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党史教育的方法论原则与实践机制

2025-01-14 00:00:00周伟婷
关键词:方法论思政课党史

[摘 要]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高校党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的层面,要以客观性展示历史事实、以辩证性涵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以系统性揭示党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实现对党史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思政课堂是党史教育的主渠道,要通过构建理论连通机制、目标共通机制、实践贯通机制将党史教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促进党史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 党史;思政课;方法论;实践机制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G641;D261 [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5)01-0117-08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用党的历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党史教育的主渠道。新时代如何把党史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现实课题,也是创新高校党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思政课是创新高校党史教育的主渠道

党史教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中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理论、革命人物、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这些资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案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将党史教育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的题中之义。全面开发利用党史教育资源,对于创新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有重要意义。

(一)目标契合:树立正确党史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正确的党史观就是要用唯物史观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全面辩证地分析党在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曲折,客观评价党史人物和党史事件,避免以“想象化”的方式消费历史,以“鸡汤化”的名义轻薄历史,以“主观化”的态度曲解历史。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关键是处理好历史研究和政治方向的关系问题。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既有时代要求,也有历史传承。历史本身就包含着政治,任何历史研究者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因此,只有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学生才能在立体的时空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正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才会在过去和现在的连接中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发展的历史进程,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发自内心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内容契合:“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中始终有一门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革命史”,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共党史”,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思想概论”,直至今天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高度重视。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思政课必修课要进一步深化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1。党史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生动实践,是“四史”教育的重点。对党史教育资源的系统研究开发,将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和学理性,进一步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历史发展规律,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

(三)功能契合:史论结合是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激荡出思想认识领域的新问题,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挑战。推动高校思政课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应对新时代、新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伟业的有用之才。这一历史使命要求新时代的青年应具有历史眼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觉。将党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把抽象的理论讲解与具体的历史事实相结合,使学生在古今中外的纵横比较中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担负的历史责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切实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创新高校党史教育的方法论原则

以思政课为依托创新党史教育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学理联系。高校思政课部分内容与党史有交叉,把党史与思政课相结合时,容易出现将二者内容简单嫁接的情况。比如,有的老师以党史故事为案例讲解理论内容,或者把党史故事作为时代背景来陈述,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党史融入思政课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学生的党史知识,但是高校思政课如果把讲党史、学党史仅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党史教育的本质是要通过讲故事引导青年大学生加深对党的历史的认识和把握,准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命运,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具有历史必然性,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历史依据。为此,创新高校党史教育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才能将党史学习教育落到实处。

(一)客观性原则:思政课教学要正确全面地反映党的历史

研究历史的首要原则是客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客观的态度开发利用党史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自然科学有着不同的社会属性,研究者的立场、价值观和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认识的客观性。高校思政课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客观的研究态度呢?

首先,要站稳人民立场。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评判历史的是非功过,结合人民发展需求的变化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思政课教师在开发利用各类党史教育资源时,要从人民的立场对党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解读,不能认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能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于历史。

其次,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马克思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3各种理论问题都能在历史中找到答案,历史使理论更彻底。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尽可能全面地占有第一手历史材料,还原真实的历史。还要积极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以学理讲道理,真正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和历史问题,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最后,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列宁曾说,“唯物主义并不像米海洛夫斯基先生所想的那样,‘多半是科学的历史观’,而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5。因为唯物史观能把“有关事实”整理得井然有序,能对某一社会形态作出严格的科学解释并给以生动描绘。可以说,这个历史观对历史科学的贡献,同达尔文理论对现代自然科学的贡献一样巨大。为此,思政课教师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讲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问题的古今联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

(二)辩证性原则:思政课教学要涵养学生的理论思维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就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6。辩证性原则要求高校思政课在教学中全面、辩证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辩证的理论思维。

首先,要把党史看作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史。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指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把事物看作是“自己运动”的过程,只有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才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运动”的泉源上[7。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通过一次次自我革命推动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目标迈进。从组织早期的工人运动到转向第一次国共合作,从参加国民革命到武装反抗国民党,从土地斗争到国共合作抗日,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事业的每一次重大转折,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在坚持自我革命中实现的[8。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一个个历史事件中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坦荡无私的自我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工作机制,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和曲折是新事物发展螺旋上升的必经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成长的必然过程。

其次,要从具体事件中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个别就是一般,要从最简单、最基本、最常见的东西开始研究,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一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9。思政课教师在开发利用党史教育资源时,既要从一个党员、一个会议、一个事件中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又不能仅局限于具体的党史人物、党史事件等,还要看到党的事业的全局。

最后,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开发利用党史教育资源。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相较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能够认识事物的过程和发展[10。思政课教师在分析党史时,不能把对某一时期、某一事件、某一个人的判断发展为脱离了党史全貌的唯一判断;要尽可能全面、立体地展示某一历史时期党内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将党的过去、现在、将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比如,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规划,从195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到改革开放的“三步走”战略,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我们党一直朝着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并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现实对目标进行校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量到质和从质到量的变化发展过程。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三)系统性原则:思政课教学要揭示党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党的方针政策会有所不同。开发利用党史教育资源不能局限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而是把百年党史看作一个整体,全面系统地把握党史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理解党史发展进程。

首先,要以史为“脉”,讲清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党史教育资源开发不仅是把与思政课程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会议、历史人物融入课程之中,更重要的是以历史的视角讲清楚理论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比如,在讲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不仅要让学生看到这两个时期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的差别,更要让他们认识到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要通过讲不同方针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明白“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1。并且,在讲具体方针政策时,要讲清楚相关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发展。比如,在讲我国经济方针转变时,应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情分析实行计划经济的合理性,根据20世纪70年代我国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说明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性;还要说明这两者的内在一致性,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两者都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作出的正确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立体地把握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认识到党的指导思想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

其次,要以论为“魂”,把握党史发展的理论内核。高校思政课根据教学需要划分为不同的课程,各门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但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讲活。不同思政课程在开发利用党史教育资源时,要根据课程性质特点把握本课程理论在党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思想道德与和法治”(以下简称“德法”)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国情。前者重在“说理”,后者重在“叙事”。所以,“原理”和“概论”课要以“史”论“理”,结合党史讲透理论的内在逻辑,达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纲要”和“德法”课要观“史”知“事”,通过党史揭示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体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具体来说,“原理”课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概论”课要结合党史讲清楚党的理论成果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产生这些区别和联系的历史依据,让学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线索。“纲要”课要把党史放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背景中去介绍,通过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德法”课要结合党史人物讲清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源自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传承着中华美德,凝聚着中国精神,是新时代的理想信念之基。

三、创新高校党史教育的实践机制

创新高校党史教育的关键是将党史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何为“融入”?首先,融入不是简单的相加。两种事物的简单叠加,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A事物部分介入B 事物,两者有共同的交集(图1—1)。比如,在讲思政课时,只在涉及党史的部分增加相关的党史故事、党史人物等,不涉及党史的部分仍然按照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讲解。第二种情况,A事物完全介入B 事物,成为B事物的一部分(图1—2)。比如,在每一门思政课中,单独设一个章节讲与课程相关的党史。这两种情况都是将党史融入思政课的有益尝试,但都不是最优形式。其次,融入不能等同于融合。“融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即性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原有属性被消解,生成了一个新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史与思政课相融合是党史融入思政课的最高阶段,即打破思政课与党史之间的界限,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比如,以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项目研究涉及的内容既包括思政课程,也包括党史。可见,“融合”是一种结果,“融入”是一个过程。最后,融入是使二者产生有机联系。“有机联系”是指事物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有效结合,使要素之间发生内在联系(图1—3),形成整体合力。融入是一种优势互补,A和B既不相互包含,也不相互取代,而是按照内在机理进行有机结合。要实现党史有机融入思政课必须构建相应的机制,以机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

(一)构建党史教育资源开发的理论连通机制

高校各门思政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党史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前提是二者要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形成有效的理论连通机制。这个共同的理论基础就是唯物史观。以党史教育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就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党史教育资源的育人功效。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学会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分析、总结历史事件,认识历史规律,辨清历史方位。

第一,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比较,在比较中增强价值认同。

要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认同,就要让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科学性和优越性在历史比较中能得到充分彰显。思政课教师在开发利用党史教育资源时要结合历史对理论问题进行纵横两方面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比如,在讲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时,一要进行纵向对比,系统梳理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过程。让学生看到,党对主要矛盾的认识符合现实时,就能推动社会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发展。这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二要进行横向对比,既要比较相同社会制度下不同社会实践的区别,也要比较不同社会制度下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以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为例:既要分析同一时期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与我国有何不同,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还要比较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等等。只有经过这样全面立体的比较,学生才能明白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性,才能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分析,在分析中深化理论认知。

马克思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历史,要引导学生在党史学习中找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钥匙。这个钥匙就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分析中共党史。唯物史观是由一系列基本范畴构成的理论体系,这些基本范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概括和精准把握。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唯物史观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对范畴。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党史,揭示这一基本范畴在现实中运动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读懂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唯物史观揭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土地革命打破封建剥削关系,实现“耕者有其田”,完成了社会所有制的变革;通过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劳动互助关系,使农民的个体劳动转变为集体劳动,完成了劳动方式的变革。这两方面的变革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唯物史观的生动实践。通过史论结合的透彻分析,才能使学生在历史中找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分析中掌握唯物史观的方法。

第三,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总结,在总结中坚定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是一种正向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既往实践活动是历史自信的厚实基础,深刻总结党的历史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基本前提。首先,高校思政课要总结党在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还要讲清成就的取得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12。其次,高校思政课要讲深讲透讲活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凝练的宝贵经验。党的历史经验能够鼓舞斗志、明确方向,是历史自信的源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概括了党百年奋斗取得的十条历史经验。思政课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党史讲清十条历史经验的来龙去脉和深刻内涵。比如,围绕“腐败”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处理方式与中华民族其他时期统治者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不同?以此引导学生思考,这种不同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是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的显著标志。所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这是党的重要历史经验。最后,高校思政课要总结党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13中国共产党人经历过大革命失败后的党员骤减,饱尝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的重大损失,遭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重大挫折,但依旧奋斗不止、初心如磐。因为党在人民的支持下,从每次曲折中总结经验,逐渐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高校思政课要以历史事件为依托,通过讲述每一种精神背后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分析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勇担历史责任的精神之源,进而树立坚定的历史自信。

(二)打造党史教育资源开发的目标共通机制

2020年12月18日,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大学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创新高校党史教育要充分发挥党史教育资源在思想和价值上的引领作用,实现党史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相协同,形成目标共通机制,让学生在知历史中明使命,在谋未来中勇担当。

第一,用党史连接个人与社会,克己达人,志存高远。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14。思政课要将百年党史中青年楷模的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代代中国青年是如何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思政课教师要用丰富的历史素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跟党走是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由之路,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必然选择,是成就个人青春梦想的重要途径。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用党史连接过去与现在,知史鉴今,关照未来。

加强党史学习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内在要求。开发利用党史教育资源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讲清历史发展逻辑;要立足党史,贯通“五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讲透我国的制度优势。当代大学生经受了抗疫斗争的实践洗礼,见证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体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圆梦,他们生活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丰裕年代,但他们不能忘记今天的成绩和辉煌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党史学习让新时代的成就有历史纵深,让现实问题的解决有未来指向。要通过一个个党史故事、党史人物、党史事件使青年大学生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我们党绘就的宏伟蓝图、国家的发展大局是个人建功立业的最好机遇,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是年轻人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舞台。

第三,用党史连接中国与世界,把握大势,复兴伟业。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期,是真正平视世界的一代人。他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对“两个大局”,青年大学生要在党史学习中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不断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诞生的,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思政课教师要以国际视野开发利用党史教育资源,结合每一历史时期的世界局势和中国国情分析党的方针政策,让学生在党史中看到世界发展的趋势和中国前进的方向,引导学生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激励他们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三)形成党史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贯通机制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5。党的奋斗历史经验是党史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课要做好党史理论知识向实践教学的转化和深化,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抓手,提高各门思政课程之间、党史和思政课之间内容的贯通性,建立健全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切实巩固党史教育成果。高校思政课要着力打造面向历史叙事的党史育人实践模式,增强教师的历史思维,拓宽课程的历史视野,充分发挥党史的育人功能;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党史理论与学生生活、高校校园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形成有效对接,直击学生心灵困惑和思想迷惑,在党史学习中增强历史辨别力和历史思维能力[16

第一,建立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机制。

党史理论教育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的辩证历史思维与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党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正确定性历史事件、全面评价历史人物,进而将唯物史观内化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17。高校应建立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先由思政课教师通过集体研讨,结合思政课程和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拟定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再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社会实践项目可包含场馆参观、人物访谈、社会调研等内容,实践中要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比如,在组织参观、纪念活动前,应先让学生以研讨的形式阐述相关历史事件、介绍有关历史人物、分析相关历史问题,等等。学生根据研讨形成各自的调研提纲,带着问题开展实践活动,结合实践深化理论思考,形成调研报告。

第二,建立历史和现实的衔接机制。

高校思政课在开发党史教育资源时容易厚古薄今,不能充分挖掘党史资源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指出:“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更好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遵循,善于从历史经验中增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定力、魄力、能力。”[18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党史进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渠道,实现党史理论与学生生活、高校校园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 为此,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校史讲述党史,结合学生的专业史讲述中国革命史;也可以根据时政热点,分析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用历史思维分析时代问题;还可以围绕不同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不同阶级在面对相同社会问题时解决路径的异同;等等。只有经过具体、全面、深入的纵横对比,才能真正实现历史、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贯通,切实树立大历史观。

第三,打造党史育人实践教学模式。

党史育人实践模式就是依托思政教育将历史意识、历史素养融入思政课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历史思维,树立大历史观。打造党史育人实践模式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实践中强化党史教育。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有社会调查、读书报告、微电影、走访参观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学生都要了解特定时期的党史背景,并对相关的历史脉络进行系统梳理,以明确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比如,社会问题调研要知道这一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写读书报告要知道这本书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拍摄微电影要结合历史和现实明确自己的主题,走访参观要了解参观地点的历史,等等。另一方面,在党史教育中增强实践体验。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其中有丰富的斗争经验、生动的革命故事、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思政课教学要将党史教育资源转化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增强历史自信。比如,可以将AI、虚拟技术引入课堂,还原历史情境,打造沉浸式的互动课堂;可以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拍摄历史情景剧,亲身感受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还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党史学习展示平台,形成面向历史叙事的教学模式;等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1〕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7页。

[3][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669页。

[4]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习强国网,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2213401233151333229amp;amp;item_id=12213401233151333229。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6]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学习强国网,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6485440031091197438amp;amp;item_id=6485440031091197438。

[7][9][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150、151页。

[8] 张太原:《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一部自我革命史》,《光明日报》2022年5月17日,第14版。

[12] 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历史奋斗经验》,《求是》2022年第13期,第4—19页。

[13][18] 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 年第1期,第4—15页。

[1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强国网,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6432884298220840377amp;amp;item_id=6432884298220840377。

[15]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第1版。

[16] 李仙娥:《“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的论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1期,第106—110页。

[17] 蔡文成:《坚持把唯物史观贯穿高校党史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0期,第97—105页。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Mechanisms for

Innovating CPC Histor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ZHOU" Weiting

(School of Marxism,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100144, China)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CPC serves as the most vivid and convincing textbook. Educa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not merely be confined to storytelling and listening to stories. Instead, it should objectively present historical facts, dialectically cultivate students’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systematically reveal the inherent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s history, thereby fully exploiti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the Party’s hist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serve as the primary channel for educa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It is imperative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n the Party’s histor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by constructing mechanisms for theoretical connectivity, shared goals, and practical integration, thereby promot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CPC history education.

Key words:CPC hist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ethodology; realistic mechanism

(责任编辑 编辑朱香敏;责任校对 孙俊青)

猜你喜欢
方法论思政课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
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 03:58:58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02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