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原创性贡献

2025-01-14 00:00:00洪向华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有着学理渊源、历史依据和时代考量,其中的方法论体系蕴含原创性贡献:强化并完善党的领导,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改革沿正确方向前进;以人民为中心,改革过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改革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突出问题导向,通过改革破除制约性体制机制难题;运用科学方法和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改革关涉要素;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沿着法治轨道推进改革;解放思想,以“四个创新”扎实推动改革演进发展;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抓好改革落地落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系列原创性贡献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和方法指南。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意蕴,其牢固树立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观、赋能社会主义改革举措谱写新篇章、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中国智慧。

[关键词]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原创性贡献

[中图分类号] D26;D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5)01-0001-0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部署、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系统阐述改革使命、改革方向、改革策略、改革目标等实际问题,形成系列成果,其中蕴含的原创性贡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的把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提升到崭新的高度。

一、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生成机理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植根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准理解,既源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总结,又基于对改革实践的深入思考和系统谋划,同时体现了人民立场和为民情怀,以及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一)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学理渊源

改革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应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产生的。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来自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敏锐洞察和分析、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和践行,反映了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凝聚了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中国未来走向的敏锐洞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指引。一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需要。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系统,始终在矛盾中前行。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1。这些矛盾,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强调改革要遵循规律、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以及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和反思,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运用,也与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其中,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思想、实践、制度等多维布局,为解决这一矛盾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尤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2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成为我们应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推动涉及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级、各条线的改革,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也涉及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坚持把制度改革贯穿始终。如,在经济领域,我们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政治领域,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及时回应矛盾双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需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历史依据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40余载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铺展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之上,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极大影响了世界的发展格局。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仅是对经济体制的调整,更是对思想观念、社会结构、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革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3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到江泽民同志强调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每一次理论的飞跃都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刻总结与升华。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指导了当时的改革实践,更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改革广度、深度提出了更为艰巨的任务和要求,不仅需要全面改革、深化改革,而且需要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深化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进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做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根本方向,体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体系是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余年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其思想体系不仅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而且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时代考量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孕育、提出与发展提供了实践沃土和时代条件。从现实的需要来看,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现实逻辑源于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习近平强调指出:“解决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必须深化改革开放。”[4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正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战略考量而提出的。从未来发展的现实诉求和需要来看,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面临诸多复杂且多变的挑战,如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矛盾凸显、生态环境压力等。同时,中国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科技革命的浪潮、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愈发凸显,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5。从当下群众的诉求来看,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6这表明,只有把加强党的领导和紧紧依靠人民相结合,站稳人民立场,积极回应人民需求,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物质、政治及文化的利益,既关注群众眼前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需要,也关注群众长期发展的公平正义需要,才能形成强大的改革动力,取得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的胜利。

二、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原创性贡献的集中呈现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面对日益复杂的改革发展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关键性理论与实践课题,为引领新变革、指导新实践做出原创性贡献,集中呈现出真理之道与实践之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丰富历史价值。

(一)强化并完善党的领导,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效

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强的领导,历史与实践反复论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党的领导始终是确保方向正确的根本,是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气魄和担当亲力亲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充分彰显党中央“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7的领导地位。具言之,针对“改什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8,自上而下地形成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体制机制,着力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领域改革,助推改革沿着正确轨道前行;针对“怎么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9,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用,科学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设计、整体推进、督查落实,让改革经得起检验和评判;针对“改到哪”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谋划,制定出“时间表”“路线图”,指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并坚持发挥党组织在各领域改革实践中的领导者、管理者、指挥者作用,为实现改革发展目标奠定坚强的组织基础。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改革沿正确方向前进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亦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不走样”“不偏航”的道路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10,“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11。由此明晰了全面深化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向何处前进”等基本问题。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实践已然走过“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初步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并积累下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和发展路径,为各领域、各环节的继续发展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诚然,“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12,因而步入改革实践的“后半程”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定道路自信,做到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既树立底线思维,绝不动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也保持政治定力,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步子稳、方向准,不被各类干扰所惑,始终从国情实际和现实需要出发,把牢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性质和方向,持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以人民为中心,改革过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执政理念。纵观我国改革推进的历史进程,满足人民所想、所需、所盼,推出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民并非完全被动的接受方,亦是推动改革进程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当中所蕴含的智慧结晶与实践创造也恰恰是改革的力量源泉。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1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以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原则,通过改革的举措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将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尺”,“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14。此外,人民群众不仅是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见证者与受益者,更是这场探索实践的参与者与塑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15,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携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潜能与热情,鼓励他们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上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以敢为人先的壮志与毅力共同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崭新篇章。

(四)坚持守正创新,改革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守正创新”作为其中的构成部分正是体现了继承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成为中国共产党推动实践演进的重要经验和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法。守正是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立场,创新是根据实际变化而进行的创造;守正是基础、压舱石,创新是发展、动力源。坚持守正创新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对于在改革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6,“改革无论怎么改……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17。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党和国家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18,即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着手解决阻碍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相协调、相适应,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取得新突破、打开新局面,逐步将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根基。

(五)突出问题导向,通过改革破除制约性体制机制难题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面对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坚持问题导向作为重要方法,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问题作为改革的出发点,精准对接发展需要,针对性探寻突破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发展[19。这一过程中,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蕴含鲜明的问题导向、深刻的问题逻辑、强烈的问题意识,将改革置于多元问题域中予以考察,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20。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和国家打响改革攻坚战,集中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持将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放在突出位置,在实践中攻坚克难、破障闯关,进一步理顺党政、政事、政社、政企等重要关系,规范并精简各类组织机构设置,助推各领域建立起基础性制度框架。例如,为解决党风廉政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党中央在重拳肃纪反腐的同时,一体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党的纪检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机构改革等,为新时代政治生态建设的全局性、系统性谋划提供坚实支撑。由是观之,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离不开问题导向,其承载着通过改革破除制约性体制机制难题的必然之维,亦成为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伟大实践。

(六)运用科学方法和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改革关涉要素

新时代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同时各项改革措施关联程度高、协同程度强,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改革实践既不能单打独斗、急躁冒进,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和系统观念,处理好改革关涉的要素[21,从而把握战略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更好发挥系统集成效应。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22,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中涉及的要素与结构,习近平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23。以此为指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顺应各环节、各领域之间互动性、关联性持续增强的发展趋向,坚持运用科学方法和系统观念,着手“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24,在紧扣改革目标任务的同时兼顾各方面要素的协调与平衡,“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25,以此科学统筹改革路向,最大程度避免各项改革举措之间可能存在的掣肘、抵触、牵扯与内耗等问题,赋能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积厚成势、全面推进,到综合集成、协同高效,逐渐凝聚强大合力,助力全面深化改革环环相扣、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

(七)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沿着法治轨道推进改革

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部改革史就是一部法治史。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重大改革进展都伴随产生法治的进步,每一项重大法治成就都有力推动改革的进程[26。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注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利用,坚持沿着法治轨道推动改革,增强改革穿透性、实效性,提高改革应对风险、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能力。习近平强调,“‘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27。一方面,改革要于法有据。习近平指出,要“发挥法治规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依法依规进行”28。这一论述树牢“依法有法办、有法依法办”的理念,体现出重法、敬法、守法的社会共识,这是依法治国意志的坚定表达,是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有效运用法律利器助推改革的具体表现,传递出改革不与法律法规相悖逆、改革不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冲突的清晰信息和实践路向[29。另一方面,法治要与时俱进。习近平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30。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法机关主动回应改革发展推进过程中的立法需求和现状,强调立法过程的充分调研与科学论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确保法律条文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同时,坚持统筹“立改废释纂”,全面评估与审视现有法律体系,进一步提高法律的及时性与响应度,强化法律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八)解放思想,以“四个创新”扎实推动改革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贯穿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链条、全领域,将直接决定改革的前途命运与兴衰成败。回顾我国改革历程,中国共产党同人民一道走过的每个重要关口都是一次思想解放和观念突破,皆是基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觉把思想从不合时宜的体制和观念中解放出来,从社会潜在的桎梏和窠臼中解放出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进而在研究新情况、化解新挑战、抓住新机遇的过程中凝聚改革共识,以“四个创新”,即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推进改革进程并取得工作实效。习近平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31,“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政党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探索优化方法路径,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32。这就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以思想引领变革、以创新激发活力、以改革促成发展。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以此为指引,既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通过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也要以解放思想的决心践行实事求是的政治品质,在新的起点上以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推进改革发展,不断赋予理论和实践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打开各项事业发展前行的新局面,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九)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抓好改革落地落实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历史自觉的伟大政党,这不仅体现在其不断推进社会革命上,更体现在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33,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更是抓好改革落地落实的重要推动力。进言之,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是抓落实,走完这“最后一程”才能取得改革成效,否则易造成“烂尾工程”而引致改革失败。为避免发生这一情况,便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34,护航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革命性、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习近平指出,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35。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36。以此为基础,党中央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助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突进深水区、啃下硬骨头,推动一项项久推不动、议论多年、牵涉繁多的深层次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实践证明,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同人民一道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更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抓好改革落地落实,护航“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十)走和平发展道路,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

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广义的改革本身就包括开放内涵,而改革深化又是寓于开放之中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对内改革打开国门、融入世界,也通过对外开放助推改革、深化改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改革与开放的良性互动。走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形成适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实现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习近平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37。以此为指引,走和平发展道路,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一方面,应以深层次改革为高水平开放提供坚实支撑。即通过要素高效配置、规则标准对接等途径,推进国内相关重点领域的改革深化,进一步破除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种种障碍[38,进一步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市场体系更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为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必须以高水平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通过扩大市场准入、提升跨境要素流动性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坚持自主开放与对等开放,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

三、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蕴含了深远的理论、实践及世界价值,不仅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理论指南,也是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指南,为更好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追求、重要特征、战略布局等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理论价值:牢固树立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观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仅深刻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丰富和发展。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直接提出一套系统而全面的改革理论,但他们散见于各种著作中的深刻见解、关键论述以及蕴含的宝贵思想,却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探索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展现出极高的理论深度和鲜明的时代价值。恩格斯曾提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9。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持续进步与发展的社会形态,其本质要求在于不断适应时代变迁,勇于自我革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家实际情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40。这一过程中,改革成为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它要求我们必须勇于打破那些已经滞后于国情发展、时代要求和生产力进步需要的体制机制,强调了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过程。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实践者和发展者,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深刻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并结合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见解。尤为重要的是,列宁的探索启示我们,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僵化的模板复制,而是生动的实践创新。它要求我们必须摒弃教条主义、模式化和固定化的思维方式,以灵活多变、实事求是的态度推进改革,确保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能精准对接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正是在这样深厚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实际,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拓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概言之,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也为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

(二)实践价值:赋能社会主义改革举措谱写新篇章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推动新征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的动力之源。习近平强调,“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41。这不仅深刻揭示了改革的特点和规律,更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指导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现代化。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进步。然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体制机制弊端和深层次矛盾。这些障碍,如同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巨石,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予以破除42。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它要求我们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各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旨在激发各领域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明确了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既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同时,改革还要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又要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确保改革在稳定的环境中顺利推进,这就要求“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43。实践中,“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44,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的重要论述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世界价值: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中国智慧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将自身发展进步与世界繁荣稳定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了卓越智慧。新时代以来,中国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经济新发展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45面对全球治理体系中存在的缺陷,中国作为负有责任感的大国,不应置身事外或仅作为追随者,而应积极成为参与者和引领者,在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更多地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并不意味着要推翻现有的体系并重新建立,而是要对当前体系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变得更加公正合理,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这样的变革应适应已经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实际需求,并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阐释了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并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着力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思想理念与实践路径。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全球化=西方化”“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现代化逻辑=资本逻辑”的“西方中心论”发展观,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理论谱系,指引我国走上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46。质言之,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外延。同时,也为进一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力量47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页。

[2][3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9、601页。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4][6][22][4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41、35、37页。

[5]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3页。

[7][10][11]"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89、28、29页。

[8][18][2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48、3、6页。

[9][3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1、295—296页。

[12][3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0、209页。

[13]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38页。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62—163页。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5页。

[16] 习近平:《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3年合订本),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49页。

[17] 习近平:《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日报》2024年5月24日,第1版。

[19] 陆卫明、于晶晶:《新时代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阐释、实践成就与优化路径》,《求实》2024年第6期,第14—33+107—108页。

[20][4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97、512页。

[21] 包心鉴:《当代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刻蕴涵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逻辑》,《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第5—14页。

[2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09页。

[25]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51页。

[26] 秦宣、俞佳奇:《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年第9期,第16—27页。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98页。

[28]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40页。

[29] 沈传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道理学理哲理》,《党建》2024年第7期,第21—24页。

[30]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

[31]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74页。

[32]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页。

[33] 习近平:《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1年合订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98页。

[34] 洪向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内在逻辑、动力系统与实践路向》,《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第1—11页。

[36] 颜晓峰:《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9期,第4—17+125页。

[38] 逄锦聚、冯泓铭:《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政治经济学评论》2024年第5期,第3—11页。

[40] 田鹏颖:《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理论与改革》2024年第5期,第1—12+161页。

[4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41页。

[42] 齐卫平:《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双轮并驱》,《思想理论教育》2024年第10期,第8—15页。

[4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225页。

[46] 洪向华、于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的逻辑分析、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党政研究》2023年第1期,第11—19+123页。

[47] 陈石明、刘淑琪:《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义》,《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第11—18页。

Original Contributions of Xi Jinping’s New Ideas, Viewpoints and

Conclusions on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HONG" Xianghua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The new ideas, viewpoints and conclusions form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 the great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have their academic origins, historical basis and contemporary considerations. The methodological system contains original contributions: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following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ensure that reform move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and respecting pioneering spirit in the reform process; solidly promot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rrectness and innovation; highlighting the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and eliminating constraining institutional problems through reform; applying scientific methods and systematic concepts to deal with the elements involved in the reform;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rule of law thinking and methods and promote the reform along the track of the rule of law; 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with “four innovations.” The Party’s self-revolution will lead to a great social revolu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s, and it will follow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in-depth reforms with high-level opening-up. The series of original contributions provide important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methodological guidelines for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to deepen reform in a comprehensive manner further and crack the unique problems of the Great Party.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Xi’s new ideas and assertions on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have demonstrated unique value implications, firmly establishing and developing the Marxist concept of reform, empowering socialist reform initiatives to write a new chapter, and providing Chinese wisdom for the change of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Key words:Xi Jinping;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original contribution

(责任编辑 编辑朱香敏;责任校对 孙俊青)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
尊重规律与回归本源
艺术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3:01:33
改革需要大智慧
前线(2016年12期)2017-01-14 03:54:48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8:55:56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4:25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紫光阁(2016年8期)2016-08-18 08:22:16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哪几大关系
人民论坛(2016年19期)2016-08-01 10:36:51
构建容错机制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
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 11:37:41
“四个全面”党员干部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