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金课”建设,基于此背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需依托“金课”的建设。本文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聚焦高职院校,从“金课”建设思想基础、诊改信息平台支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3个维度对“诊改”制度下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夯实思想基础、推进平台构建、完善运行机制等“诊改”视角下职业院校“金课”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诊改;金课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1.076
0"引言
所谓的“诊改”制度,也就是对现有制度的诊断与优化,被视为高等职业学校提高人才培训水平的核心策略。它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找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和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2015年开始,教育部连续发布了多项重要文件,包括《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5〕168号)。其中,“诊改”作为一种新形式出现于各部门、各地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中。这批文件向公众展示了高等职业院校质机制系诊断与改进的相关指导方案(试行版本),明确强调了通过“诊改”这一策略,确保高等职业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各个领域都能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且相对完善的质保体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此外,也强调了建立现代质量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倡建立一个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加强学校不同管理层次之间的质量依赖关系。
教育部强调了“消除水课、打造金课”的重要性,并建议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级、创新和挑战性的“金课”。这意味着教学方法应具备交互性和前沿性,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且学生的学习成果应展现出探索性和个性化的特点。真正满足职业教育需求的“金课”应该是那些与教育规律相符、具备职业特质,并能主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职业院校在“诊改”制度背景下的课程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诊改”的角度提出了职业院校“金课”建设的具体策略。我们希望这些建议能为提升职业院校“金课”的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率,以及完善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1"“诊改”制度下高职院校“金课”建设问题分析
1.1"缺乏厚实的“金课”建设思想基础
“金课”的建设取决于对“金课”内涵理解的深度。换句话来说,思维是行为活动的指引,只有用正确的思维予以引导,才能使行为活动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是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一线工作者,因而教师对“金课”的深刻理解及精准把握是打造“金课”的重要保障与前提。当下,高职院校对“金课”的建设使在借鉴本科院校建设“金课”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效仿。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缺少对“金课”清晰的认识,即对“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教什么、何为主”等问题的理解欠缺,对“金课”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价值表现等存在认识模糊、认识浅表化的现象,难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践行课程革新。主要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过程性因素等缺少关注,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因而,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还表现在仅重视理论框架的打造,忽视差异化教学;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价值的塑造;仅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忽略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缺少先进性教学形式及前沿性的教学内容,从而无法产生个性化、探究性的学习成果。重学轻思、重知轻行,导致思学分离、产教分离。
1.2"诊改信息平台支撑不力
诊改工作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撑持,如果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平台,则无法实施诊改。但就现阶段而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足够完善的信息平台,不仅无法帮助教学质量的提升,更不能满足专业及课程的需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信息平台的建设流于形式。虽然依照国家下发的诊改文件的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结合教务管理系统搭建了信息平台,但是,其中大部分都对信息数据处于被动的状态,无法实现诊改过程中的及时采集、源头采集和数据共享,普遍存在一次性采集的现象。更有甚者为了应付诊改的复核而造假数据。换句话讲,数据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有待考量,信息平台流于表象。其次,信息数据的利用率不高。要做到实现透明化、常态化诊改就必须合理利用信息数据。然而,目前对课程的数据分析大多不够深入,停留在基础的表层统计,未能体现数据的价值。最后,信息反馈机制健全性有待提高。当下,很多高职院校并未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中心,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同时,有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因而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数据反馈与调整,很难提升课程质量。
1.3"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欠缺
诊改是评价的前端,有诊改的指导才有科学、完整的评价。但就现阶段高职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而言,并没有确立科学的教学诊断标准。因此,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失导向,存在种种问题。同时,在职业教育发展与市场需求交互的过程当中,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工作历经设计、实践、否定、优化、再否定、超越的螺旋式循环上升,完成了思维理念、指标体系、流程程序、制度机制等各方面改革。但是这种改革并不能切合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质。
另外,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的价值导向,我们无法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来确保结果与诊断性改革的目标保持一致。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方法过于单一和落后,这直接影响了教学评价的质量和效率。目前的评估标准更多地关注了阶段性和节点性的成果,但在从诊断和改进的角度全面监控教学质量的整个流程上存在不足,这导致在教学活动中难以进行及时的优化,也难以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获得实质性的好处。另外,由于缺少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评估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局限性强、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手工数据处理效率不高、反馈时间过长以及难以了解教师的教学进展等问题。
2"“诊改”制度下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策略
2.1"夯实“金课”建设的思想基础
高职院校的“金课”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教学理念的指引,所以,应强化“金课”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金课”本质上仍属于新生事物范畴,没有充分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在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强化“金课”知识学习、树立“金课”的理念,对一线思政专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其知晓“金课”的概念、内涵和价值意蕴等。学校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交流讲座、专题活动、研讨会、座谈会,同时,可组织教学研讨、专题学习等教研活动。此外,还可组织教师专题学习《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加强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帮助教师理解“金课”的内核,从而夯实“金课”建设的思想基础。
高职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对已有的精品课程进行系统的剖析,以寻求有效的经验及方法,并制定合理科学的“金课”教学方法,从而厘清教学思维,指引教学活动。
于教学而言,育人和育才缺一不可,高职教师教学时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价值,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能力的进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而思,在做中学、在学中思,最终达到“乐学”的层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高职教师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时需做到科学合理,启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换句话讲,要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课程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得到知识、掌握方法、获得技能。此外,教师还应将学生创新的能力培养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高阶要求。
2.2"推进诊改信息平台的构建
诊改强调的是以数据和事实说话,而数据和事实都应源自常态化、无痕化的源头采集,实现该要求,必须要有信息平台的强力支撑。
2.2.1"搭建校本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常态化采集
高等职业院校有必要进一步提升数据采集能力,增强数据抓取的真实性、全面性、时效,提高数据对诊改的帮助能力与服务能力,推进教学资源平台与教学管理平台的深度融合。要实现数据的及时采集、源头采集、常态化采集,并加强对动态数据的过程性采集。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高职扩招专业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大在线课程的建设与使用。并且充分利用学习通、职教云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当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活动,从而形成实时动态的大量信息化教学数据,为教学诊断提供准确有效数据源。
2.2.2"加强信息数据分析,重视数据反馈
高职院校处理信息数据时,需要统计并分析到位,采集教学过程、教务系统、实践系统、学工系统、招生就业系统等领域数据,定期诊断并分析客观真实的数据,从而形成以数据为根基的课程自我诊断报告,最终达到优化课程实施的目的。此外,还要以数据处理及现代信息技术为根基,使用可视化工具技术对采集到的课程数据进行立体化、多维度的动态分析,从而做到高效对比、分析、决策等。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教学能力成长过程的控制、管理与反馈,保证信息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监测、预警的常态化纠偏与改进,促进诊改效率的提升,形成以内部诊断为主、外界诊断为辅的程序、规范、科学且可持续发展的诊改机制。
2.3"完善教学评价运行机制
首先,我们根据教学诊断的标准来确定多个评估指标。构建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在识别、分析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因此,需要诊断“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而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诊断和改革的需求,高等职业学院应当制定既实用又科学的教学诊断参考准则。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考虑提升教学质量的通用因素,还需要根据不同评价主体来设计个性化的评价指标,以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既易于理解又具有可度量性的教学评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包括自主认知、互动交流等学习方法维度的评价指标,也可以包括创新创业能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知识应用层面的评价指标。在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时,除了需要设置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这样的通用评价指标外,还应考虑到“师德水平”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在督导评价的指标体系里,我们需要引入如“教学改进”和“教学文件”这样的评价标准。督导评价不仅是一个关键的评价主体,还可以吸纳企业内的专业人士,构建一个结合专业与实践的评价团队,以增强督导评价的客观性。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中的质量评估。教学质量的评估本质上是一种评价工具,它是对教学进行诊断和改进的工具,而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也反映了教学诊断和改进的发展轨迹。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需要全面覆盖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所有质量考核因素。此外,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应当涵盖多个评价方面,例如随堂评价、期中评价、期末评价、督导评价、专家评价和同行评价等,以便为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诊断和改进提供持续、多样化的数据支持。
3"结论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它的一端承载专业组织体的建设,一端又连着师生,因此课程诊改具有承上启下作用,而“金课”建设无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本文对“诊改”制度下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高职院校职业院校“金课”建设的策略。研究发现,“金课”建设在思想基础、诊改信息平台支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首先,高职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夯实思想基础。其次,高职院校应搭建校本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常态化采集,并加强数据分析,重视数据反馈。最后,基于教学诊断标准确立多元评价指标,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商云仁,罗尧成,王越,等.高职教学诊改视域下的课程标准改革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6):2126.
[2]班祥东.基于“教学诊改”视角的职业院校“金课”建设探究——以二维动画制作与设计课程为例[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20,(21):2123.
[3]李凌.高职院校“金课”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路径探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6164.
[4]杨兴波.诊改背景下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4):8890.
[5]丁才成,袁洪志,丁敬敏,等.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内涵及运行机制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8,(12):3438.
[6]梁国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2023,(6):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