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感染控制体系优化认识的质性研究

2025-01-14 00:00:00文锦琦李淑花赵文婷韩晓娟商临萍
护理研究 2025年1期
关键词:体系优化感染控制质性研究

摘要" 目的:以4R危机管理理论为指导,优化综合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感染控制方案,为应对未来新发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对2020年1月—2023年5月在山西省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参与医院感染控制相关工作的24名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对访谈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基于4R危机理论提炼出缩减期、预备期、反应期和恢复期4个一级主题和15个二级主题。结论:综合医院在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感染控制理念不深入、应急预案和监督机制精细化程度不够、培训模式形式单一、智能化薄弱等问题。对重点人群进行访谈、总结经验,可为应对此类事件提供灵活化的策略,完善运营精准防控策略。

关键词" 危机理论;感染控制;质性研究;体系优化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5.01.020

基金项目 2023年山西省卫生健康委新冠科研项目,编号:2023XG018;2023年山西省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编号:2023SJ161

作者简介 文锦琦,硕士研究生在读

通讯作者 商临萍,E⁃mail: Shanglp2002@163.com

引用信息 文锦琦,李淑花,赵文婷,等.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感染控制体系优化认识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25,39(1):119⁃124.

Understanding of infection control system optimization among medical staff in general hospitals:a qualitative study

WEN Jinqi1, LI Shuhua2, ZHAO Wenting1, HAN Xiaojuan1, SHANG Linping1,2*

1.Nursing College,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Shanxi 030001 China;2.The 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Corresponding Author" SHANG Linping, E⁃mail: Shanglp2002@163.com

Abstract""" Objective:Guided by the 4R crisis management theory,we aim to optimize infection control protocols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general hospitals,providing a foundation for addressing future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Methods: Using purposeful sampling, 24 staff involved in infection control⁃related work in six tertiary general hospitals in Shanxi Province from January 2020 to May 2023 were interviewed. The interview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Colaizzi 7⁃step analysis method.Results:Based on the 4R crisis theory, four primary themes were extracted:reduction,readiness,response,and recovery,encompassing 15 secondary themes. Conclusion: General hospitals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inadequate health infrastructure, lack of in⁃depth infection control concepts, insufficient refinement of emergency response plans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s, monotonous training modes, and weak intelligence during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terviews with key populations and the summarization of experiences can provide flexible strategies for responding to such events and improve preci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crisis theory; infection control; qualitative research; system optimization

传染病不仅威胁着病人健康,也影响着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1],近年来,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新发传染病冲击着综合医院的感染控制体系。目前,我国综合医院在疾病预测[2]、空间场所布局[3]、人员培训、消毒隔离技术和多学科统筹协调合作方面都积累了经验与教训[4],但是从医务人员认识角度对感染控制体系优化研究尚不全面,还需要通过事件的回溯分析提炼共性问题,从机制角度探寻感染防控经验中的规律,不断优化,才能在未来可能的同类风险事件中给予有效应对。质性研究是卫生领域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工具[5],在传染性疾病研究[6]和医疗质量优化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7]。4R危机管理理论由美国Robrt Heath提出,包括缩减期、预备期、反应期和恢复期4期。缩减期是在危机发生前通过预防性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破坏力;预备期是应对危机的准备阶段,包括完善监测机制、制定应急方案和组建风险管理团队等措施;反应期是危机发生时应对风险采取有效措施的阶段;恢复期是危机结束后为了恢复正常工作秩序进行的总结和恢复阶段。感染控制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大流行疾病[8],本研究基于美国Robrt Heath提出的4R理论,运用半结构式访谈,从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认识角度出发,对关键人员进行访谈,回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综合医院和外出支援的工作内容,总结经验,分析不足,优化综合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感染控制体系,为应对未来新发传染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根据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和医疗水平,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在山西省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太原市2所、大同市1所、临汾市1所、运城市1所、晋城市1所)参与医院感染控制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为访谈对象。纳入标准:1)具备卫生执业资格证书;2)从事医疗工作5年以上;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直接接触待排查病例或确诊病例,参与诊断、治疗、护理、医院感染控制等一线工作;4)本科及以上学历;5)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研究期间进修或休假者。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同步进行,样本量以达到不再访谈出新内容、不再提取出新的主题、达到信息饱和为原则,共纳入研究对象24人。本研究经过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件号:NO.KYLL⁃2023⁃088),且所有受访对象在访谈前均被告知研究的目的、提纲和匿名及保密原则,并在访谈前签署知情同意书。访谈对象一般资料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确定访谈提纲

成立研究小组,包括1名正高级职称的医院感染专家、1名副高级职称的感染控制专职护士、2名护理学博士和2名护理学在读研究生。小组基于4R理论和查阅文献制定了访谈提纲初稿。对2名访谈者进行预访谈(结果不纳入最终访谈结果当中),并经小组讨论,对提纲中的问题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版访谈提纲,见表2。

1.2.2 资料收集

访谈前,通过参与过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推荐,联系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访者,向其介绍研究内容与目的,获得知情同意。采用质性研究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选择目的抽样遵循最大差异化原则选取受访对象,由2名系统学习过质性研究的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语言中立,遇到不确定问题进行适当追问复述,使受访者充分表达观点。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录音,访谈过程中注意受访者的表情、情绪、动作等非语言行为,并及时记录,对重要信息及时核对确认。访谈时间为40~60 min,对于接受线下访谈的受访者,访谈地点选取无其他人员的办公室或示教室,对于不方便线下访谈的受访者选择下班时间在腾讯会议进行线上访谈。访谈到第24名受访者时不再出现新主题,认为出现资料饱和,不再继续访谈。

1.2.3 资料分析

以4R危机理论的缩减期、预备期、反应期和恢复期4期为主体框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方法对文本进行逐句分析、编码,具体步骤:1)在访谈结束后24 h内将录音转化成本文格式,通过访谈笔记将遗漏细节进行补充,对访谈资料初步整理,并将整理后的内容反馈给受访者进行核对,由2名在读研究生反复充分阅读原始资料;2)识别与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感染控制体系优化认识的有关陈述;3)将文本导入Nvivo 11.0当中,遇到困难的编码内容提交小组进行讨论;4)由研究小组对编码主题进行汇总比较,将相似编码纳入同一主题;5)对编码内容详细描述;6)凝练关键词;7)采用参与者检验法对研究结果效度进行检验[9],将最终结果返回受访者进行核实和求证,并根据反馈结果做相应修改与完善,直至研究小组与受访者达成共识。

1.3 有效性与可靠性

本研究严格遵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定性研究统一报告标准(COREO)。访谈人员接受系统的质性研究培训,并按照流程完成资料的收集、转录和分析。最后编码的主题分析采用参与者检验法,并遵循三角测量原则。

2" 结果

本研究以4R危机理论的缩减期、预备期、反应期和恢复期4期为一级主题,共提炼出15个二级主题。

2.1 缩减期

2.1.1 卫生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

受访者认为当前综合医院面临着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的薄弱,布局规划与实际需求不协调的问题,比如多诊疗单位交叉和洁污流线交叉可能导致不同科室之间的病人和医务人员流动频繁,发生交叉污染,通风系统与实际需求不相符也可能对诊疗过程产生不良影响。P2:“疫情期间,环境方面我们在现有基础上尽量做到三区两通道,但是布局根本不可能实施……综合医院肯定是没有这样的条件。” P3:“普通的病房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三区两通道。” P5:“门诊和住院病房具有交叉性,人员流动复杂性。” P16:“当时人多的时候只能加床,我们监护室有张床在拐角处,通风换气的效果肯定是不如别的床”。

2.1.2 感染控制理念重视程度不高

感染控制理念是一种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始终将病人的感染控制安全放在首位。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不仅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还可以为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带来正向的行动力。P4:“感染控制文化意识上的输入,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正向的帮助。如果思维观念不转变,很多工作都是无效的。”P20:“把感染控制理念作为一个门槛,所有进到这个行业里的人都需要认认真真知道的、掌握的,而且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是应该去规范的”。

2.1.3 应急预案专科化需要改进

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是保障在医疗环境中病人和医务人员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提升综合医院感染控制能力的重要举措,目前虽然已有针对不同诊疗单元设置的感染控制管理处置流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同科室不同岗位人员的落实程度存在差距。P2:“每个科室具体流程和重视程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的,和具体的执行者有很大的关系。”P13:“有时上级指令很严格化,下面的人也不反思,感染控制做的就是把关的工作,其实就要勇于提出建议”。

2.1.4 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力量薄弱

受访者认为感染控制人员队伍面临着转岗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应对突发事件时工作压力大、沟通平台不完善等问题。P14:“院感的这个老师管的可能是几个病区,在整个的过程中,尤其是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他的力量会显得非常薄弱。”P17:“目前院感专职人员大多是从护理专业转岗来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P19:“感觉院感的老师工作很多,有些具体细节的问题就没法去一起去坐下来去讨论解决”。

2.2 预备期

2.2.1 提升早期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监测和预警能力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可通过加强合作、采用先进监测技术等方法提高数据与信息共享水平。P4:“如果医院感染诊断准确的话,然后再采取措施,其实是能看出改变,有时候有些率低,并不是感染控制措施做得好,而是说你就把它漏了,没有诊断到位也就低了。” P12:“大家会去主动地找自己的问题,但是好坏之间这个判断是很主观的,院感很多数据不像别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P15:“疫情刚来的时候大家都不是很清楚这个病是啥,但是随着逐步地了解,咱们感染控制体系和监测制度就逐步完善了,咱们整体这个效果还是很不错”。

2.2.2 完善多学科协作的高效性和协同性

高质量且一致性培训是多学科合作的前提,为医院工作的各类人群对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提供清晰的认识。受访者认为各岗位在感染控制培训与协作方面有待加强,需要强化评估与反馈体系,强化各岗位感染控制培训效果和协作能力。P2:“虽然有监控医师,但基本不发挥作用……比如说手卫生,就分为两个极端,护士的手卫生做得还相对比较好,但是医生相对就较差。”P3:“好多院感的工作还是落到了我们护士的身上。每次培训可能全员培训,但是做得最好的还是护理队伍。” P21:“第三方人员队伍的管理结构上,医院必须得有一个对话平台,要保证他的监督机制和教学效率。现在很多培训内容就像漏斗一样,到每个人身上留下的不多”。

2.3 反应期

2.3.1 确保监督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受访者认为完备的感染控制监督模式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设置监督岗位、完善绩效奖惩机制来优化监督机制。P10:“感染控制做得不好的人会被惩罚,但是做得好的人基本没有什么奖励。”P17:“如果是有监督的人实时监测,执行效果肯定很好,可以让规培人员和医学生来监督的或者是专门排一个感染控制班,她这一天就是专门抓感染控制,不去干临床的工作”。

2.3.2 优化培训的创新性和专业性

受访者认为培训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对于不同岗位的培训模式应该有所区别。P1:“线上培训很多时候与工作时间冲突,边工作边听,精力肯定不集中。” P4:“以考代培的那种形式……在看到题去选择选项的时候,他可能对这一个条目逐步了解、熟悉,最后掌握。” P8:“培训过好多次,但是他在落实的时候,基本看不出效果。” P15:“不要把一个问题反反复复地说,这个问题反复出现,我们就应该去考虑怎么去解决它。”P18:“在应急反应的状况下啊,首选的培训方法是床边磨合……不能这边马上就要支援了,才去慢条斯理地讲理论。” P24:“方案下发了,在临床上的人,研究的人很少,大家都是说啥做啥。作为院感的人,应该归纳总结,告诉大家哪些是重点,我觉得这样培训效果可能更好”。

2.3.3 优化心理支持的普及性和认知度

一线工作人员在处理公共卫生事件时,高强度的工作任务与对疫情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性会出现心理负担。P16:“医护人员一开始也是恐惧,但是慢慢都阳过了反而就不是很害怕了。”P17:“大规模流行的时候,因为工作环境的原因,有时候我就害怕传染给家人”。

2.3.4 完善精准感染控制技术的交流培训和技能提升

完善精准感染控制技术需要在隔离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的管理策略。隔离是感染控制中的重要手段,有助于阻断病毒的传播链,保护易感人群,从而控制疫情的蔓延。科学、合理地实施隔离措施,既可以避免过度隔离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可以确保隔离的有效性。P7:“切断传播途径是最直接方式,但是一刀切反而让人有压力,可以给被隔离者提供经济、远程医疗等支持。” P23:“当污水和管路检测出病原体的时候,其实没有应对这种情况的消毒技术,最简单、最有效的就是想办法不去接触”。

2.3.5 制定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方案

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是在各层级主体的合作下,建立的分工明确和高效运转的体系。医疗机构根据不同疾病分级病人的感染控制要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病人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完善不同分级的感染控制体系,以达到最佳医疗效能。P2:“当时我这里收治的是以轻到中症病人为主,方舱收治的是绝对是轻症病人,方舱的人一旦他病情加重了,就会送到我这里来,我这儿的病人一旦加重了,我就会送到重症去,就形成了一个链条,那这个链条中每个环节的感染控制要求其实是不同的,绝对不能一言蔽之”。

2.4 恢复期

2.4.1 强化医疗设施与防疫物资储备管理

强化设施管理、优化物资储备可以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医疗设施和防疫物资的充足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感染控制效果。P3:“防疫物资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储备下来可以使其在之后的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2.4.2 优化重点人群的感染控制工作

部分受访者认为在大范围的传染病暴发过后,针对不同的重点人群,制定专门的预防计划,比如对一线医护人员、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可以为其提供个性化与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建议。P6:“刚放开的时候,能有人来上班就不错了,大家都病倒了。” P13:“刚放开的时候,门诊急诊工作量激增,老年人、重症的人很多,各个科都去支援。” P22:“像老年人这种重点人群来医院看病时应该给一些帮助,对于他们的感染控制级别和普通人是否会有所差异”。

2.4.3 重塑感染控制人员的角色

受访者认为随着疫情的好转,社会和经济生活逐渐回归正轨,在疫情期间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感染控制人员也面临着专业技能与工作目标需要重新协调匹配,与时俱进的深化和拓展工作的重心,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常态的感染控制工作。P9:“有时并不是过度防控,感染控制的工作就是提前预判,节约间接价值,这一部分是不好去具体测算的。”P11:“后疫情时代,感染控制专职人员身份被弱化,大家都会把感染控制的位置不自觉地忽略”。

2.4.4 提升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力

部分受访者认为由于数据的不真实性会直接影响决策和措施的制定。P7:“因为标准是要求每年下降的,那我会思考数据有时究竟是不是真实的。”P14:“如果感染控制人员、科室、院感科、院长各有一套数据,有时甚至出现1年内都是0的数据。”P17:“有些人做了好多次核酸才测出来,测试方法的不准确或者灵敏度低会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感染者。”

3" 讨论

3.1 完善多部门协作防控体系

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提升感染控制体系的综合性能。本研究通过质性访谈发现目前各部门之间横向关联性仍不足,第三方人员感染控制知识水平不高,且没有系统的培训方式;临床医师在感染控制的实际操作中执行力不高;护理人员承担了过多的感染控制工作等问题;医务人员在疫情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与Gab Allah等[10⁃11]研究结果相似。综合医院应该在疫情期间通过积极统筹协调,组建多学科团队在临床科室间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组建专家下基层,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做好社会化服务,完善综合医院牵头作用。明确医疗系统各专业在感染控制实际工作中的职责,鼓励各学科之间合作应对[12]。与辅助人员管理公司建立对话平台、构建一致性的培训模式,完善其知识结构与培训水平[13]。

3.2 优化应急培训考核监督机制模式

在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多数医疗机构会组织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多来源于自身临床经验或相关指南、规范,培训形式多以传统授课为主。如果还按照各部门原来工作职责进行责任分工,会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培训效果或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14]。应当提高感染控制专职人员的自我培训能力,使其可以有效传达新指南、新政策、新规范。培训方式应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以考代培、床旁培训、分批培训、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手段,对于特殊岗位、特殊环节和特殊人群采取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避免一成不变的培训方式造成职业倦怠,导致培训效果不良,这与Brooks等[15]研究结果一致。因此优化综合医院感染控制培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3 构建智能化感染控制工作模式

目前医院感染控制检测采用多以人工为主,这种检测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增加了工作人员的暴露风险和工作强度。随着智能化发展,智能化的感染控制管理可以使得工作精细化、高效化[16],比如在方舱医院中设置可以采用多种消毒模式的消毒机器人保障消毒效果[17],将物资采用信息化管理[18],利用机器学习等方式开发感染控制预测系统。AI⁃Qaness等[19]联合武汉大学樊红教授使用salp swarm算法开发了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病例数的预测模型。但我国目前在感染控制创新领域多以合作和仿制为主[20],可在监测、消毒、执行等多方面结合智能化,从经验化的感染控制转变为数据化精细化的感染控制。通过智能化将社会化综合性检测与高风险的精准化检测相结合,推广感染控制检测、消毒、诊断、清洗等新技术,健全完善智能工作体系。

3.4 统筹医院建筑空间布局流程

综合医院承担着本地区医疗工作,在面对大规模医疗事件时,收治能力尤为重要。现行的《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21]和《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对医院建筑布局中感染控制内容提出优化[22]。本研究发现综合医院面临着建筑布局不合理、改造难度大、收治能力不足等问题。Lowe等[23]发现基础设施和资源的短缺是医院感染控制执行中的障碍,可以在医院设置“弹性空间”[24],构建平战结合的医院布局,与临时组建的方舱医院构成体系[25],对于不同程度病人进行合理收治,形成“无症状-轻症-普通-重症-危重症”的链条化治疗模式,共同分担传染病收治压力,以弥补方舱医院共同合作,缓解医疗压力。

4" 小结

综合医院在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感染控制理念不深入、应急预案和监督机制精细化程度不够、培训模式形式单一、智能化薄弱等问题。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对于重点人群进行访谈,总结经验,为应对此类事件提供灵活化的策略,以提升综合医院应对能力,适应医疗现代化信息化快速发展,完善运营精准防控策略。但本研究仅给出了方案优化的策略建议,尚未对优化效果做出进一步研究,未来可结合实际情况,联合卫生健康管理部门进行感染控制体系优化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ERDEM H,LUCEY D R.Healthcare worker infections and deaths due to COVID-19:a survey from 37 nations and a call for WHO to post national data on their websit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21,102:239-241.

[2]" XIONG L,HU P Y,WANG H C.Establishment of epidemic early warning index system and optimiz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model:analysis on monitoring data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21,65:102547.

[3]" WANG J X,CAO X,CHEN Y P.An air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of hospital wards for minimizing cross-infec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1,279:123431.

[4]" CHENG V C C,WONG S C,TO K K W,et al.Preparedness and proactive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the emerging novel coronavirus in China[J].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20,104(3):254-255.

[5]" RENJITH V,YESODHARAN R,NORONHA J A,et al.Qualitative methods in health ca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21,12:20.

[6]" TREMBLAY S,CASTIGLIONE S,AUDET L A,et al.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respond to COVID-19 challenges:reflections for the present and beyo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2021,20:124-126.

[7]" BARBAZZA E,KLAZINGA N S,KRINGOS D S.Exploring the actionability of healthcar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quality of care: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expert opinion and user experience[J].BMJ Quality amp; Safety,2021,30(12):1010-1020.

[8]" LAI X Q,WANG X M,YANG Q X,et al.Will healthcare workers improve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ehaviors as COVID-19 risk emerges and increases,in China?[J].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Infection Control,2020,9(1):83.

[9]"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10]" GAB ALLAH A R .Challenges facing nurse managers during and beyond COVID-19 pandemic in relation to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Nursing Forum,2021,56(3):539-549.

[11]" ROMEU-LABAYEN M,TORT-NASARRE G,ALVAREZ B,et al.Spanish nurses' experiences with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nd perceptions of risk of contagion from COVID-19:a qualitative rapid appraisal[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22,31(15/16):2154-2166.

[12]" JOHNSON S B,BUTCHER F.Docto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what are their duties and what is owed to them?[J].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2021,47(1):12-15.

[13]" WEE L E,SIM J X Y,CONCEICAO E P,et al.Containment of COVID-19 among ancillary healthcare workers: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infection control[J].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20,106(2):392-396.

[14]" VERA SAN JUAN N,CLARK S E,CAMILLERI M,et al.Training and redeployment of healthcare workers to intensive care units (ICU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a systematic review[J].BMJ Open,2022,12(1):e050038.

[15]" BROOKS S K,GREENBERG N,WESSELY S,et al.Factors affecting healthcare workers' compliance with social and behavioural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during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rapid evidence review[J].BMJ Open,2021,11(8):e049857.

[16]" WONG F,DE LA FUENTE-NUNEZ C,COLLINS J J.Leverag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fight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s[J].Science,2023,381(6654):164-170.

[17]" 汤杰,马龙鑫,曹青,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方舱医院建设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22,21(2):196-204.

[18]" 钱顺鑫,康晓华,张之晨,等.综合医院转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定点医院装备物资管理工作的讨论与建议[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7):463-465.

[19]" AL-QANESS M A A,EWEES A A,FAN H,et al.Optimization method for forecasting confirmed cases of COVID-19 in China[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20,9(3):674.

[20]" 方丽,姜天骄,孟祥斌,等.中国医院感染控制领域科技创新竞争态势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2,21(7):704-711.

[21]"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发布《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2024-01-23].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zhengcefilelib/201612/20161222_230047.html.

[2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发布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2024-01-23].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zhengcefilelib/202105/20210520_250167.html.

[23]" LOWE H,WOODD S,LANGE I L,et al.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hospitals in conflict-affected settings:a qualitative study[J].Conflict and Health,2021,15(1):94.

[24]" 乐云,雪克来提·亥依热特,李永奎,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医院弹性空间管理[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9(2):289-297.

[25]" CHEN S M,ZHANG Z J,YANG J T,et al.Fangcang shelter hospitals:a novel concept for responding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J].Lancet,2020,395(10232):1305-1314.

(收稿日期:2024-03-04;修回日期:2024-12-12)

(本文编辑 崔晓芳)

猜你喜欢
体系优化感染控制质性研究
预防性护理在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高教探索(2016年11期)2017-01-11 18:25:51
探讨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9:23:01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5:42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4期)2016-10-08 18:16:15
护理教师对情景模拟教学培训评价的质性研究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手术患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杨梅iPBS—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预见性护理在内科重症监护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绿水集团公司融资战略体系优化研究
会计之友(2015年15期)2015-08-11 15: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