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指向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业水平考试保持一致,所以明了课程标准对作文写作的要求,对于高考作文备考至关重要。
一、研究课标内容,谙熟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因而高中生应按照语文课程性质的要求,从这四个方面入手,锤炼自己的作文能力。
首先,同学们应根据课程性质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从课程结构中了解作文训练的安排。
新教材打破了过去以文体编排学习内容的结构模式,以主题为单元,以任务群构建学习内容。高中阶段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共有16个任务群,每一个任务群、每一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写作任务。
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要求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求同学们能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学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要求同学们能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逻辑严谨。这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一一呼应的。
高中语文教材与任务群相对应的是每一个学习单元后,都有明确的写作要求,对写作所应达到的水平作了明确的规定。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主题为“青春的价值”,单元写作任务为“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结合本单元诗作和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其他作品,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给未来留下宝贵的记忆”,写作任务紧扣单元学习内容,突出单元学习主题,真正落实了课程改革教学考一致性的精神。
课程标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有“可命制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某一方面的题目,也可命制整合了三个方面实践活动的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这些信息告诉同学们一些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就是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题目体现出开放性、多样性、综合性。
二、贯彻课标精神,提高写作能力
课程标准对高考作文写作要求很明确,同学们在写作中应贯彻课标精神,深谙教学考一致性原则,科学安排自己的作文训练计划,从而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1.认真揣摩单元学习主题,落实单元写作任务。
教材单元主题非常明确,写作任务十分具体,同学们在学习中应不折不扣地落实单元写作任务,按教材编排作文训练次序,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写作任务为“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而本单元写作说明为“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所以,我们应熟稔单元写作任务,明了写作说明,在单元主题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强化写作任务,为自己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写作文体具有多样性、生活化、适用性的特征。
课程标准中对多种文体的训练有明确的要求,同学们应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既要训练写作传统的议论文、记叙文,做到立论正确、写人叙事形象生动,还应进行自由写作训练,如写作小小说、诗歌、戏剧等,培养文学情趣,能诗意地看待生活与人生。同学们还应有意识地去接触研究报告、科技小论文、文学评论等应用性文体,并能熟练写作此类文体。
3.设置具体情境,注重情境化写作。
课程标准所说的“具体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根据目前的高考考查方式,高考内容的问题情境是通过文字与符号描述方式即纸笔形式进行建构的,所以,写作训练也应注重写作情境的建构,能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除了真实的生活外,同学们还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等建构写作情境,在想象的天地、思维的空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让抽象的情境具象化、活动化,成为写作的源泉。
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任务为“尝试写作文学短评”,具体的写作要求为:“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梦游天姥吟留别》想象瑰丽,《琵琶行》具体可感,同学们要对这样的诗歌进行精当的点评,若没有再现情境的能力只能望洋兴叹。
4.凸显核心素养,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个层级,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重中之重。同学们在写作训练中应特别注重对自己思维品质的培养,能够大胆质疑,勇于思辨,敢于“异想天开”,这是创新的基础,是科学发现的前提。
如读了苏轼的《赤壁赋》,我们应学会辩证地看待生命的长与短、人生的遇与不遇,培养批判思维。
再如读了苏轼的《石钟山记》,可以写一篇作文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为中心,论证实证精神,进而思考分析在斑驳陆离的现代社会,各种现象层出不穷,青年学生应学会辨别事实。这就是很好的培养辩证思维的契机。
随着新高考的全面推行,在教学考一致性的指导下,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极具开放性、思辨性、现实性。对比近五年全国卷作文命题,从2019年的劳动教育、2020年的“知人”之论、2021年的“体育之效”、2022年的“本手、妙手、俗手”到2023年的“故事的力量”、2024年的“答案与问题”,其命题情境简洁,更接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感。同时思辨也是其中永恒的主题,例如“本手、妙手、俗手”三元思辨、问题多与少的二元思辨,命题极简,却极富思辨性。文章往往是写作者情性、胸怀、思想的外化,而具有思辨性的文章更能体现考生的格局与境界。在写作训练中,同学们应主动、有意识地利用课本挖掘思辨材料,培养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5.注重审美与文化传承。
审美与文化传承属于写作的较高境界。课程标准要求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创新之源。“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同学们在写作训练中更应带着一双慧眼去发现美、欣赏美、书写美、创作美,从而濡养美。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思想与精神,凝结于文化经典文本之中,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有效性不限于一时一地,历久弥新,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与人类历史上伟大心灵沟通的过程,是和人类历史上最智慧的头脑对话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有意识地在写作中运用文化经典,弘扬文化精神,从文化基因中获取创新动力与民族自信心。更深层次的是具备文化思辨精神,能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能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辩证地看待作文命题立意,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