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2025-01-05 00:00:00孙文鑫李建英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1期
关键词:高职数学大思政课程思政

摘要: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重要举措。针对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大思政背景下,通过整合高职数学教育资源建设大课程;拓展高职数学教学场域建立大平台;调动多方教师主体搭建高职数学大师资;创新教学模式、多学科融合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搭建高职数学大课堂,为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实施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思政;高职数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1.071

大思政是要把思政课与现实结合起来,从国家、社会、企业、学校等多个层面实现全面育人。课程思政中课程指的是教书,思政指的是育人,课程思政则是要求专业课程从多方面挖掘思政素材,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规范让学生领悟到中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加强学生的国防教育、劳动教育、职业精神教育以及人生价值观教育,最终实现教书育人。

在大思政理念提出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也从传统的思政育人逐渐转为大思政育人。此外,各高校也逐渐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各学科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例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潘冬喜等分析了“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建设路径;常州幼儿师范学校的肖加平等研究了“大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苏州大学的朱苏静等讨论了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贾小玲等探索了大思政格局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具有开设专业范围广、学生受众人群多的特点,对学生思想行为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职数学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多元主体、多方资源、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多维场域加强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

1"大思政背景下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有助于整合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大课程”。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顺利实施的载体,是完成“课程思政”计划的重要依托。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通过将与数学课程相关的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教学案例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丰富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课外育人素材;通过增添高职数学课程育人案例,有助于增加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的课内育人素材;通过探索课外素质拓展课堂开设数学与科技、数学与艺术、数学与生活等课程,增强高职数学教学综合育人能力的同时,增添课程思政的实践育人素材,最终建设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大课程”。

有助于扩大教学场域,搭建“大平台”。教学场域是课程思政顺利实施的重要环境因素。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通过开设社会探索活动、课外拓展活动等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高职数学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场域拓展到多维的课外教学场域;有助于高职数学教师探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维育人场域的融合,有助于高职数学教学场域由平面走向立体,扩大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育人场域,搭建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大平台”。

有助于调动多方育人主体,建好“大师资”。育人主体是“为民育人、为国育才”的第一责任人,是学生思想、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有助于调动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任课教师、教辅与教服教师等多方育人主体协同育人,转化高职数学教师们的育人观念、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端正育人态度、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使命感,凝聚师资力量,为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建好“大师资”。

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大课堂”。教学模式是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手段。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通过“课专赛创”融合机制,有助于高职数学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转变;从知识传授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从讲授法向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辩论式教法转变,从线下教学转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会找问、有问、思问、答问,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打造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大课堂”。

2"大思政背景下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笔者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数学课程思政建设为调研对象,通过听课、聊天、资料搜集、谈话等方式进行调研,发现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育人资源匮乏、育人场域局限、育人主体单一、育人模式陈旧的问题。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

通过聆听16位教师讲课主要调研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素材挖掘和融入情况;通过与20多位辅导员、生活老师聊天主要了解高职数学教师与其他育人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情况;通过与100多位学生的谈话主要调研学生的需求和对高职数学教师的评价及要求;通过搜集资料主要调研高职数学体现“高职性能”的方向和渠道。最后发现目前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匮乏

思政素材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要素,当前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素材资源陈旧缺乏新意。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素材的挖掘常围绕在数学发展史、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辩证思维等方面的探索,未聚焦新时代新问题,未融合专业案例和思政育人素材,未对接专业素养和岗位需求素材。课程思政素材匮乏直接阻碍了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以及“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

2.2"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育人场域局限

教学场域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当前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育人场域局限于课堂教学场域,仅关注了有形场域未探索无形场域,如线上授课场域、社会实践场域、企业授课场域、课堂授课场域等。场域的局限性限制了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难以适应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

2.3"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育人主体单一

育人主体是课程思政落实的关键。当前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育人主体局限于任课教师,未建立思政教师、任课教师、教辅教师以及教服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单一的育人主体不利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开展,阻碍了数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2.4"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单调

教学模式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路径。当前高职数学教学模式采用的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方式,未探讨学生为主体的人人参与、人人动脑、知识入心的创新教学模式,直接限制了学生对“课程思政”素材的吸收,阻碍了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育人质量的提升。

3"大思政背景下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在大思政背景下,本文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实施场域、课程育人主体、课程育人模式”4个方面探索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3.1"整合高职数学教学资源建设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大课程”

首先,对接专业案例、岗位需求和职业素养确定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通过聚焦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将新工艺、新工业、新业态中的问题专业化,将专业问题数学化,分析专业案例中的数学知识确定知识目标;根据专业岗位需求,明确学生技能标准,对接数学逻辑思想确定技能目标;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品德、职业追求、职业态度等方面了解专业职业素养,明确素养目标,最终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中提炼课程思政素材进入高职数学课程教学。

其次,融合各种文化艺术搭建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综合课程体系。在各学科的发展历程、学科发展中的关键人物故事、各学科发展史等文化内容的基础上,融合数学思想、数学逻辑等思维内容搭建数学综合知识体系;从百岁山瓶身的设计、中国桥梁的设计等生活方面,融合数学之美、生活中的数学、科技中的数学等艺术内容;在谚语的论证、诗歌的描述中融合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等语言内容,搭建高职数学多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综合育人体系。

再次,调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素材整合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搜索挖掘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比如什么是数学、为什么学数学、数学与国家发展、原子弹中的数学故事、微积分的由来等线上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重要性;通过思维导图、视频制作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并将成果上传各大平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线上分享成果;线下资源上传至线上、线上资源分享到线下,整合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最后,对接竞赛明确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对接数学建模比赛与职业技能竞赛比赛标准,结合课前、课中、课后的任务制定对应的评价指标;结合大赛综合评价权重,分别从知识、技能、素养三方面明确课程评价权重的分配,确定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3.2"拓宽教学场域搭建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大平台”

首先,探索高职数学课程课外教学场域。通过课外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制作数学相关视频,比如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家故事文案,之后结合文案指导学生查找素材,最后指导学生整理素材制作视频上传各平台,在空间上拓宽教学场域;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专业问题探索解决方案,比如带领学生到企业调研,让学生了解企业面临的棘手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设计解决方案;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创新,在时间上突破教学场域的限制。

其次,探索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场域。通过校、政、社沟通协调,派学生到各类数学博物馆作志愿讲解,通过课赛融通,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挑战杯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等竞赛活动,通过校课融通,支持学生到学校广播站、学校直播平台开展空中课堂活动,从实践中拓宽教学场域,加强数学课程思政实践育人。

最后,探索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场域。结合学生学习特点,通过发布课前线上学习任务,让学生针对授课内容发布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找问、有问、敢问、解问的能力。借助微信、抖音、B站等各大平台布置开放式作业,拓展数学课程的网络教学场域的同时,鼓励学生做数学的传播大使,在空间上彻底打破教学场域的限制。

3.3"调动多方主体建好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大师资”

通过“三请三入”调动多方教师主体,搭建育人合力平台,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首先,请专业教师进团队、数学教师入企业强建专任教师队伍。通过请校内校外专业课教师进团队向他们了解专业中的前沿课题和“卡脖子”问题,并与他们讨论高职数学课程知识的重构问题和教法改革问题,为更好地服务专业建设垫底基础;教师入企业实践,了解专业前沿问题,挖掘专业典型案例,提高教师挖掘素材和育人能力。

其次,请思政教师入团队、数学教师入党政建立思专教师团队。通过请进思政教师向他们学习当前我国国家战略方针,与思政教师共同探讨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路径,分析数学课程素材对接的思政点以及融入方法;数学教师参与学校思政党建党务活动,了解大思政的理念和内涵,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

最后,请教辅教服入团队、数学教师入“平台”搭建专辅交流平台。通过请进教辅和教服教师,让辅导员和教学服务人员一起参与数学教研,并和他们一起探索适合学生德育发展和思想提升的方法路径,开展数学实践课;数学教师进入学工“平台”,参与到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建议,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3.4"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大课堂”

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科知识融合,打造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大课堂”。

首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角色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活动线上线下并进创建“生活问题引专业、专业案例引问题、问题分析引思考、思考探究引新知、新知探索引实践、实践解锁引创新”的教学模式。如:通过课前学生提出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分析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时探究构建数学模型,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课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创新发明专利。

其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高职数学教学空间。通过“数学”视频讲解实践、学生作品设计展示实践、技能竞赛激励学生创新实践、专利设计激励学生参加竞赛展示实践等活动拓宽高职数学教学空间。

最后加强学科知识融合,促进高职数学教学发展。针对数学语言的特殊性,融合语文、英语语言学科促进高职数学语言教学;针对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将物理、地理、建筑、汽车等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丰富高职数学案例教学;针对中国数学发展历程,将数学与历史、政治、经济结合起来,凸显高职数学知识的基础性。

4"结论

本文在大思政背景下,分析了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讨论了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资源的建设、育人场域的拓展、育人主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等方面探究了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为大思政背景下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欣.高职院校“大思政课”教育改革的融合理路与实践策略[J].职教论坛,2022,38(08):116122.

[2]韩小敬.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29(05):4045.

[3]郭秋玉.“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探索[J].校园英语,2023,(30):2426.

[4]潘冬喜,宁存岱,孔繁镍,等.“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22,(12):2023+28.

[5]肖加平,王蕾.“大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22,(03):97101.

[6]朱苏静,陈晓宇.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1):8284.

[7]贾小玲,张肖梅,霍蓉光,等.大思政格局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21,(29):9699.

猜你喜欢
高职数学大思政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52:30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职数学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25期)2016-10-17 23:41:55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22:11:53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探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7:35