力,开篇先破后立,指出“自强不息”与“脆弱性”相辅相成。然后通过列举史铁生、全红婵等人物事例,生动展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接着强调了脆弱性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人们放下戒备,学会信任。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为作文增色不少。作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尤其结尾处的“自有明珠一颗,照亮千山万河”更是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体现了很强的语文素养。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列传》中,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父却认为“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中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是应保持“独清独醒”呢,还是“与世推移”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本题材料源自《屈原列传》,给出了两种不同的为人处世态度,意在引导考生思考在学习与生活中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样的社会现象。“独清独醒”是屈原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写照,强调道德操守、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与世推移”是渔父的观点,代表了灵活变通、顺应时代潮流的人生观。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与生活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保持独清独醒,就是说我们在面对世界的复杂多变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被外界左右。这种态度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要求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原则。然而,与世推移也并非全无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这种变通之道,强调的是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让我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那么怎样才能在坚守与变通之间找到平衡呢?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来作出判断。面对原则性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为外界所动摇;面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坚守与变通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这是一道思辨类文题,有着灵活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有所侧重,发挥自己的思考,但不能抛开某一方面而只谈其一,避免偏题。这方面的论据很多,考生要注意选择新颖而又不偏怪的事例或名言,也可以选择熟悉的素材,但最好能从新的角度进行解读,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思考。
参考立意:原则当坚守,方式可变通;守住底线,适度变通;变通之后,依然坚守;为人独清独醒,做事与世推移;若能初心不渝,何妨与时偕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