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科学活动是科学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兼具培养幼儿探究思维、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等教育任务。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该活动中,可促进幼儿能力及教育质量的同步发展。基于此,文章先简述了“幼儿深度学习”与“幼儿科学活动”的概念,并全面分析了在幼儿科学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的意义,而后结合教育实例,围绕“学习热情”“探究思维”“学习动态”“兴趣导向”四个方面,对教学工作提出了几点可行之策,以供幼儿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深度学习;科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1-0045-03
幼儿科学活动是幼儿开展科学学习的基础,是发展与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基本路径。深度学习理念要求幼儿能对现有知识展开探究,并在兴趣、好奇心的驱动下,突破现有知识界面,进入更深层次的科学知识学习中,并从中获取更多有效的学习经验。在深度学习视角下开展幼儿科学活动时,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既要让幼儿主动对科学现象和知识展开思考,又要不断强化幼儿的学习能力,让其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并感知科学的魅力,从而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概念解读
(一)幼儿深度学习
幼儿深度学习行为的产生,源于幼儿对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及兴趣。因此,以幼儿的好奇心为教育导向,是促使幼儿主动建构学习经验、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关键路径[1]。让幼儿形成深度学习思维习惯,并对知识内容展开深度探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幼儿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对知识展开思考、探究与发现,使其逐步养成深度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幼儿科学活动
幼儿科学活动以观察、分析、探究、实验、操作等为主,是强化幼儿科学素养及发展幼儿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通常情况下,幼儿科学活动会让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展开观察与探究。教师基于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为其创设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主题,让幼儿在观察、学习、思索中了解科学知识,并掌握科学原理。简言之,幼儿科学活动能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并能让幼儿在观察、发现、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思维,对幼儿的终身发展起着积极的奠基作用。
二、在幼儿科学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的意义
(一)强化幼儿科学素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强化幼儿科学素养、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不仅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还是培养当前社会所需人才的应有之义。在幼儿科学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能让幼儿对科学现象展开深度探究,并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度剖析,从而使幼儿在分析问题、了解原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科学素养,进而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提升幼儿认知水平
随着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和深度学习理念的贯彻,幼儿会逐渐加深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在有限的实践中获取更深层次的科学知识。随着深度学习行为的不断实践,幼儿所探究的科学知识也愈发深奥,在多种现象、经验的累积下,幼儿能够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并掌握不同的科学学习方法,其认知水平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发展幼儿探究意识
幼儿科学活动是帮助幼儿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的关键途径。通过在幼儿科学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幼儿能基于科学现象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思考性的学习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探究意识、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将得到发展,他们能通过观察、假设、实验、分析等方式,主动地对科学问题提出猜想,并通过自主探究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其探究学习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
(四)发展幼儿合作意识
幼儿科学活动并非一个独立的活动项目。在幼儿教育中,科学活动大多以集体活动或游戏项目的形式实施,需要幼儿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针对科学学习任务展开沟通与交流。随着深度学习行为的发生,幼儿会彼此交流学习经验、分享科学发现,从而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深化科学认知。此外,部分幼儿科学活动还会以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方式开展,可有效促进幼儿合作意识的发展[2]。
(五)形成良好意志品质
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提出假设、推翻想法、实践证明的过程。随着幼儿深度学习行为的产生,面对层出不穷的科学现象及需要深入探讨的科学知识,幼儿需要具备较强的耐心与毅力,能在活动中不断地尝试、创新、探究。长此以往,随着科学探究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能在活动中自主克服学习困难与实验挫折,能基于某一科学问题坚持不懈地展开尝试、改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对其终身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设计与实施幼儿科学活动的具体策略
(一)科学设计活动,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幼儿科学活动应呈现出“静态”与“动态”两种教育模式,分别以“教师主动构建”与“幼儿自主提出”的形式开展[3]。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可基于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其科学构思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静态引导与幼儿动态探究的结合,
可以真正调动幼儿对活动项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让其对科学知识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学习。
例如,在以“螃蟹”为主题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先向幼儿提出了“螃蟹”这一概念,并基于科学活动特点,让幼儿自主提出一些探究话题。比如,教师通过提出“你对螃蟹有什么好奇的地方?”“你想要了解哪些关于螃蟹的知识?”等问题,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探究话题,如“螃蟹住在哪里?”“螃蟹有哪些种类?”“螃蟹吃什么?”等。教师根据幼儿提出的话题构建了多个小的学习项目,通过以兴趣为导向设计科学活动,成功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促进了其深度学习意识的发展。
(二)提高问题难度,激活幼儿探究性学习思维
提高科学探究问题的难度,需要教师在原有科学活动的基础上,为幼儿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经历“推翻想法—提出假设—打破框架—经验重组”的整个学习流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同时成功促进幼儿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发展。为积极落实深度学习理念,教师可从幼儿科学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出发,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新的学习问题,发散幼儿的思维,让其将“新问题”与“旧知
识”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在探究学习中发展幼儿的深度学习意识。
例如,在科学活动“磁铁舞蹈家”中,教师与幼儿围绕磁铁展开了科学探究,了解了“同极相斥”
这一概念,知道了磁铁的“好朋友”是铁制品,并借助啤酒瓶盖、立体纸板,用磁铁完成了“卡通人物的舞蹈演出”。随着本次幼儿科学活动的结束,幼儿充分了解到了“磁铁的磁性能穿过一定厚度的物品”。基于这一学习经验,教师可向幼儿提出全新的、更高难度的科学问题,以落实深度学习理念,如“森林要开第二场‘舞蹈演出’,但是这一次出现了一些问题——舞台下的磁铁无论怎样移动,都无法影响舞台上的磁铁,请大家解决这一问题”。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思维被进一步激活,纷纷围绕着“间隔物厚度”展开探讨。教师则可引导幼儿尝试用不同厚度的间隔物进行实验,通过操作、实践、验证,获取更高层次的科学知识,从而落实深度学习理念。
(三)关注学习动态,投放辅助性材料生成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学习素养、能力发展、个性成长等方面皆呈现出“动态化”
的特点,在科学活动中也不例外,幼儿的探究学习深度会随着其能力的提升发生变化。在深度学习视角下,为了科学实施教育活动、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应加大对幼儿学习动态的关注,基于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为其投放具有辅助性的学习材料,以帮助幼儿在深度学习中生成全新的科学经验,进而落实教育工作培养目标[4]。
一方面,教师可以“主动问询”的方式确保辅助性材料投放的有效性。例如,在幼儿科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可询问幼儿想要探究的科学问题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让幼儿基于自己的探究需求,独立讲述对科学活动的想法与构思。自主讲解理论可使幼儿初步萌发深度学习意识。在讲述与表达过程中,幼儿可以不自觉地熟悉深度学习思路。在幼儿讲述后,教师可提出如“在活动中要用到哪些材料?”“活动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等新问题,让幼儿逻辑清晰、准确地说出对科学活动材料的需求。教师据此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辅助性材料,为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教师可基于幼儿的活动行为,判断其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究阶段,并为其投放适宜的辅助性材料,以支持幼儿深度学习行为的产生。例如,
在户外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大部分幼儿对自然景物展开了自主探究,尤其是针对花朵、植物叶片、蔬果根茎等展开了自主探究学习。基于幼儿的这些科学活动行为,教师可在区域中为幼儿准备观察记录表、画板、水彩笔、贴纸等辅助性材料,鼓励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与问题一一记录下来,让幼儿自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教师通过投放辅助性材料可以帮助幼儿生成全新的科学经验,让幼儿主动开展深度学习。
(四)拓宽活动思路,关注幼儿兴趣融合科学活动
幼儿自主的深度学习行为往往源于其对某一科学现象或某一科学活动产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5]。基于此,教师应适度拓宽活动思路,从幼儿的兴趣视角出发,开展幼儿科学活动。教师可以捕捉到幼儿在生活、学习中的不同情况,并基于幼儿的学习特点做出恰当的引导与延展,从而提升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深度。
例如,在某一次建构游戏中,幼儿针对“影响小车行驶速度的因素”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并以此为线索,自主创设了“影响速度的因素”这一科学活动。随着科学活动的开展,幼儿分别提出了“路面坡度”与“小车重量”两个猜想,并利用区域中的科学材料,自主地开展了科学探究实验。随着对两个猜想的验证,幼儿发现:在路面坡度相同的情况下,重量较轻的小车行驶速度较快,但重量较重的小车的速度也在逐渐提升;在小车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坡度越高小车行驶的速度越快。随着科学探究实验的结束,幼儿科学活动呈现出“暂停”的状态。于是,教师便基于幼儿现有的科学经验,结合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让其对科学知识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比如,教师可基于“路面平整度”与“车轮数量”这两个因素,向幼儿提出全新问题:“如果路面不够平整或增加车轮数量,会对小车行驶速度造成影响吗?”随着问题的提出,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会被再度点燃,他们随即开展全新的科学实验。在此过程中,幼儿会对不同的行驶情况作出假设与判断,并用实验来验证。如此一来,幼儿实现了深度学习,并在深度学习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科学知识,教师也实现了“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目标,提升了幼儿科学活动的实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深度学习视角,对幼儿科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展开探讨,在简要分析其概念与意义的基础上,立足幼儿实际发展情况,针对幼儿科学活动提出了几点实施策略。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展开深度学习,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师应合理利用科学活动的教育特点,借助深度学习理念强化幼儿的科学素养,将兴趣、好奇心作为教育导向,不断强化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意识,并对幼儿的科学活动做出恰当的引导,让幼儿养成获益终身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王坤.课程游戏化视角下的幼儿科学区游戏开展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25-27.
高尚.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幼儿户外种植活动的行与思[J].考试周刊,2022(50):128-132.
鞠艳.STEM理念下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J].天津教育,
2022(16):174-176.
任莉.问题情境:科学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的路径探索[J].早期教育,2022(1):52-53.
钱晓雯.巧借科学活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J].当代家庭教育,
2021(32):65-66.
作者简介:廖静贞(1986.9-),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中心幼儿园,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